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愛珍
(中陽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山西 呂梁 033400)
隨著剖宮產率的增加,使再次妊娠剖宮產的發生率大大增加,宮產后再次妊娠發生胎盤前置、胎盤粘連、出血、子宮破裂、等并發癥的幾率增加。因此,確定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時機和進行明確的風險評估,對患者的妊娠、分娩安全極為重要。[1]綜合15多年從事產科護理的臨床體會,對近3年收住的47例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實施回顧性護理分析與探討。
2015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47例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孕婦,年齡25~38歲,平均27歲;孕33~41周,平均37±1周,均為子宮下段剖宮產。再次妊娠距前次手術時間2.5~4年,上次手術為橫切口。
具備以下條件方可行陰道試產:①前次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愈合良好,無術后感染發生,B超顯示子宮前壁完整,超聲測量子宮下段肌層最薄處厚度大于等于3毫米的;②有較好的醫療監護設備,具備隨時手術、輸血和搶救的條件③自然臨產,宮頸條件良好(醫學上的Bishop評分大于等于7分),產程進展較快者;④年齡小于34周歲的,妊娠間隔時間大于24個月⑤無妊娠并發癥;⑥剖宮產術后有過陰道分娩者或是第一胎陰道試產有宮口開大,但因胎心異常等非難產原因進行剖宮產者。
終止陰道試產條件:①宮頸停滯>2h,持續疼痛,監視顯示胎兒窘迫,有先兆子宮破裂跡象,終止試產后改行剖宮手術。②陰道試產第二產程要盡量縮短,杜絕增加腹壓以防子宮破裂,適當放寬會陰側切和陰道手術助產條件。[2]
具備以下條件的行部宮產:①部宮產史≥2次;②部宮產指征較為明顯;③再次部宮產的時間距離上次部宮產的時間<2年;④壓痛以入自發痛再現有恥骨聯合處;⑤對子宮下段行B超探查有漿膜面膨隆的;⑥經B超證實子宮切口瘢痕處附著胎盤的;⑦在試產當中宮頸擴張停滯在2h以上,胎關在宮口全開之下沒有銜接,并有疼痛感的;出現產程延長,胎兒宮內窘迫以及宮縮乏力等母3嬰分娩并發癥的。
瘢痕子宮再孕產婦應當在預產期前提前2周就去醫院待產,在分娩前,護理人員首先要了解前次分娩史、行產檢、b超檢查等,凡再次妊娠距前次手術超過2年,術后恢復良好,此次無新的手術適應癥或曾經有陰道分娩史,此次又無新的手術指征可行陰道試產。
進入第一產程,護理人員應對產婦實行一對一的觀察與護理,使用胎心監護儀全程監護。同時,密切關注宮縮、胎心、胎動、宮口擴張及胎頭下降情況,詳細記錄產婦的心率、血壓、脈搏、呼吸等,并鼓勵產婦進食,督促其適時排尿。產程過程中羊水渾濁Ⅱ度以上、胎心每分鐘大于160次或者小于120次、宮縮過強或繼發性宮縮乏力、潛伏期延長,先露下行受阻等情況要及時通知醫生,做出正確處理。如果出現惡心嘔吐、持續性下腹痛、病理性宮縮等情況,則要考慮先兆子宮破裂,應立即與醫生溝通,及時處理,轉行剖宮產手術。
產婦術后回病房后,護士要向醫生詢問了解手術全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護理:術后3天內進行補液,防止感染、發熱,促進傷口愈合;術后6小時方后可進食溫開水、小米稀粥、雞蛋羹等流食;術后第2天,一般可正常排氣,在排氣前可食用粥、魚湯、雞湯、全湯等流食,排氣后改食湯面條、混沌等半流食;術后第3天,在拔出尿管后病人適度下床活動,食用普通飲食,以高熱量、高蛋白為主,食物以細軟且容易消化。[4]。
在29例中,兩次剖宮產史3例;直接行剖宮產26例,占89.6%,其中2例有剖宮產后陰道分娩史;明確剖宮產指征者:臀位3例,胎心異常2例,占10.6%。術前皆無宮縮。
全部為自然臨產,并試產成功,新生兒體重2100~3600g(平均3200g)。
5例子宮下段菲薄0.3cm,下段愈合良好率88.3%。
資料表明,剖宮產術后2.5~3年是切口愈合最佳時期。本組資料47例瘢痕子宮分娩案件中,18例陰道試產成功,宮口開大6cm以上,均自然分娩,新生兒體重達3000g以上,陰道試產率僅占11.7%。
一般來說,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很大部分孕婦及家屬更偏向于再行剖宮產分娩[5]。一名優秀的產科護理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扎實的護理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良好的應急能力,唯有這樣,才能與產科醫生協調配合、及時救治、有效護理,從而提高安全生產率、減少分娩并發癥、降低術后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