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
摘 要: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課堂教學不但要重視學科知識講授,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自我探究學習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科學思維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是適應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一種需要。讓思維訓練貫穿于科學課堂的每一個環節,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拓寬思維的領域和空間,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發現身邊的科學問題,用科學的思維解決相關問題,用科學的思維去看世界,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健康 成長,而且還能幫助學生科學生活。
關鍵詞: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小學階段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啟蒙階段,新課程改革把核心素養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基礎教育教學也要適應課程改革的發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貫徹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科知識講授,還要重視學生創新力和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小學科學思維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是適應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一種需要。科學思維不但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社會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有專家指出,21世紀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是學科思維。因此,在科學課堂中,只有把學生的科學思維充分調動起來,不斷訓練學生思維的一種技巧,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能力,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科學思維,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幫助。
一、教給小學生科學思維方法
針對小學生年齡比較小的特點,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課之初,就應該把小學科學思維的一些基本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種科學思維概念,然后再結合實踐,讓學生學會用科學思維方法去思考,從而內化為學生自己的一種能力。
根據小學科學思維的特點,現將小學科學思維的方法概括為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具體。分析與綜合是認識和理解事物的兩個基本要素,他們對學生的認知和思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比較與分類是認識和區別事物的重要方式,他們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區分事物的特點;抽象與具體是一種基于觀察、分析、比較的思維過程,從中提取事物的共同特征,整合共同特征。
二、讓小學科學思維貫穿整個課堂
教師要把握好小學科學課的上課時間,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舊知識的復習、新知識的導入、實驗操作、觀察描述、總結歸納等環節,如果教師可以巧妙地將各個環節利用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那對于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學習小學科學課《空氣是什么樣的》這一課時,一般教師都是通過舊知識引入正課,在這一節課,教師可以利用之前學習過的“水”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類比來學習“空氣”的特點。這種運用以前學習方法和經驗學習新內容的方法,是科學思維方法在新環境中的運用。然后再指導學生做實驗,通過實驗來論證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訓練的最好時機。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實驗過程中,很難把握實驗的目的,因此教師在實驗操作開始,要明確實驗觀察的重點,避免學生把實驗當成了玩耍,從而失去實踐的意義。實驗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實驗收集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學生在組織語言以及歸納總結的過程中,思維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明確實驗目的,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做實驗、去思考、去總結,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三、科學思維訓練的延展
科學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要讓學生停留在課堂上的思維訓練,而要培養他們科學思維的一種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這種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讓所學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服務。教師在進行科學知識的講解時,要盡量運用我們的生活中的、我們身邊的一些科學現象來引導學生,讓學生發現原來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科學,科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時,教師還應該開闊學生視野,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一些與科學有關的書籍、圖片、視頻資源,讓學生的思維有更廣闊的空間。
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科學地認識世界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用心去發現身邊的科學素材,并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學技巧讓學生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和理解它們,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健康地成長,還可以讓學生科學地生活,用科學的眼光來看世界。
參考文獻:
[1]林云娥.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態度養成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2):119-120.
[2]屠利峰.蘊育科學素養 奠基科學人生:探微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17(3):74-75.
[3]周敏.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1):125-12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