齊麗梅

【摘要】目的 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護理工作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并分析其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在我院治療的8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40例,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措施;觀察組患者40例,在此基礎上,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結果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護理差錯發生率、投訴率更低,且護理滿意率更高,差異明顯(P<0.05)。結論 對患者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能夠減少護理差錯、患者投訴等事件發生,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護理風險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3..01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是臨床上常見的危急重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發現,給予患者精心的護理可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質量[1]。護理風險管理是指對潛在及現有風險進行識別,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提高護理質量。本文將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護理工作中,對以往護理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在此基礎上采取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現將實際應用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9月,在我院治療的8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67.85±7.67)歲。對照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67.67±7.88)歲。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具體方法:(1)強化護理風險意識: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因此,護理人員應具備足夠的法律知識,了解護理風險,并能夠對風險進行判斷性預測,從而采取預防措施,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及風險意識;確保掌握患者的各項信息,對潛在及現有安全隱患進行識別、分析、總結,從而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減少突發事件發生;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確保其能夠有效應對各項護理風險;(2)專科知識培訓:定期開展相關培訓工作,使其能夠掌握新技術及新業務,使其能夠掌握病情觀察、特殊藥物安全指導、并發癥觀察及預防等知識;對肺部感染、壓瘡、墜床、靜脈血栓等隱患采取防范措施;(3)提高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要求護理人員掌握溝通技能,能夠主動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能夠為患者著想,疏導其緊張、焦慮等情緒,并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治療及護理;與患者家屬溝通,部分家屬會出現誤解、遷怒、不理智等情況,應以耐心的態度進行安撫,避免出現護患沖突;(4)完善護理記錄管理:規范護理記錄書寫、格式及內容,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對患者病歷進行抽查,確保其全面性及準確性;(5)護理質量評估:完善護理質量評估體系,對護理質量進行定期評估,對容易出現風險事件的環節應做到心中有數,對“等、靠、拖”等行為應嚴肅處理。
1.3? 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風險控制效果,包括差錯率、投訴率、護理滿意率等。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取百分數(%)的形式列示,檢驗使用x2,錄入SPSS 21.0軟件,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護理差錯發生率、投訴率更低,且護理滿意率更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 討 論
心力衰竭病程較長,尤其是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病情較復雜,護理風險較大,一旦出現護理差錯,則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須加強護理風險管理。通過分析相關風險因素,加強風險管理,可使護理人員風險意識、防范意識、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全面提高,使其更加重視風險防范,從而及時消除安全隱患,預防疾病復發。以往有研究顯示[2],對該類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可縮短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護理差錯發生率、投訴率更低,且護理滿意率更高,差異明顯(P<0.05),充分顯示了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的臨床價值。此外,護理人員抗風險事件能力提高后,能夠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對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能夠減少護理差錯、患者投訴等事件發生,提高患者滿意度,應用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 王俊娟.預見性護理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壓瘡風險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8,25(06):823-824.
[2] 齊慧莉.心內科心力衰竭風險護理流程構建的臨床意義[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7,49(01):112-114.
[3] 雷金花.護理風險干預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吉林醫學,2015,36(15):3443.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