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繼秋 陳博銳 張洪宇
摘 ? 要:為了解決鉚接不實、鉚接垂直度不高、隔板開裂等問題,提高鉚接生產效率,展開了側擊針與隔板無釘鉚接工裝的設計研究。設計方案采用近似下凸上凹模具結構。增加彈性定位機構,利用重力有效定位側擊針與隔板。便于加工與更換的小型尖角沖頭,保證了隔板受沖擊后局部材料可以產生足夠的塑性形變,實現鉚接的同時卸載多余的沖擊力。該研究成果,結構簡單有效,便于加工制造,適用于一般臺式精密壓力機。加工產品合格率高,性能穩定,以成功投入批量生產。
關鍵詞:引信 ?側擊針 ?無釘鉚接 ?鉚接模具
中圖分類號:P48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9(b)-0136-02
2009年秋季到2010年初春,遵義市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秋冬春連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多億元。2013年5月6日,遵義市遭遇冰雹災害,11.5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6433hm3,直接經濟損失3103.5萬元[1]。由于人工影響天氣具有巨大的社會與軍事價值,有關的科學實驗和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2]。某人工防雹增雨彈由于使用環境特殊,對產品內部引信的可靠性有極高要求。鉚有側擊針的隔板為該彈藥引信雙路發火裝置中,下路發火裝置的關鍵部件[3]。主要用于擊發火帽,使火帽點燃時間藥盤和火藥保險。其中側擊針與隔板的垂直度十分關鍵,如垂直度過低將導致產品失效。考慮到引信體內部精密零件分布情況,增加多余部件將擠壓原有空間與不必要的重量,決定采用無釘鉚接方式,在一般臺式精密壓力機(型號:JX04-1)上完成鉚接。
1 ?原因分析
2018年4至5月期間5批鉚接產品,單一批次5000件,共計25000件,單批合格率均低于75%。其中6310件不合格產品中:鉚接垂直度不高缺陷的產品數量為4838件,占比76.67%;存在鉚接不實缺陷的產品數量為1301件,占比20.61%;存在隔板鉚接位置開裂缺陷的產品數量為116件,占比1.84%,其余55件存在破損、變形等其他缺陷。
針對這一現象對原有工裝展開了結構工藝性分析,側擊針與隔板材料分別為T10A碳素工具鋼與45鋼(S45C),原工裝如圖1所示。
結合圖1可知:(1)操作時將隔板置于定位座上,將側擊針放入隔板上的待鉚接孔內,沖頭下行,完成鉚接。此結構側擊針與隔板的相對位置可受多方因素影響,可靠性較差。由于人工操作誤差,側擊針擺放位置中軸線與待鉚孔幾何中軸線無法保證重疊。若鉚接過程中,發生機床慣性晃動、鉚點擠壓不均勻等狀況,極易導至鉚接后垂直度不高。(2)隔板材料受沖擊產生塑形變形,隆起將擊針包覆在隔板中,材料分子流動符合張量規則。力由導桿傳至工作面,豎直方向分力為主分力,材料目標位移方向與主分力方向并不一致,沖頭做功近90%都是無效功,結構并不合理。沖頭下行過深,則應力超過斷裂強度極限導致隔板開裂。沖頭下行過淺,則隔板材料變形不足導致鉚接不牢固。深淺差值只有0.3mm左右,難以把控。臺式精密壓力機自帶限位塊機構精度達不到生產需求。
2 ?工裝設計
為從結構上徹底解決側擊針鉚接垂直度不高、鉚接不實、隔板開裂等問題。設計方案采用近似下凸上凹模具結構,增加了彈簧定位管與定位芯,利用側擊針與隔板自身重力將其定位,除極端環境情況下,側擊針與隔板相對位置基本固定;分析鉚接過程中材料塑性變形方式與核心作用機制,以復合結構代替原有帶柄沖子結構。以線面接觸方式將隔板材料顯著形變控制在2mm3內,有效避免隔板開裂與鉚接不牢固。其方案設計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沖頭內有讓位孔。定位銷管穿過讓位孔,管口部平面與定位芯上表面平面在同一水平位置。當下壓柱(9)下壓時,推動隔板繼續下行,定位芯帶動彈簧開始壓縮,隨即隔板與側擊針底部貼緊,繼續下行推動定位銷管壓縮定位銷簧最終與沖頭接觸。小型可更換沖頭直徑10mm、總高12mm,鉚接口部為兩個內角90°、外角120°的對稱分布的尖角,尖角擠壓隔板,使隔板材料發生塑性形變,變形的材料向待鉚孔流動,使待鉚孔口部收縮,完成鉚接。
3 ?效果檢查
該工裝經過制造加工與安裝調試,試生產合格后,已正式投入批量生產。試生產記錄如表1所示。
6129件產品中11件不合格品,其缺陷類型為破損、變形等,鉚接不垂直、鉚接不實、隔板開裂現象基本消失。經批量生產驗證,該工裝易損件即沖頭、彈簧定位管,單件可加工5萬件以上產品元件,性狀穩定。
4 ?結語
該工裝可將產品平均合格率提升至99.75% 以上,大幅度避免了工藝缺陷,結構簡單,擁有高效、長壽、易加工、易更換等屬性。小型精密零件制造成本較高,裝配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無效裝配以及零件浪費。有效的工裝設計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生產效率,有利于產品成本控制,為企業帶來直觀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姚章福,李志方,姚正蘭,等. 人工增雨防雹社會化認識評價[J].貴州氣象,2014,38(4):58-60.
[2] 鄭國光,郭學良. 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工程科學,2012,14(9):20-27.
[3] 懂怡.某防雹增雨炮彈時間引信定時精度影響因素和工藝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