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核心素養時代的到來,且當前中小學語文選用部編版教材,知名語文教育教學專家都希望中小學生要大量閱讀、廣泛閱讀、持續閱讀的呼聲。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則必須與語文專業進行聯系,從語言與思維品質,以及文化品格與學習能力進行培育。文章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背景,對小學生語文學科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進行研究,以真正實現將閱讀教學與有效教學結合在一起,研究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方法,讓學生愛上閱讀,讓閱讀真正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習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閱讀;閱讀教學;教學方法;有效性
在核心素養時代下,在校期間教育培養應以核心素養理念為教育目標,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時代青年學生,全面提高孩子的多項能力,滿足社會發展對于孩子核心素養與能力的要求。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小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之時,應該要讓學生懂得站在自身的角度去進行問題的思考,理解閱讀的課文。立足于多角度以理解文章的內容,關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個性感受。因而,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之時,應該要以新課標作為基礎,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閱讀教學可以很好地增強了學生理解以及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幫助學習在閱讀過程中,滲透炎黃民族的文化以及智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樹立起正確的“三觀”。而怎樣才可以實現讓閱讀課堂更有效,一直是語文教師探索的方法。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關注閱讀教學方法,也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豐富經驗,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讓教學工作更得心應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文章結合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與嘗試,認為要提高閱讀課堂的有效性,應該要關注閱讀教學的方法,具體將從以下幾點進行探討。
一、?結合語文閱讀教學要求以選擇合適的教學法
在閱讀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語文教師首先要關注的問題是針對語文閱讀的基本性質、教育理念與閱讀目標開展綜合性的思考與比較。應該要以遵循教學基本規律作為原則的基礎上,突出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需要重視語文知識的靈活運用、教學方式以及情感表達等多方面的設計。而且,教學課堂在具體的實踐中應該要基于核心素質的要求,更多地尊重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所以,教師在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時候,也應該要做出個性化的選擇。
例如,在教講授課文《桂林山水》的時候,因為地域的限制,其實大部分的人均未曾到桂林,親眼看過桂林山水的美。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不妨選擇使用引導閱讀的方法,這種方法對比于單純地依靠教學講解與演示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印象深刻。而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形象直觀的輔助工具來完成。譬如多媒體視頻、圖片、音樂等均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可一邊聽著音樂,感受音樂的意境;一邊閱讀,可以凝造出一種置身其境的體驗,通過聲音、圖像、文字三者的綜合作用,進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將閱讀上升為主觀上的情感體觀,更容易進入至閱讀內容的意境當中。
二、?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語文文本的魅力以及內涵并不是淺嘗一番便可以理解的。其深層次的魅力與內里的含義往往是隱含于字里行間的,這些均需要學生通過細細的閱讀中,進入至文本的意境才能發現到的。誠然,這些潛藏于文字中的知識以及教學資源對于小學生的身心成長有著很好的促成意義。因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要選擇更為適合的教學方法,創設更好的教學環境,將這些寶貴的資源充分地挖掘與利用,將其育人的功能與價值發揮。
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有效結合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開展相關的教學架構,進而構建起一個可以適應學生閱讀與感知文本之美的環境,使得藏于內里的審美資源可以真正滲透至學生的心底。例如,在教導課文《人間處處有真情》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是利用了對課本的閱讀以初步感知形象,帶著學生逐漸走進思考以及聯想的空間,引導他們不斷地探索。
教師做出下面的引導:
師:真情到底是什么?
生: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
生:長輩對小朋友的愛。
生:我對生活,對人們的愛。
之后,再引導他們去追求藏于內心心底處的審美形象,再經過理解真情,思考:“我感謝的人到底是誰?原因又是什么。”
師:既然我們都發現了很多的愛,那么,我們又應該感謝誰?
生:爸爸媽媽。
生:長輩,老師,所有給我們愛的人。
生:為什么我們要感謝他們?
在逐漸地邁進教學情境之時,文本當中律動的音韻、動人的形象便會一起飛舞,編織起一幅美麗的畫卷。為了讓學生理解得更深刻,我們還可以再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讓人感動的,處處展現真情的案例。使學生真正理解美,判斷美,追求美。之后,可以再開展“真情”大討論的活動,讓學生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情,感受到和諧之美,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旨,實現再現課文美的情境,能夠更好地喚醒與激勵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判斷什么是美,進而追求美。
三、?結合教學環境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的開展,并非一成不變的,其屬于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情境,每一步的實現,均是可以進行實時調整的。因而,只有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設置,才可以真正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選擇的時候,應該要充分考慮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學的時候,結合學生對教學情況的反應,課堂的氣氛等,即時地做出調整,而不應該只是墨守成規。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講授課程《晏子使楚》的時候,為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晏子和楚王的三次交鋒的場面,更好地認識以及分析人物的形象,在教學方法上,她便使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課文內容表演。同時通過語言的幽默與學生一起品文學,深入主題,很好地結合了教學環境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例如:竇桂梅老師便與學生有這樣的對話:
師:讓我們看看晏子說的這些話。我們先看這句話:“這是個狗洞……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晏子是怎么說那番話的?(學生說,教師加上“晏子看了看,說”。)
師:注意這個“看了看”,為什么不說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這時學生的回答有好多種,竇桂梅老師便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解答)
生:不用想了想,只是看一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生:其實,“看了看”說明晏子是親眼所見事實之后才說的話,如果用“想了想”,就不知是不是“看了看”才說的。其實,這個“看了看”也包括“想了想”。
師:原來這“看了看”藏著這么多意思啊。同學們再拿出《胯下受辱》。看看韓信在受辱的時候,又是如何的?
(這時竇桂梅老師很巧妙地引入了《胯下受辱》一課的內容。)
生:韓信也是“看了看”。
師:那么,晏子的“看了看”和韓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
結合教學環境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學習之時始終保持著高漲的熱情,表演十分的到位,也相當的精彩。竇桂梅老師很好地利用了小學生本身愛玩,愛表演的身心特點,靈活地運用了表演法融入至課堂教學當中,同時結合學生的提問,靈活地選擇了教學方法,很好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讓本來比較難以理解的課文,讓學生得到了深刻的理解,對于人物的形象以及內心感受也有了更透徹的理解。
由此可見,靈活使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填補了課堂教學,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更便利了教學過程中,教學現狀的靈活多變。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可以更多的思考與預測,在教學過程中有機會出現的狀況,結合教學的時間、地點以及設備狀況等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然而,現場的環境卻是很多的學生答非所問,有不少的問題存在著比較大的爭議等。問答與討論的時間過長,這時,我們便可以靈活地選擇使用其他的方法,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分組討論,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容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多元化運用反思
對于身心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具備了其他階段的學生所沒有的人生的特點,教師于課堂當中做出的引導,對于他們的未來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在這個階段開展的教學工作,就好像是在一張白紙里繪制美麗的情境。而教學的效果,往往與教師本身以及其使用到的教學方法密切相關。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結合到學生們的身心發展情況,學校的教學環境等多種因素,以效果最大化為目標,合理地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利用教師的教育以及引導走出教材的條框,真正拓展學生的眼界,增強他們閱讀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讓他們更主動積極地開展閱讀活動,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為他們人生未來的成長,開拓空間。
當然,在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與嘗試中,語文教師不能發現不少的問題,對閱讀課堂的有效性帶來了影響。諸如,基于學生因為本身的背景情況而導致語文閱讀的層次以及知識面方面有關比較大的差距,這部分學生本身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沒有辦法真正地投入至學習當中,進而影響到教學效果。再者,也有教師的因素,基于教師本身的教學能力、經驗、學科專業知識的缺乏等問題,也會對閱讀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帶來影響。而這些因素均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關注的,也值得語文教師們后面再進行深入的研究的。
綜上所述,對小學語文而言,探索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當中,讓課堂效率更高,更有效果。對于現階段基于核心素養視野下,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結合語文閱讀教學要求以選擇合適的教學法,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環境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等方法的實踐與探索,可以讓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學生更懂得進行自我表達。因此,關注閱讀教學的方法的思路,也在獲得學生的肯定,提高了學生于教學活動當中的主體地位。而且,使用靈活多變、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讓教學創新所營造起來的教學氣氛更加輕松而且和諧,讓學生更愿意主動地融入其中。
參考文獻:
[1]孔祥福.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4(26).
[2]趙育偉.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設計[J].學周刊,2012(22).
[3]崔秀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究[J].學周刊,2011(5).
作者簡介:
林小梅,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閩清縣金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