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峰
【摘要】目的 觀察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臨床特征。方法 選擇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共32例,針對臨床特征展開統計。結果 患者疾病發作時血鉀水平處于3.5 mmol/L以下;實驗室檢查結果中,所有病患均存在明顯甲狀腺功能亢進數據指標,心電圖診斷下存在明顯異常;經過補鉀治療后所有患者麻痹癥狀均在3~12小時內緩解;隨訪期內3例患者由于擅自停藥出現復發跡象。結論 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周期性麻痹通常為甲亢首發癥狀,臨床治療中應注意為患者補鉀并強調持續性用藥,對病情穩定控制。
【關鍵詞】甲狀腺功能亢進;肢體麻痹;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R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8..02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屬于神經肌肉并發癥,當患者存在甲狀腺功能亢進時,由于服藥不當、飲酒、勞累等因素可能存在肢體麻痹癥狀,若治療方式不當或不及時易導致呼吸肌麻痹甚至心臟驟停危險,因此必須高度重視[1]。由于該病癥容易漏診或誤診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更應強調對此類病癥的臨床特征分析[2]。本文選擇了32例甲亢性周圍性神經麻痹病患展開臨床初步診斷及心電圖診斷并觀察治療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病患共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24~58歲,平均(41.79±3.33)歲。患者臨床表現為肢體對稱性癱瘓,通常始于下肢且癱瘓程度略重于上肢,肌肉張力及肢體肌力均下降。32例患者中18例雙下肢癱瘓,4例肢體麻木、13例四肢癱瘓。患者臨床表現出排便頻率上升、心動過速、易出汗、疲乏無力、好動、心悸、怕熱,存在較明顯甲亢表現。發病誘因方面,32例患者中19例誘因明顯:4例為精神刺激、2例為飲酒、3例為感冒、5例為過度疲勞、5例為飽餐。
納入標準:麻痹癥狀未波及面部,經我院確診患甲狀腺功能亢進。
剔除標準:語言障礙、意識不清、感覺障礙者。
1.2 一般方法
補充鉀離子,糾正患者低血鉀狀態。按照重度、中度、輕度順序展開靜脈補鉀、口服補鉀聯合靜脈補鉀(酌情)、口服藥物補鉀。補鉀階段注意血鉀監測,結合血鉀濃度及心電圖狀況調整給藥方案及劑量。確診為甲亢后給予抗甲狀腺藥物。
1.3 觀察指標
展開臨床初步診斷及心電圖診斷,觀察臨床治療效果。
2 結 果
2.1 臨床診斷結果
為患者測定甲狀腺功能,發作時血鉀水平在3.5 mmol/L以下,伴有眼球突出、甲狀腺腫大癥狀。
2.2 實驗室檢查結果
32例患者均存在TSH降低,T3、T4升高情況,血清鉀低于正常值,吸碘率3h及24h均處于正常值之上。32例患者中17例在心電圖診斷下出現T波倒置、雙相、低平;7例存在房性早搏、4例Ⅰ度房室傳導阻滯、4例U波??梢娦碾妶D診斷甲亢性周期性麻痹能夠根據異常狀況及早發現病情。
2.3 治療效果
患者麻痹癥狀在補鉀后最短3小時、最長24小時內得以緩解,血鉀含量逐漸處于正常范圍內。隨訪顯示32例患者中3例因擅自停藥或減少藥量存在復發情況。
3 討 論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在亞洲人中發病率相對較高,絕大多數患者為散發病例。在發病機制上目前尚無明確定論,考慮與遺傳免疫因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交感神經興奮、甲狀腺素等因素有關[3]。該病癥與周期性麻痹在臨床表現上較為相似,主要為漸進性對稱性雙下肢癱瘓,并逐漸累及上肢位置,以下肢病癥較為嚴重。
甲亢性周期性癱瘓屬于代謝性疾病,與鉀離子代謝存在密切關系。當患者疲勞、劇烈運動后發病率相對較高。此時肌糖原分解增加,患者血糖水平上升,細胞外鉀元素轉移至細胞內導致血清鉀含量下滑。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通常甲亢癥狀并不典型或癥狀較輕,心率不明顯加快。不少患者并無明顯癥狀,例如多食消瘦、皮膚溫暖潮濕、疲乏無力、怕熱多汗等,因此可能對甲狀腺功能亢進有所忽視。此類患者經服用甲狀腺藥物并補充鉀元素后肌無力癥狀會明顯緩解,麻痹感在數小時內便可逐漸消除。
根據本次研究對32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臨床觀察不難發現,在疾病發作期患者血鉀水平明顯偏低,存在較明顯的甲亢癥狀。經過補鉀治療后患者在3~24小時內臨床癥狀逐漸緩解。在實驗室檢查下,多數患者存在心電圖異?,F象,臨床特征方面以四肢不同程度癱瘓或麻痹以及肌張力明顯下滑為主,臨床特征不具備特異性,需避免漏診。對于該病癥應積極預防并展開藥物控制,若癥狀較嚴重需通過靜脈補鉀快速控制病情進展,在持續遵醫囑用藥下防止復發。
參考文獻
[1] 甘學麗,蘇建宏,楊 怡.46例甲亢合并低鉀性周期性麻痹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療,2015,34(16):130-131.
[2] 殷耀義.以低鉀性周期性麻痹為首發表現的甲狀腺功能亢進79例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6,30(04):313-315.
[3] 楊秀梅.35例以低鉀性麻痹為主癥的甲亢診治體會[J].中國農村衛生,2018(18):34-3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