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翠
(山東建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1)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重視家教,重視家風的培育和弘揚,究其原因,家庭不僅是人倫的根本,還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同時也是形成良好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基礎。中國的家訓文化最早萌芽于五帝時代,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注]謝青松、趙娟:《中國傳統家風文化的傳承與核心思想》,載《中國傳統家風家訓與當代道德建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頁。幾千年來,受農耕文明的影響,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活方式及以宗族為中心的宗法制度成為“家國同構”的主要社會模式。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宋)朱熹:《宋本孟子集注》第3冊,國家圖書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頁。也就是說,中國倫理觀念的塑形是由個體領域到群體領域,私人領域到公共領域的延伸,故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因此,中國的家風文化在影響社會風氣、價值觀念、國家治理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家風的形成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長輩,將其人生體驗、學術思想等寓于家訓、家禮、家規等文獻中,或以實踐理性的樣態滲透在家庭成員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血親倫常關系對晚輩進行約束,起到“助人君,明教化”的目的,其更為深遠的意義是“軌物范世”“遺澤后昆”。當這種穩定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文化氛圍等能夠浸潤子孫,世代相傳,就成為“家風”。概言之,它是家族內部共識性的道德觀念,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準則,其思想精華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誠如梁啟超先生所言:“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家齊而后國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存也。”[注](清)梁啟超:《新大陸游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4頁。直至今日,圍繞著家庭建立起來的倫理體系依然是中國人的精神寄托,甚至體現著價值追求。
《周易》乃“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哲學及文化的總源頭,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構筑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情感態度、精神品質、價值觀念、人生信仰等。《周易》從探索大自然而形成的八卦出發,畫出一套模擬自然的符號系統,后經文王系辭,孔子及門人作《易傳》,將這套符號系統的意義從天道貫通到人道,發揮出人倫道德含義,實現人心通達萬物之情。家庭,既是人生活的基本場域,也是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存在之域,也就當然成為《周易》作者思考的重要對象。毫無疑問,《周易》思想中蘊含了豐富的關于家風家德的哲思智慧,其中《下經》第三十七卦——《家人》卦,可以說是專門討論家風之道的卦。本文通過分析《家人》卦中有益資糧,以期有助于涵養新時代的良好家風,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和協調發展。
何為“家人”?朱熹注曰:“‘家人’者,一家之人。”[注](宋)朱熹:《周易本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頁。孔穎達曰:“明家內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謂之家人。”[注](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中國致公出版社2013年版,第157頁。《雜卦傳》曰:“家人,內也。”于此種種,皆是說,《家人》卦講的是家庭內各成員之間的相處之道,即家庭秩序。將每位家庭成員擴展至家族、民族、國家,乃至天下,就引申為天下秩序。《家人》卦的卦象為外巽內離,《說卦傳》曰:“巽為風;離為火。”意為風自火出,火熾熱則風生,風生助火燃,火自內出,得風而盛,遂有由家及外之象。同時,離又為明;巽為白,可引申為潔齊[注]⑤(宋)程頤:《周易程氏傳》,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147頁。,意思是說每個家庭成員內心光明,且主體及主體間具有了“應然”的邏輯及價值意義。本文立足歷代思想家對《家人》卦爻辭的闡發,將中國古代家風之道概括為如下三端:
《家人》卦認為,治家之始,首先要列法度規章,以備防患于未然,消除憂慮悔恨。該法度規章并非一定是家規家訓的文字載體,言傳身教的傳承、耳提面命的教育等都是法度。法度使大家的行為有所依傍、價值有所趨赴。倘若沒有法度規章存在,勢必害于人情肆意,失卻長幼之序,擾亂男女之別,傷及親情恩義,損敗倫理綱常,最終導致悔吝憂傷。如初九曰:“閑有家,悔亡。”《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馬融注:“閑,闌也,防也。”[注]⑦⑧⑨⑩(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52、353、353、353、353、353頁。古時門中有木,即門閂,本意為欄桿,引申為防備、防閑、防范之義。從卦象看,此卦由《遁》卦來,《遁》初四易位成《家人》,上卦為巽,巽為木,初九應六四,《遁》下卦為艮,艮為門,為門中之木,艮又為止,故有防戒、防備等之義。《象傳》講“志未變”猶如不忘初心,即初九心志還沒有偏邪改變的時候就要用心防范。正如程頤曰:“閑謂防閑法度也。”⑤孔穎達也有類似說法:“治家之道,在初即須嚴正,立法防閑。若黷亂之后,方始治之,則有悔矣。”[注](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中國致公出版社2013年版,第157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重家風必然重家教,重家教勢必齊家規,家規好比綱領,指導和規訓家族成員的生活行為,并且承擔著道德教育功能。可見,家規并非只是外在的條框約束,更是誠于內心,外化為家庭成員自己善意的分寸和尺度,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選擇。
其次,除了列法度規章之外,治家嚴厲也是必不可少。如九三曰:“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嗃嗃”,候果注曰:“嚴也。”⑦鄭玄作“熇熇”。⑧《爾雅》云:“盛烈也。”《說文》云:“嚴酷貌。”⑨由此可知,此爻意為治家嚴厲,家人愁怨叫嚷,雖有悔恨危險之事,有所遺憾,但最終吉祥。從卦象看,九三陽居陽位,乾德剛健,其道威嚴。三爻處下卦之極,象征一家之主,且不中,過于剛,故有“嗃嗃”嚴厲之象。與之相反“嘻嘻”,候果注曰:“笑也。”⑩鄭玄曰:“驕佚自笑之意。”意為婦女和孩子一起嘻嘻哈哈,有失家教禮節,不成體統。另外,此處嘻嘻并非僅為“笑”之義,引申為沉溺于享樂、驕滿的狀態,長此以往,定有災禍。《家人》卦認為,治家之道,要正倫理,守情義,也就是篤恩義而不失倫理。《朱子語類》記載,“問,《易傳》云,治家之道,在于正倫理,篤恩義。今欲正倫理,則有傷恩義。欲篤恩義,又有乖于倫理,如何?曰:須是于正倫理處篤恩義,篤恩義而不失倫理方可。”[注](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劉大鈞整理,巴蜀書社2013年版,第183、183頁。朱熹弟子問,治家之道,要正倫理,守情義。但是想要端正倫理,難免會傷及情義;想要守情義,難免又害倫理,那該怎么辦呢?朱熹說,守恩義、正倫理不可偏廢最好。這也從側面說明,治家之道在于一家之主要以嚴正為要,但仁愛之情也必不可少。換言之,盡管儒家強調各種家規的規范性作用,但也非常重視這些儀則背后的精神和情感之愛,這是中國人慣以來“親親”仁愛的家庭倫理,因此,篤恩義而不失倫理為家風的最佳狀態。但現實中倘若不能兩全,應該怎么辦呢?胡炳文曰:“嗃嗃,以義勝情,雖悔厲而吉。嘻嘻,以情勝義,終吝。”胡氏之義強調,從長遠來看,家庭教育寧嚴勿寬。孟子曾曰:“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意為施教者要用正確的方法,然而現實中,倘若正確的方法行不通,施教者就開始發怒,怒則傷及感情了。由此觀之,倘若治家過嚴,就有可能使身體受傷,也可能使人情受傷,然無論如何,家長念于骨肉恩情,會有悔吝之意,但從長遠來看,法度立,人倫正,家道齊,終會吉祥,這才是一家之主對家庭成員最大的恩義。因此,與其家規漫散,不如恭敬;與其褻瀆,不如嚴格。倘若治家過慈,缺少嚴格家訓,情義雖盛,然正義被掩蓋,家之禮法不足,驕縱悖理滋生,長此以往,家道亂,禍患就不可避免了。
《家人》卦認為,治家之道,首重女正,女正則家道正。卦辭有明確論述:“家人,利女貞。”意為《家人》卦,利于女子持守正道。“貞”在《周易》文本中,一般有兩種含義:一為占問,一為正固。此處應為正固之義,即心意既正且固,引申為內心既堅守光明,又主持公平正義。從卦象看,虞翻注“利女貞”曰:“遁之四也。女謂離巽,二四得正,故利女貞。”[注]③④(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50、353、353頁。他認為,《家人》卦由《遁》卦九四與初六互換而來,上卦為巽,謂長女,六四陰居陰位,得正;下卦為離,謂中女,六二陰居陰位,得正,故有利女貞之說。值得注意的是,《家人》卦為何言“利女貞”,而非言“利男貞”,抑或其他?其實,此處不宜理解為對女子的苛刻要求,抑或貶低女子地位,而指女子在一家庭之中,由于其特有的身心特點、生育及哺乳功能,決定其在增進家庭和睦、科學養育后代、促進社會和諧、樹立良好家風等方面具有其他社會群體無法比擬的獨特作用。《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從卦象上看,“女正乎內”是指六二,六二在內卦,位中正,柔爻為女,意為女子在家中有中正地位。“男正乎外”,指九五,九五在外卦,位中正,剛爻為男,意為男子在家外有中正地位。可見,彖辭作者認為,家庭男女的主要分工是女主內,男主外,這符合天地之道。此說原因為何?其實,除了古代由農耕社會形成的傳統生活方式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即朱熹所說:“欲先正乎內也,內正則無不正矣。”[注](宋)朱熹:《周易本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頁。內正就是強調女人在家中貞固的重要意義。同時,治家之道還在于各正其位,即父親要盡責做個好父親,合乎父之道;孩子要盡心做個孝順孩子,合乎為子之道;哥哥要做好表率,合乎為兄之道;弟弟要做個好弟弟,合乎為弟之道;丈夫要受義持家做個好丈夫,合乎為夫之道;妻子要相夫教子做個好妻子,合乎為妻之道。前一個“父”“子”“兄”“弟”“夫”“婦”是實然,后一個則是應然,由實然到應然,須遵照禮制行事,這樣才能端正合宜,產生良好的家庭關系。
其次,坤道有順從之美。如六二曰:“無攸遂,在中饋,貞吉。”《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遂”為成,引申為隨心所欲,無所管束。《春秋公羊傳》桓公八年:“遂者何?生事也。大夫無遂事。”何休注:“專事之辭。”③由此觀之,此爻喻為家中婦人不會隨心所欲,無端惹禍生事,有順從之美。荀爽曰:“有應有實,陰道之至美者也。坤道順從,故無所得遂。”④從卦象看,六二在內卦中位,內卦為家,柔爻為女,正是彖辭講的“女正乎內,男正乎外”,故六二指家中主婦或母親。因六二在離中,離為麗,故有美麗、附麗之義。又六二有中正之德,故有謙虛之美。同時六二還與九五正應,九五即為一家之長或父親,故此爻引申為家中有一美、柔、謙、正的賢惠婦人。《說文·食部》:“饋,餉也。”從卦象看,六二既在下卦離中,又在二三四互體坎中,火在下,水在上,故有烹飪之象,在此引申為酒食,也即廚房飲食之事。從爻辭和象辭的解釋來看,此爻整體描述了坤陰的柔順中正之德,即家中婦人以耐心細致、溫柔體貼的態度做好全家人的飲食保障工作,通過飲食這種意境,塑造每一位成員的意識境遇,使家人在團聚飲食的過程中獲得喜樂與滿足,由此形成的其樂融融的狀態即為家庭成員心意安頓的港灣,這也是婦女在協調家庭關系中所起到的積極效果。因此,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下,這種角色分工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最后,女子有幫扶之力。如六四曰:“富家,大吉。”《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富”為動詞,解釋為使其富有、富裕。從卦象看,惠棟注曰:“三動體坤,坤為富者。《禮運》曰:‘天生時而地生財。’六四以陰居四,故得位。應在初,上承五而在三上,故云應初順五乘三。初、三、五皆陽,故比據三陽,陽稱大、稱吉,故大吉也。”[注](清)惠棟:《周易述 附易漢學、易例》,鄭萬耕點校,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04頁。三爻變,二三四爻互體為坤,坤為富有。又因六四陰居陰位,得位,其與初六正應,上承九五,下乘九三。初九、九三、九五皆為陽爻,比據三陽,故有富家且大吉之象。因此,女子能夠幫扶男人事業,對發家致富有利,究其原因,應是女子在家中是男人意識發動交流的首要對象,她的意識能夠很好地塑造和幫助男人,加上女子的順承及對男性心靈的呵護可以讓男人更加有力,以此幫助男人達到發家致富的理想狀態。因此,《家人》卦倡導家中婦人溫柔賢淑,聰惠持家,順承一家之主完成創始大業,但含蓄而不顯耀,也不居功自傲。從這一點上來看,婦女確實在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下,“家國同構”“家國一體”是典型的社會政治特征,這一特征表現在《家人》卦上就是認為治國之道乃治家之道至正至善的最高表現,一言以蔽之,家齊才能國正。《家人》卦前四爻著眼于如何明于家道,然及至九五尊位,則擴展為“家國一體同構”。九五曰:“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程頤注曰:“五君位,故以王言;假,至也,極乎有家之道也。”[注]④(宋)程頤:《周易程氏傳》,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149頁。九五為君位,處尊而中正之位,故以君王言之;假為至,國之道猶如家之道。朱熹云:“‘假’至也。‘有家’,猶言有國也。”[注]⑧(宋)朱熹:《周易本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117頁。此說與程頤義同,意為從家庭治起,將治家之道推廣到治國之道,古代稱為“家天下”。《尚書·堯典》曰:“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意為考察古代圣人,帝堯名叫放勛,他處事謹慎賢明,溫和寬容,信實恭謹謙讓,光輝普照四方,他以至誠感化上下,發揚才智美德,使家族親密和睦。由此觀之,“假”當訓為至誠感化。龔煥有類似解釋:“假與格同。初之閑有家,是以法度防閑之;至王假有家,則躬行有以感化之矣。”[注]⑨(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劉大鈞整理,巴蜀書社2013年版,第184、184頁。意為以身垂范,用實際行動感化其家,使得父慈子孝、兄弟有恭、夫婦得正,各歸其所,家庭和睦,故家正而天下正。所以此爻引申為君王用自己的誠意感格眾人然后保有其家,大家相親相愛,和睦相處,不必憂慮,吉祥。從卦象看,《家人》自《遁》來,《遁》上卦為乾,乾為仁,為愛,三爻變,初二三互體成震,震為交,又九五六二正應,六四初九正應,有交相愛之象,也即內外同德。正如程頤曰:“自古圣王,未有不以恭己正家為本。故有家之道既至,則不憂勞而天下治矣,勿恤而吉也。五恭己于外,二正家于內,內外同德,可謂至矣。”④意為自古圣王,沒有不以正家為本的,家道正,則不用憂勞天下之治,最終吉祥。由此觀之,君王的示范意義不可小覷,若其家庭能做到仁愛和睦,就會讓民眾感覺到光明,帶給社會更多的公平正義,那么,大家思想上同心同德,行動上同心同向,則天下治矣。說明古人認為各家家道端正了,天下就安定了。此說通于《大學》之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先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故“圣人之教,先從家始。家正則天下化之也”。可見,《家人》彖辭“正家而天下定矣”的核心要義是通過各正其位的道德原則產生一種責任倫理關系的訴求,讓私人語境的家訓與代表社會公共領域話語的主流意識形態達到高度契合,成為實現“家國同構”的關鍵[注]劉欣:《平民化家訓與宋代儒學社會化》,載《中國傳統家風家訓與當代道德建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72頁。。
其次,《家人》卦對于如何明于家國之道,化成天下,做了具體規定。如上九曰:“有孚威如,終吉。”《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孚”為誠信,“威”為威嚴,“反身”謂反躬自省。意為在治家之時能始終維持威嚴莊重的姿態,讓家人心悅誠服,最終收獲吉祥,這是因為君長(上九)時常反躬自省、嚴格自律的緣故。王弼曰:“家道可終,唯信與威。”[注](魏)王弼:《周易注·附周易略例》,樓宇烈校釋,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01頁。從卦象看,“三已變,與上易位成坎”[注](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55頁。。意為九三變,與上九易位,四五六爻互為坎。又因《坎》卦卦辭有“習坎有孚”的說法,故曰“有孚”。《遁》上為乾,乾為君,君德威嚴,故曰“威如”。值得注意的是此處“非作威也,反身自治,則人畏服之矣。”⑧意思是并非作出威嚴之貌,而是反躬自身,讓人信服。正如孟子說:“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上九為卦爻之終,為家國之道所成,強調兩個方面的含義:
其一,誠為本,嚴為用。王申子曰:“家人之終,家道成也,故極言齊家久遠之道。齊家之道,以誠為本,以嚴為用。不誠則上下相欺,眾事不立。不嚴則禮法不存,瀆慢易生,如此而家道齊者,未之有也。故家人之終,以孚威二者言之。是二者,保家道之終吉也。”⑨王氏認為,齊家要以誠為本,以嚴輔用。若不誠則上下欺瞞,家事難立。若家規不嚴則禮法不存,褻瀆漫待滋生,如此家道難齊。所以,《家人》卦之終要落到誠信威嚴上,以此保家國之道終吉。“誠”的表淺含義是待人誠實無偽,實則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大學》言:“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意為“誠”是由天賦予,踐履“誠”,乃是人之道,精誠之至與誠于內心是一以貫之、不二有別的。《大學》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又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正心”“誠意”皆是“修己”的工夫,因此,君子當有“真”且“誠”的初心,不自欺欺人,不為外界好惡所動,才能真正展現“至誠”的內心。這并非掩其不善,而是去惡存善,以顯露君子本具的至真至誠之心。故誠意正心,乃修身規矩準繩也,所謂先自治也;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治人也。君子當先誠意正心修身,而后齊家治國平天下,即先自治而后治人也。在治人過程中,前文已言,當把控好嚴的尺度。朱熹曰:“身修則家治矣。”[注](宋)朱熹:《周易本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頁。由此得出,君子當以誠信為本,由本達末,原始反終,這也是“修齊治平”的一以貫之之道。
其二,反求諸己。道德修養的關鍵在于反求諸己,通過自我反省與修養而獲得信任。“身得人敬而敬于人,明知身敬于人人亦敬己,反之于身則知施之于人,故曰反身之謂也。”[注](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中國致公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頁。意為自己得別人敬信,自己也要敬信別人,由于自己敬信別人,別人由此敬信自己,知道這樣的道理,所以要時常自省內心,施敬于人。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注]陳曉芬、徐儒宗:《論語大學中庸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53頁。自身行得正,不下達命令事情也能實行;自身不正,雖下達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又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不能自正其身,如何端正別人呢?這也是儒家修己安仁的內圣外王之道,即施教者要知行合一,率先垂范,要求別人如何做,自己要率先做到,是以身作則之義。正是通過這種行為實踐,家風的培育才能不斷地展現為現實生活當中活潑生動的存在。
可見,正是由于家風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教化,這種血親關系決定著家族成員之間影響的高度關聯性,因此,家長或君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家族成員產生重要影響。從另一個側面看,《周易》之教,從根本上說是動機論,而不是后果論。其動機當以天地自然之善為最核心的原發端點,堅守正心誠意,樹立精神權威,強調誠信為治家基石,才能在家人和百姓中建立威信,享有威望。所以,上九爻引申為“威如之吉”別無它法,只有反身內修之路可行。
通過對《家人》卦爻辭的分析,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幾千年前,《周易》作者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家訓不倦、父義母慈、母賢妻惠、嚴格教誨、誠信做人、言傳身教、德善恒傳、家庭和合的美好家風圖景。解讀《家人》卦更為深層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可概括為如下兩端:首先,一個家庭的良好延續要通過血緣天性的涵育,緣情制禮。如果說“情”是“親親”的家庭倫理,那么“禮”則是治家嚴明、家道肅齊的法度和規章。當這種“親親”之家庭倫理被不斷深化、擴張和延伸,就變成社會活動之“情理”。該思想可從《家人》卦六爻的邏輯排列順序獲知,前四爻主要論述治家之道,及至五爻君位,將治家之道進一步延伸,起心動念感動家人,心中有家,這樣的人才可以保有國家,這是治國之道的家道根基。此時,家風家德已經超出了宗族而呈現出普遍性的價值和意義,最終形成了“家國同構”的治理模式。換言之,當以倫理來組織社會,個人、家庭、國家、社會就不是割裂的,而組成一個共同體,進而消融個人與其他群體兩端。其次,家風倫理的本始在于“修身”。《家人》卦及至上九爻,上為終,強調“有孚威如”。因此,在儒家看來,家道之成或天下之治的道德根本在于修身有誠,即從正心誠意出發,不斷完善個人道德品質,讓這種價值觀念成為每個人內在信仰的載體,這樣代代相傳,就成為一個家庭的性格特征,最終演變成對家族子弟具有浸濡意義的良好家風。可見,儒家倡導的家風之道以日常生活為身心修煉之本,它不僅是內化于心的道德精神的凝聚,還是外化于行的道德實踐。由此形成的家風既符合家庭、家族的實際需要,同時還化民成俗,奠定民眾的道德基礎,進而影響社會風氣,國家氣象。
總之,自古迄今,《家人》卦體現的家國智慧一線相承。雖然社會飛速發展,家庭成員和結構在發生變化,但是家庭的基本要素幾乎沒變,那么家德家風的深層智慧就不會改變。優良的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影響到每一位家庭成員,是支撐家庭進步與發展的力量所在,也是構建社會和諧,天下大同的文化命脈。因此,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內容,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含英咀華、借鑒吸收。我們若能從《家人》卦中汲取有益價值,無疑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都具有啟迪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