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隆基
合作中,往往有著相對明確的目的,是在獨立思考基礎上進行的。與傳統課堂不同,合作交流期間學生將變得更為活躍、積極。而針對學生合作能力進行培養,可取得事半功倍教學效果,讓他們問題解決能力有所提高,于短時間內完成既定學習任務,集思廣益獲取課堂知識。
一、選擇恰當培養時機
課堂上,對學生合作能力進行培養,要精心選擇恰當培養時機。其中,在課堂重難點部分教學時,當學生出現了“卡殼”情況,可組織他們進行合作學習,集思廣益攻克難點知識。在獨立操作不允許的情況下,可通過合作學習對學生合作能力加以培養,讓他們共同解決操作中的相關困難和疑問。爭議發生時,也是對學生合作能力進行培養的最佳時機,要把握好每一個培養時機,促進他們合作能力得以發展。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一課時,可結合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體會小數除法意義,用小數除以整數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課堂上,當學生不能獨立完成重難點知識學習時,可抓住這個時機,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接著,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小明的媽媽去菜市場買蘿卜和番茄,蘿卜和番茄的單價分別是0.55元、1.2元,小明媽媽買蘿卜花了1.1元,買番茄花了3元,請學生合作計算買了多少千克蘿卜和番茄。合作學習中,學生將集思廣益,用1.1÷0.55=2(千克)求出買蘿卜2千克,用3÷1.2=2.5(千克)求出買番茄2.5千克。待學生求出正確結果以后,可要求學生在小組范圍內針對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展開討論。期間,學生將共同解決這個問題,總結出要先通過移動除數小數點讓其變成整數,再按照除數是整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整個過程,抓住恰當培養時機,讓學生合作能力得到了鍛煉,并牢牢掌握了課堂重難點。
二、創設合作問題情境
數學來源于現實,它有著探究性、應用性特點。在對學生合作能力進行培養時,要創設一些適宜的合作問題情境,鼓勵他們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共同解決情境中現實問題。對于合作性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緊密聯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能進行盲目設置。同時,要關注他們現有數學基礎,對問題情境難度進行把控,不要過于簡單,以激勵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問題情境下合作交流活動,慢慢養成一定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一課時,可先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常見的百分數。這時,有的學生會說道:“含棉量100%。”有的學生會說道:“含鈣量14%。”當學生初步理解百分數意義以后,可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合作性問題情境:一根繩子長97/100米,減去了它的75/100,觀察討論百分數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分母是100的分數嗎?基于合作性問題情境下,學生在討論交流期間,將自主完成新舊知識之間的構建,討論出百分數和分數在意義上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二者都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者百分之幾,但分數可單獨用來表示某個具體數量,而百分數不能帶單位且只能表示數量關系。在這樣一個合作性問題情境下,學生的合作能力將有所提高。
三、經歷合作問題解決
傳統課堂上,更加重視對概念、法則、公式的講授,不重視問題探究過程,阻礙了學生合作能力養成。針對這一種情況,要在關注學生“雙基”發展基礎上,以合作式學習為主,為他們創造一些問題解決探究學習機會,讓他們在嚴謹性、科學性問題探究中,得到更多合作交流體驗,共同經歷問題解決全過程,理解合作重要性。這種必須經歷與他人合作的問題解決實踐教學策略,非常有助于學生取得學以致用學習效果,促使他們擁有一定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一課時,當學生能看懂扇形統計圖,認識扇形統計圖特點以后,可為學生創造一個合作解決問題的機會。課堂上,先用扇形統計圖直觀展示某林場育苗基地楊樹、柳樹、松鼠、柏樹、槐樹樹苗所占比例分別是33%、25%、15%、10%、17%。接著,說明柳樹共有3500棵,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三個問題:林場樹苗總數是多少?槐樹、楊樹有多少棵?松樹比柏樹多百分之幾?在第一個問題解決中,學生將集思廣益,共同討論出用“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求這個數”的方法進行解答,用3500÷25%=14000(棵)得到樹苗總數是14000棵這個正確答案。在第二個問題分析中,學生將合作討論出其目的是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進而用14000×17%=2380(棵)、14000×33%=4620(棵)兩個公式解答出正確答案。在第三個問題分析中,學生將通過討論交流,總結出要將柏樹數量看作單位1,再用(15%-10%)÷10%=50%求出正確答案。通過經歷合作解決問題全過程,學生將從中養成良好合作能力。
四、組織有效合作學習
在對學生合作能力進行培養時,要重視組織相對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對于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要注意強調師生間的良好互動,于互動中發布相關合作學習指令,以把控好每個合作學習環節。同時,在合作學習組織中,要將組員人數控制在3~4人范圍內,以避免小組合作無效問題的發生。另外,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一些主問題或主任務,再有序控制自學、互學、展學三個合作學習階段,最大程度提高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分數乘法》課堂知識學習完以后,可先準備好“分數乘法”微課視頻,播放微課視頻之前,與他們展開交流:“這個微課視頻應該呈現哪些內容呢?”互動中,有的學生將說道:“要呈現分數乘分數、單位1、倒數內容。”有的學生將說道:“要呈現分數乘法計算方法。”待互動結束以后,繼續追問:“這么多知識點,你想怎么整理呢?”有的學生將提議:“可以將所有知識點制作成一份手抄報。”當學生提出這個想法以后,將他們分為4人小組,要求他們合作制作手抄報,以“分數乘分數”為中心點,介紹“子子相乘母母相乘”等內容,并向全班學生展示本小組手抄報內容,讓其他組成員進行補充。期間,學生的合作能力將有所提高。
綜上可知,受教學改革片面化、低效化的影響,許多學生尚未養成一定合作能力。針對這一種情況,要嚴格遵從趣味性、主導性、自主性、多樣性、實踐性原則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再精心選擇恰當的合作能力培養時機,為學生創設適合的合作問題情境,讓他們通過合作解決問題,慢慢養成高水平合作能力。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