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伙珍 林秋娟
(福建省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醫院,福州,350015)
目前臨床上采用剖宮產進行分娩的患者人數越來越多,但是有關剖宮產產婦圍生期生存狀況的研究卻比較少。在產婦分娩之后,相關的心理應激狀態和生命質量均是和產婦自身生存狀況緊密相連的因素,所以必須要加強對剖宮產產婦圍手術期間心理應激狀態和睡眠質量的護理[1]。由于產婦生存狀況對產婦自身和家庭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必須要采用一個良好的護理模式,才能夠有效提高產婦產后的生命質量。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優質護理對剖宮產產婦圍術期心理應激狀態及睡眠質量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醫院收治的進行剖宮產的產婦6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31.05±1.61)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2~43歲,平均年齡(31.12±1.58)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主要進行常規的圍手術期護理,其中主要包括健康宣教,術后心理疏導以及新生兒哺育措施等。觀察組患者主要進行優質護理,也就是說賬戶里所有流程都進行優質和高效的處理,保證每一個護理細節都能夠面面俱到,而且要將護理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融入產婦自身的需求,保證能夠最大化的提高產婦產后的生命質量。首先對患者進行術前健康宣教,護理人員要加強與產婦之間的溝通,并且針對產婦的疑問進行耐心的解決,同時還要對產婦手術之后的飲食方案進行合理規劃。按照產婦的需求和產婦的喜好來制定不同的飲食方案,另外還要盡可能的滿足產婦不同的需求,針對產婦產前和產后所出現的不良心理要進行及時的干預。
1.3 觀察指標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效果、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催眠藥物應用等睡眠質量以及護理前后焦慮和抑郁方面的心理應激狀態。

2.1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顯效18例,顯效率為58.06%,有效11例,有效率為35.48%,無效2例,無效率為6.45%,總有效29例,總有效率為93.55%,對照組患者顯效14例,顯效率為45.16%,有效7例,有效率為22.58%,無效10例,無效率為32.26%,總有效21例,總有效率為67.74%。觀察組的護理效果要明顯高于對照組(χ2=6.613 3,P<0.05)。
2.2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催眠藥物應用等評分分別為(1.44±0.12)分、(1.42±0.14)分、(1.62±0.12)分、(1.14±0.12)分,對照組患者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催眠藥物應用等評分分別為(1.86±0.17)分、(1.92±0.16)分、(2.16±0.17)分、(1.68±0.18)分,2組數據比較對應的t值分別為11.237 9、13.094 3、14.448 8、13.897 9,觀察組的睡眠質量指標普遍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3 2組患者心理應激狀態比較 觀察組護理前焦慮評分為(13.27±2.17)分,對照組護理前焦慮評分為(13.24±2.22,觀察組護理后焦慮評分為(8.63±1.38)分,對照組護理后的焦慮評分為(13.15±2.04)分,觀察組護理前抑郁評分為(14.17±2.37)分,對照組護理前的抑郁評分為(14.14±2.43)分,觀察組護理后抑郁評分為(12.23±2.14)分,對照組護理后抑郁評分為(16.92±2.74)分,2組數據比較對應的t值分別為0.053 8、10.218 1、0.049 2、7.510 9。觀察組在護理前的焦慮和抑郁評分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焦慮和抑郁評分均要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產婦的睡眠質量以及心理應激狀態對于產婦整個生命狀況和生命質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必須要對產婦進行相應的心理應激狀態和睡眠質量的護理[2]。對產婦進行良好的護理,不僅能夠給產婦基礎生活帶來較大的提高,而且對于促進新生兒哺育以及治療干預都會帶來較為有效的影響。目前我國臨床上應用優質護理的范圍越來越廣,而且優質護理所帶來的臨床護理效果也比較高,所以也將其應用在了剖宮產產婦圍手術期護理中[3]。
在本次研究中,首先觀察最基本的護理效果要高于對照組。其次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催眠藥物應用等評分方面,觀察組的數據與對照組比較也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最后在護理前后心理應激狀態方面,觀察組在護理后的焦慮和抑郁評分(8.63±1.38)分,(12.23±2.14)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在剖宮產產婦圍手術期心理應激狀態和睡眠質量方面的影響作用比較大,能夠有效提高產婦產后的生命質量,值得進一步在臨床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