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性發展,多種技術與設備在土地資源管理工作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在隨之增強。土地利用變化屬于土地資源管理的重要工作環節,同時也是保障土地資源持續科學發展的關鍵。對此.為了更好地推動土地資源保護工作效益,探討了GIS的應用重要性,簡要提出了GIS在土地利用變化中的應用方法,希望可以為相關從業者提供理論幫助。
關鍵詞:GIS;土地資源資源;變化監測: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269-02
1 引言
土地利用變化調查屬于土地資源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范疇,從的調查模式角度來看,發展現狀并不能滿足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在這一情況下,有必要借助信息的技術創新,為土地資源工作信息化建設提供高效率、全面性的應對方案,其中GIS技術便是一項有效的技術措施。探討GIS技術在土地利用變化分析中的應用具備顯著實際意義。
2 GIS的應用重要性
地理信息系統( GIS)是隨著地理科學、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和信息科學發展而來的數據處理系統。科學也就是借助相應技術實現數據的測量,并按照測量的結果為后續的相關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土地管理可以借助GIS所提供的地面信息,實現對建筑物的分布、自然環境的資源分布等數據的統計,從而為后續的土地資源規劃管理等提供基礎數據支持。GIS系統主要是借助定位之后發送圖像的方式獲取數據信息,并借助計算機實現數據的整合與處理。計算機網絡的持續發展為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提供了許多的動力與空間,當前該系統在運輸以及資源調查方面均有顯著的應用空間,同時在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和監督方面也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另外,GIS在自然保護區方面的應用也非常突出,徐滿研究[1]圍繞著廬山土地利用方案進行了研究,其結果顯示:①廬山的林地面積凈增加了1837.71hm2,林地面積百分比由65.31%增加到71. 21%灌草叢、耕地面積百分比分別減少了2.81%、3.20%;②保護區植被正經歷正向次生演替過程,而保護區外圍因為高強度的人為干擾,逆行次生演替過程占優勢;③景觀水平上,保護區的破碎化程度低于保護區外圍圈層,多樣性水平高于保護區外圍,體現了保護區的保護效益。但同時,在研究時間段內,保護區內外景觀的破碎化程度增強、多樣性水平上升,景觀由某種或某些景觀類型主導的程度減弱;④各種自然及地理過程及政府決策、人口變化、旅游發展是保護區內外土地利用變化的主要驅動因子。由此可見,GIS的應用價值顯著。
3 GIS在土地利用變化調查中的應用
3.1 土地應用決策的方案制定
在土地利用變化調查當中應用GIS系統的數據庫和數據處理的模塊,需要對土地資源的多種空間屬性數據落實及時性查詢,同時以查詢的結果作為依據,構建行之有效的決策化模型,并為土地應用管理工作r開展提供多種模擬幫助,選擇出最佳的經營方案,并為決策人員提供相應的參考數據,從而保障決策方案的可行性。另外,還可以借助GIS系統實現繪圖的數據支持,通過GIS技術可以顯著控制繪圖的工作量,最大程度減少工作的壓力以及負擔。可以借助植被的分布情況,做好海拔、坡度、坡位、土壤類型以及降雨量的繪制,同時將地圖中的信息以不同層次劃分,促使每一個層次都可以建立在土地植被基礎上,促使繪圖工作更加連貫性和簡單化。在具體工作中可以借助WINGIS將地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即點狀圖、線狀圖、面狀圖等,借助圖形的組合、疊加以及復合,并實現地圖的裁剪、縮放以及拼接等,按照用戶的實際需求制作出具體的圖紙,從而為土地資源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3.2 土地資源調查與審批
首先,GIS技術的首要作用在于土地資源的調查更新。針對土地利用變化的調查更新,在土地利用變化調查期間針對測繪數據實現及時性的收集、更新,并構建完善的土地利用變化調查數據庫,實現對土地資源的調查更新,為土地利崩變化調查提供基礎性支持。在應用期間,必須熟練掌握GIS的操作流程,及時構建土地利用變化調查的基礎準則,同時應用相應的衛星圖像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率管理以及分析,構建基礎準則滿足土地資源的管理目標,并為土地資源的高質量管理提供基礎保障。
其次,可以借助GIS技術實現土地資源的及時檢查以及項目審批。提高土地使用情況的實時性監督管理,落實土地的實時性使用檢查,為國土資源相關管理部門提供可靠的數據。借助對比分析不同時期的城鎮土地測繪數據結果,準確分析土地利用或使用的真實情況,科學反映出土地與人口資源之間的關系,更有利于土地規劃方案的合理設計與落實,保障土地使用率的最大化。另外,借助GIS技術可以提高土地資源使用審批工作效率。
3.3 土地資源資源的數據管理
針對土地資源的全面性管理需求,需要做好對相應數據的總匯、整理,在這工作中GIS技術的應用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價值。以國外為例,早在20世紀中期就有關于應用GIS技術清查土地資源的工作案例,通過GIS技術實現數據的測量并最終繪制成為圖像,針對地區的土地資源實現全面性清查,不僅工作效率較高同時清查的效果較好。在清查期間,可以通過GIS技術當中所附帶的數字圖像轉換技術,及時將常規手段所獲得的圖表類數據轉變為數字類數據,及時儲存在計算機當中為后續的數據匯編、面積的計算以及其他數據預算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另外,通過計算機制圖技術,可以更好地表現出資源數據圖,這對于后續工作的開展可以提供顯著的支持。為了更好增加土地資源清查工作實際效果,需要做好不同數據的信息化轉變,借助相應的技術創新研制出更加可靠的GIS技術系統,制定地理網格并作為數據總匯的基礎單元,針對已經清查的區域土地資源信息和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等信息進行檢查,同時也可以按照相應的數據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動態化預測。當前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相對成熟,已經獲得了許多的成果,例如GIDSA以及CFREIS等技術,其不僅可以提供準確的信息查詢與制圖功能,同時還可以實現對數據資源的分析、評價以及動態化的監測。
3.4耕地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耕地質量評價主要是借助評定土地的生產力水平實現對土地等級的評價,耕地質量屬于自然與社會經濟因素綜合性的評價結果,其涉及面比較廣泛,需要充分考慮土地、自然、經濟以及社會條件等多種因素。耕地質量的等級評定方式中也需要借助GIS技術的應用。應用GIS技術采取格式轉換、投影變換、坐標轉換、屬性匹配等多種功能,構建一個基于土地利用現狀的統一性數據平臺,以便于數據分析應用以及統一性的管理,并為后續的評定工作提供良好基礎。按照GIS建設耕地質量評定信息與屬性信息關聯性數據庫,可以實現對空間差值、緩沖區域分析、疊加分析等量化分析,并通過計算機完成復雜的空間分析和計算工作,相對于傳統純數據的評價方式而言可以更好地提升等級評定的效率與質量。
4結語
GIS在土地利用變化調查方面具備顯著的應用價值,其不僅可以促使土地的使用率達到最大化,同時還能夠更好的提高土地規劃和保護的整體效果。今后,應進一步研究和探討GIS在土地利用變化調查方面的應用方法、技巧,以保障土地的調查、管理、開發、監督以及審批等可以規范性落實。
參考文獻:
[1]徐 滿.廬山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土地利用變化分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
[2]杜金龍,朱記偉,解建倉,等,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研究進展[J].國土資源遙感,2018,32(3):9~17.
[3]昝建春.GIS建模技術在林地變更調查數據與國土資源數據銜接中的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2017,14(1):233-234.
[4]戴文遠,江方奇,黃萬里.基于“三生空間”的土地利用功能轉型及生態服務價值研究—— 以福州新區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8,33( 12):44-55.
[5]孫賢斌,劉紅玉.傅先蘭.土地利用變化對鹽城自然保護區濕地景觀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0,32(9):1741—1745.
收稿日期:2019-10-24
作者簡介:龐祝婷(1986-).女,苗族,主要從事林業規劃調查設計,保護區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