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洋
摘 要:土地荒漠(沙)化是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活動等因素,使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區發生土地退化的現象。以青海省海南州為例,全方面分析土地荒漠(沙)化現狀及治理對策,旨在通過對土地荒漠(沙)化的研究,能夠為更加合理利用土地、保護環境提供參考。
關鍵詞:荒漠化;現狀;治理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3-008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X22? ? ? ? 文獻標志碼:A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受到土地荒漠(沙)化的威脅,特別是非洲南北部等地區。全球荒漠(沙)化面積高達3 800萬km2,約占全陸地面積的1/3,每年因為荒漠(沙)化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有430億美元。
我國西北部地區也是土地荒漠(沙)化的重災區域。“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今后5年中國將治理沙化土地1 000萬hm2,力爭到2020年使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我國將在沙區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1]。
1? 全球荒漠化土地現狀及對策
在當今世界,土地荒漠(沙)化是最具有局地與全球效應且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除南極洲以外的其他各洲均存在荒漠(沙)化土地現象,但是關于荒漠(沙)化的研究工作在全球范圍內都比較少見,迄今為止僅開展過3次全球范圍內的整體土地退化評估。在全球范圍內,預防土地荒漠(沙)化的工作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創建“預防文化”理念,即對本地居民進行宣傳,讓他們深刻認識土地荒漠(沙)化的預防對于自身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治理理念,使本地區的旱區轉換為綠地,提倡保護土地,如土地休養管理理念等。對于本區域內的一些重災區域進行重點防治,如可以通過下鄉宣傳,以全民防治的方式對土地荒漠(沙)化進行重點防治。可以通過在區域內的林區土地種植沙地耐生植物,預防荒漠化的進一步擴展。
(2)在政府角度,應合理整合畜牧業和農業,如在干燥的半濕潤和半干旱區域,放牧和農耕同樣適合,政府應該在文化與經濟方面,使二者整合發展,將更有利于預防土地荒漠(沙)化的發生。
2? 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現狀及對策
中國是世界上土地荒漠(沙)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約165.3萬km2,其中由于人為因素導致的荒漠(沙)化土地大約有37萬km2。荒漠(沙)化土地則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和部分半濕潤地區,尤以青海省延伸至西藏的分布區域的土地荒漠(沙)化更為集中。全國土地荒漠(沙)化發展的速率也在不斷加快,20世紀60~70年代為1 560 km2/年,80年代為2 100 km2/年,90年代達到2 460 km2/年。隨著數據上升,人們逐漸認識到土地荒漠(沙)化程度日益上升對我國生態和經濟環境造成的整體破壞。在整治過程中,總結了幾點對策。
(1)加強土地保護意識,由政府牽頭對于土地荒漠(沙)化進行集中治理,提高治理技藝,并且向全體民眾宣傳,在日常生活中緩解土地荒漠(沙)化壓力。
(2)加大對于保護土地、防治荒漠(沙)化的宣傳力度,全面宣傳,全民參與。可以結合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相呼應的方式加大宣傳,著重向大眾宣傳日常生產生活中治沙、防沙對策。通過大范圍宣傳、重點區域教育,爭取在社會中形成全面預防的理念,使防治土地荒漠(沙)化擁有一個良好的治理環境,得到更多重視和支持。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對防治土地荒漠(沙)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3)提高治理手段的技術含量,在區域內區別治理,因地制宜。對于土地荒漠(沙)化程度不同的區域,防治手段也不同。例如,可以通過增設沙障、隔年放牧等方式來恢復土地。
(4)加強土地荒漠化較為嚴重區域的林業改造,加快土地沙化防治工作的步伐,對于個體、私營、企業等沙地進行集中宣傳,并且加快對沙地治理技術的研發,以便能夠在全社會普及治沙知識。提倡不造無主林,用經濟杠桿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到治沙行列中[2]。
3? 青海省海南州土地荒漠(沙)化成因分析
3.1? 自然因素
青海省海南州位于高寒沙區,氣候多變,日夜溫差較大,風沙天氣居多。據觀察統計,每年都有6~8級以上大風天氣。風力侵蝕和水力侵蝕也是造成土地荒漠(沙)化的重要原因,水力侵蝕是由降雨和河流的侵蝕,使得土地的地表植物營養流失,無法承受侵蝕,使得草場退化,土地荒漠(沙)化。
3.2? 人為因素
(1)濫墾。社會不斷進步,人口增長,人們開墾不具備墾殖的土地,進行農業種植活動;開墾后,由于缺乏防護知識,土地表層受到了風蝕,人們只好撂荒,但撂荒地的植被已經遭到破壞,在風力的作用下,已開墾的土地被沙化。
(2)濫牧。海南州是以牧業為主,過度放牧和盲目增加畜頭數,導致草場嚴重超載,使優良牧草減少。由于草地的表層結構受到了破壞,造成草地風蝕沙化。
(3)濫采。農牧民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無計劃、無組織、無節制地掏挖藥材等植物資源,由于采挖時鏟掉草皮、挖土刨坑、翻動土層,嚴重破壞草場植被,加劇草地植被退化,造成草地荒漠(沙)化。這種既不科學又不合理的行為使大量草地變成了沙荒地。
4? 青海省海南州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措施及成效
4.1? 主要治理措施
(1)加強領導,責任劃分明確,責任落戶。國家采取行政補貼的方式推廣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把加快防沙治沙、促進林業建設作為發展地區經濟的一項重要任務常抓不懈。
(2)突出封育禁牧,切實保護荒漠(沙)化中的植被。為保護好原始生態植被,嚴格劃定封育禁牧范圍治理沙地,廣泛宣傳草場的休養生息政策,避免出現對草地破壞的現象。
(3)廣泛宣傳發動,形成防沙、治沙的良好社會氛圍。向大眾宣傳土地荒漠化危害、國家政策方針等內容普及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措施[3]。
4.2? 取得的成效
通過對青海省海南州土地荒漠(沙)化的治理,治理改善的沙化土地面積達到2.21萬km2,其中人工植樹造林治沙0.28萬km2,封沙育林育草0.8萬km2,人工種草改良草場0.83萬km2,開發種植經濟作物0.3萬km2。沙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風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
5? 結束語
荒漠化治理一直以來都是世界性難題。就我國而言,肆虐的風沙是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通過實施一系列保護和治理政策,加上沙區廣大干部群眾真抓實干、艱苦奮斗,一定可以扼住風沙災害的“咽喉”。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沙化土地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了我國防沙治沙道路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孫洪艷.河北省壩上土地荒漠化機制及生態環境評價[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2]高兵桃.科學發展觀視閾下的土地沙漠化治理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1.
[3]張愛國,馬志正,秦作棟.土地生態設計方法及其在晉西北土地沙漠化防治上的應用[J].中國沙漠,1999(1):46-50.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