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鄉村振興戰略”列入新時期七大戰略之一,并將其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中可以想見,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實現因地制宜,不斷助推鄉村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鑒于此,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以漢壽縣為例分析了林業產業發展的現狀.并針對實際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以發揮林業產業在生態改善、農民致富等方面的巨大潛力和獨特優勢,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提供保證。
關鍵詞:鄉村振興;漢壽縣林業產業;現狀;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265-02
1 引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彰顯林業產業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更賦予林業產業更大的發展機遇[1]。2018年,湖南省也提出了打造油茶、竹木、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的四個“千億產業”目標。因此,漢壽縣作為湖南省內頗具特色的半湖區半山區林業小縣,如何在林業快速發展的潮流中緊跟大勢?未來的發展又向何處?都將成為漢壽具林業產業發展重點考慮的問題。
2 漢壽縣林業基礎概況
漢壽縣地處湖南省北部,洞庭湖西濱。截止2017年底,全縣林業用地面積58496.0 hm2,占總面積的28. 01%.其中公益林面積15163.5 hm:;有林地面積44645.4 hm2.其中喬木林面積26700.8 hm2,竹林面積8204.3hm2;全縣森林活立木總蓄積3125737 m2,森林覆蓋率為31.58%。現有國家級林業現代科技示范園1家,省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9家.市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6家。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示范社3家,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4個。縣內擁有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漢壽竹海國家級森林公同、湖南息風湖國家級濕地公園等多個旅游景點。
3 漢壽縣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3.1 林業產業發展尚未做到因地制宜
依據漢壽縣林業資源特點,在實施林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地區“你仿我效”情況較為嚴重,所選擇的樹種過于單一,并未在造林過程中考慮生物的多樣性及環境適應性等特征,盲目的跟風栽植,造成了造林后成活率不高,“樹死一片”的尷尬局面。如崔家橋鎮馬形山茶場在2001年選擇栽植的600多畝桉樹,一直長勢不佳,至今都沒形成大、中規格徑材,且保存牢只有30%,其成效可想而知。因此,在林業產業發展中,做到因地制宜將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2]。
3. 2 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的矛盾突出
近年來,國家對于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可謂空前,森林生態紅線劃定、生態公益林保護、天然商品林停伐禁伐、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政策措施,使漢壽縣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實現了“雙增長”,森林資源得到了更為有效的保護。但林業經濟的增長依賴于對林業資源的利用[3],在生態保護政策下使林業產業受到局限,使原本農戶眼中的“金山銀山”如今卻只成了池中荷花。
3.3 林業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不到位
對于漢壽縣林業產業經濟發展來講,既是一項基礎性的產業也是一項公益事業。但事實上,漢壽縣自身林業發展的困境,使林業產業化目標受到嚴重的制約,主要表現在多個方面。一是林業基礎建設薄弱。自基層林業站撤并后,林業科技推廣、林業執法、林業法律法規服務等工作開展難度加大。二是管理力量發展失衡。在漢壽縣林業發展過程中,林業部門單打獨斗局面已維持多年,很難產生規模效應,導致政府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下降。三是現在林業項目融資難度大,林權抵押貸款、林業項目補貼門檻高,在此背景下林業更應享受到政策的給予,而非制衡。
3.4林權制度難實現林地的集中流轉
相對于林業產業發展的概念而言,漢壽縣林權流轉的難度依然很大。一是林農流轉山地給大戶、合作社、公司的積極性不高,農民寧愿荒棄山地.任之雜草叢生,也不愿轉讓,雖然大戶、合作社、公司對于林地的集約化經營的呼聲很高,但無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林權流轉手續辦理較為繁雜。林農在辦理林權流轉的過程當中,由于不動產登記部門剛剛成立,經常會出現審批時間長、辦理流程復雜、辦理手續過程來回折騰的局面。
4 鄉村振興戰略下漢壽縣林業產業發展策略
4.1 注重科學統籌,做好林業產業規劃
隨著國家林業產業經濟政策的不斷優化與完善,未來的林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將進入新的階段,因此作為縣域林業產業發展而言,應當積極的實施科學統籌工作,運用前瞻的發展眼光持續推進林業產業發展規劃[4]。結合漢壽縣當前的林業基礎實際,應當根據全縣的林業規模進行區域劃分,以滿足林業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并充分契合地區的差異性。如按照地貌分區和適地適樹的標準,擬將全縣劃分為三個林業發展區:①北部平原農田防護林區,主要以發展農田防護林,逐步形成網、帶、片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②中部平崗經濟林區,主要發展以油茶、柑橘、枳殼等經濟林為主的集中產區,以提升林地畝產經濟效益;③南部低山丘陵用材林區,主要以杉木、楠竹用材林為主,結合發展經濟林,大力推行林下經濟發展。
4. 2鼓勵多元發展,推動林下經濟發展
漢壽縣在實施集體林改以來,大面積的生態公益林、天然商品林的保護和經營缺乏林業投資,嚴重降低了林權人保護、經營公益林與天然商品林的積極性。為了打破困局,應對公益林、天然商品林、生態紅線范圍內森林、停伐禁伐林等,采取一次性租貨、實物分紅、土地入股等流轉方式,有序的推進林地向林業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種植大戶流轉,根據樹種分布、立地條件及區域特色發展森林林下經濟,探索適宜本地的林下養殖、林下種植、林下產品采集與加工利用模式,生產各種林副產品,逐步形成“一鎮一品”格局。這既使得生態公益林、天然商品林得到了嚴格的保護,也使得林農在獲得保底補貼的同時又有盈利分紅,實現了保護與利用雙贏。
4.3加快制度革新,夯實林業發展基礎
為更好的推動林業產業的良好發展,應加快對林業政策的嘗試與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林權制度。一是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即以各鄉鎮的村(組)為單位,由工商局注冊成立專門的林業專業合作社,將全村(組)的山林地統一進行經營。每家每戶都有林權證,可根據林權證信息得到自家山地多少,從而確定其在林業專業合作社當中的股權,效益的70%按照農戶的股權比例分到各家各戶,效益的30%作為合作社的工作經費。二是簡化林權流轉程序,提高流轉工作效率。依法規范集體林權流轉,為群眾提供更為完善便捷的林權管理服務,并借助政府優先安排種苗免費供應、產業技術幫扶等政策。
4.4完善保護體系,發展精品林業產業
林業產業在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保護,一方面應加強森林防火,針對各類火災隱患等突出問題,要建立專項的保護資金,建立高效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加大對傳統節日、春耕生產等重要時期的防范,管住火源并加大宣傳力度,促進防火責任的落實。另一方面,重視森林保護。構建完整的林業資源保護機制,既要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也要對古樹名木以重點保護,切實發揮出林業保護的最大價值,保持有效的生態平衡。與此同時,還應立足于漢壽縣林業基礎,加快龍頭加工企業的投入,形成樹種栽植、產品采購,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等一條龍服務,并注重林業科技服務、良種推廣、實用新技術應用,利用市場的變化對產業進行調整,以帶動林產品加工企業創新,促進林業經濟向縱深發展[5]。
5結語
林業產業建設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更應當不斷結合漢壽縣的林業產業實際,積極拓展林業產業化發展渠道,因地制宜進行林業資源開發,夯實林業產業經濟的基礎。此外,還可依托湖南漢壽竹海國家級森林公園、湖南息風湖國家級濕地公園的森林資源優勢和生態區位優勢,整合縣內現有的森林生態景觀資源,引導社會主體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提倡森林康養,為全縣的林業發展創造出更多機遇。
參考文獻:
[1]連俊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林業擔當[J].現代園藝,2018(22):209.
[2]鐵錚.林業產業為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插上雙翅[J].綠色中國,2018(15):8~11.
[3]鄭甬龍.淺析林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J].中國發展,2018,18(3):1~4.
[4]劉拓.深化集體林改加快產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J].國土綠化,2018(6):11~13.
[5]李慧.以綠色發展助推鄉村振興[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1):95.
收稿日期:2019-10-8
作者簡介:成晨陽(1989-).男,碩士,研究方向為林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