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秀東
摘 要: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分析了農村人居環境現狀,提出了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準公共物品;村容村貌;美麗鄉村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3-0109-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X321? ? ? ? 文獻標志碼:A
1?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1.1? 加快補齊突出短板
農村生活垃圾和農業垃圾是環境的主要污染源,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足是制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具有空間分布零散、規模小、收集運輸成本高等特征,這個行業具有成本高、利潤低的特點。當前環衛公司參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受扶持政策不夠、資金保障機制不全等因素的制約。因此,把垃圾分類回收處理作為源頭治理的有效措施。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就需要建立符合鄉村實際、方式靈活多樣、低成本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在城鎮郊區和人口集中社區可以推行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原則進行垃圾處理,降低垃圾回收利用的成本。為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利用效率,需要建立財政資金補貼機制,以推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市場化運作、減量化處理、資源化利用[1]。
1.2? 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積極推進農村路網建設,實現村莊內主干道路硬化,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為農村群眾出行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條件。有條件的地區,加快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建設綠色生態村莊。推進村莊綠化、亮化,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鼓勵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實現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相得益彰。
2? 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建議
2.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大資金投入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準公共物品特性,使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無法吸引營利性社會資本的投入,因此人居環境整治絕大部分投資來自于各級政府。目前在財政資金投入上存在投入數量不足,以及各部門項目資金投向分散、重點不突出的問題。而且農村地域廣闊、經濟發展不平衡,一部分地區政府財政收入較少,無力承擔環保投入資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存在很大的資金投入缺口。需要進一步創新投入模式,引導激勵社會資本投入,解決巨大的資金需求。農村人居環境具有的準公共物品的性質,決定了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應該互為補充、互相配合,才能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當前需要出臺社會資本投入農村環境治理的管理辦法,改善鄉村投融資市場環境。
(1)加大財政投入。應根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求情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采取制度化的有效措施,一方面用于完善設施,另一方面用于建立運營機制,保證城鄉發展的協調統一。
(2)建立財政資金統籌整合機制。探索推進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相互銜接,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打破各部門、各單位分散的資金使用方式,合力打造特色亮點。
(3)建立健全多元資金投入機制。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采用稅收優惠、貸款擔保、一定時期內土地使用權優惠等政策措施,吸引鼓勵社會各領域進行資金投入,加快市場化的經濟運作進程,最大限度調動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政府投入為主,村民支持為輔,吸引社會資本支持”的多元化投資機制。
(4)創新投資工具,加大金融機構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支持力度。擴大社會資本的投資途徑,設立農村人居環境投資基金吸引私人投資,金融機構可以有償使用農村人居環境投資基金。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發展債權投資計劃等融資工具,吸引保險資金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改造項目。
(5)實施獎補機制。通過“以獎代補”“以獎促治”等方式,對農村宜居示范社區和符合“美麗鄉村”建設標準的縣(市)進行獎勵。通過直接補貼等方式引導農戶采用衛生廁所,對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和生活污水集中處置。逐步完善以農民籌資投勞為主,政府獎補為輔的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機制,強化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升農民參與人居環境建設的積極性等。
2.2? 建立健全各方共同參與的長效管護工作機制
近些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很多地方配備了垃圾桶、垃圾箱,建設了中轉站、運輸車等基礎設施,但沒有建立運營與管護機制,這些設施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①構建鄉村管護長效機制。明確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管理機構的職責,保障運行資金來源,穩定運行管理隊伍,初步構建起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考核檢查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②建立評估、監督與激勵機制。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評估、監督與激勵機制,采用獨立第三方參與模式,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治理效果和問題進行全面科學的評估。省級財政在分配年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時,適當傾斜支持整治成效明顯的縣(市),激勵各地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形成主動作為、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
2.3?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鼓勵農民建設美好家園
村民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是農村公共設施運行維護管理機制的基礎。當前大部分農村地區正處于社會快速轉型和鄉村治理重構階段,尚缺乏健全的農民參與機制。受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農村居民對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的參與程度較低。①建立有效的參與機制,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是建設基礎設施,也需要改變村民的日常行為方式。為此,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把培育文明生活方式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通過村民的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產生相應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塑造村民環保型生產、生活的方式。②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升作為村莊的公共事務,也是一項公益性事業,需要強有力的基層組織帶領村民建立和維護新制度、新規范。強有力的村支兩委要反映村民的需求,合理分配資源,發揮村集體組織者、協調者和實施者等多重角色作用。
2.4?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分區域、分類型、分階段地推進。對于旅游村和五星級、四星級美麗鄉村示范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激勵村民以更好的居住環境吸引游客,積極主動開展環境整治工作。鄉村旅游對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具有巨大的推動力量,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美麗鄉村樣板,以點帶面推動整體發展。對于經濟實力弱、發展滯后的邊遠村莊,以解決農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突破口,改善村容村貌。
3? 結束語
為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各方共同參與的長效管護工作機制。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各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參考文獻:
[1]王曉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路徑論析[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9(2):46-47.
(編輯:李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