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萍
朱永新教授說:“教室是根扁擔,一頭挑著課程,目的是書寫生命的傳奇,讓所有的生命得到最大的舒展。”如何打造一個完美教室,關系到學生的一生。
班級文化建設既是一種文化氛圍的創建,又是對被教育者心靈的塑造。因此,班級文化建設應以提高班級生活質量(身心愉悅,內心充實,具有成就感)、幸福指數為出發點,全員參與,分工協作,共創共享,提倡學生自律、自治,創新上做文章。教室是孩子們的另外一個家,孩子們在教室里待的時間遠遠超過在家里的時間。孩子的習慣養成、眼光的恒定、品位的形成都受周邊環境的影響。作為影響孩子時間最長的場所,教室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該關注教室更廣泛的教育意義,關注教室里的歡樂與憂傷,關注教室里的成長和發展。
為了營造孩子們學習生活的良好環境,形成濃厚的讀書學習氛圍,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我一開始先從班名入手。自古以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閱讀在人們學習中的重要性,為了把班級每個孩子領進書籍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成為生活中的指路燈,經過和家長孩子們商量,班名定位“小書蟲”。“小書蟲”班級的愿景是:我們重視個人的努力,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小書蟲”班級的價值觀是通過閱讀最終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于是我們48個人的“小書蟲”班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希望我們中隊48位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都能成為愛讀書、喜歡書的人。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雷夫老師這樣說: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局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室文化。
圍繞“小書蟲”賦予的精神內涵,我和48位家長從教室布置入手,充分挖掘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級文化符號,讓教室真正成為48位孩子的心靈家園。為了使教室布置統一,不至于進門讓人眼花繚亂,我們布置時選定了環保的“綠色”為主打色,讓室內的每一扇門、每一面墻壁都開口說話。教室門口右側的墻壁上懸掛著班級名片,里面呈現著班級合影、精彩瞬間、明星照片等內容,前門上幾顆醒目的大字“讀書讓我們變得更聰慧”,語言很直白,目的是讓孩子們把這句話裝在腦子里,下方張貼著家長們幫忙精心制作的班徽。走進教室,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們的班級目標“讓閱讀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生活習慣”,班級口號“小小書蟲胃口大,食盡墨香打天下”。教室前門后門兩邊的墻壁上,一邊掛著讀書排行榜,48位孩子的姓名對應粘貼的紙條上寫著孩子們認真讀過的每一本書的書名,為了使自己貼上去的紙條更多,孩子們爭前恐后讀書的氛圍更濃了。上方張貼著班級宣言“我閱讀,我快樂,我成長”。另一邊是“齊心合力,快樂學習”的小組評價表,它是對6人小組作業、課堂表現、紀律各方面的綜合評價,譬如:小組成員一節課上全都舉手發言了或者小組成員作業批閱全體得了“優秀”,都可以由小組長在評價牌上為本組貼上漂亮的貼畫,二周評選一次優秀小組并發獎。這樣,在學習上優等生帶動學困生,課堂發言時自信的孩子鼓勵膽小的孩子,班級團結互助的凝聚力更強了。
班長范××的媽媽是我們班的家委會成員,她為了孩子們的成長默默付出,無私奉獻著,班級只要有需要,無論自己手頭的活多忙,總是隨叫隨到。她得知我們班要手工制作一個班級吉祥物,她立馬和吳××的媽媽溝通在網上查找下載,選定圖案后,著手用海綿紙剪貼的形式把吉祥物創作出來,她們花了幾個晚上,甚至熬夜,為我們班設計制作了惟妙惟肖、憨態可掬的吉祥物——手捧書,認真閱讀的胖乎乎的可愛“小書蟲”,孩子們都明白,媽媽們是希望他們真正成為健康快樂的“小書蟲”。
講臺對面是黑板報,板報主題緊扣班名“小書蟲 大夢想”,板報的四個板塊“小書蟲學名言”“小書蟲書單”等內容都與閱讀息息相關,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一點兒不覺得教條、生硬。不定期更換板報形式和內容,成為引領孩子們閱讀的風向標和了解班級閱讀動態的“小廣播”。黑板報右側就是這間教室最核心的地方——圖書角。書柜里整齊地擺放著孩子們最喜歡閱讀的各種書籍,這些圖書大多都是孩子們自發捐贈的,種類多樣。為了避免借書扎堆的現象,我們成立了小組圖書館,把全班同學分成了七個小組,把書柜里的圖書分成了七份,每個小組分得20本左右的圖書,推選了小組圖書管理員,每天由小組管理員給小組成員借書,并有詳細的借閱記載。課間孩子們很方便地就借閱到了自己心愛的書,靜靜地讀起來,營造了濃濃的書香氛圍,達到了資源共享。
書香氛圍的營造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書蟲”班通過對教室的布置,以“班級圖書角”建設為實施基礎,以“晨誦”“午讀”“暮省”為主要實施手段。將閱讀內化于心,相信48名“小書蟲”最終破繭成蝶,在陽光下揮舞著五彩的翅膀。最后我想用“小書蟲”班的班詩結束今天的匯報“我是一只小書蟲,身體弱小,可我的夢想無限大;我是一只小書蟲,行動緩慢,可我到過的地方誰也比不過;我是一只小書蟲,體貌丑陋,有朝一日五彩的翅膀會驚艷世界”。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