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蒲明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需要,是解決13億人民群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的重要舉措。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新的課題和任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全面剖析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厘清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需要總結特色農業發展的新典型和新經驗。汪發元教授領銜撰寫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特色農業發展研究》,立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出發點,系統探討了特色農業發展的路徑和方法。該專著的研究成果為發展特色農業,進而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及時的指導。研讀該專著,其主要貢獻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分析了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該專著立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出發點,基于農村城鎮化水平逐年提升的客觀現實,深刻洞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家高度重視和支持農業發展的大好形勢,分析了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性。同時,從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集聚的特點出發,全面分析了發展特色農業的必然性。
二是揭示了特色農業項目的構思方法和路徑。作者從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入手,論述了發展特色農業必須具備的各項條件,包括發展特色農業對領頭人的要求、發展特色農業的資源條件、發展特色農業的環境要求。而且從哲學的高度,應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關于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論述了發展特色農業的思想精髓,并且運用老子“唯有不爭而無人與之能爭”的辨證思想,論述了發展特色農業可以避開與大眾農產品相競爭,而走出一條有機農業、休閑農業、綠色農業的特色化道路。
三是探討了特色農業產業鏈的構思方法和原則。發展產業鏈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方法,作者從特色農業產業鏈的內涵入手,闡釋了特色農業必須發展產業鏈的深刻機理,分析了特色農業發展產業鏈的優勢,從緊盯市場需求、突出產業重點、激發潛在市場等三方面,提出了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鏈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從創新技術領域、實行聯合發展、開展股份合作等三方面,解析了特色農業產業鏈構建的方法。
四是解析了特色農業品牌打造的方法和原則。品牌已經成為產品質量的代名詞,成為市場上必備的通行證。作者從品牌建設的內涵、品牌建設的關鍵、品牌建設的特色等三個方面,闡釋了打造特色品牌的真諦。作者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出了特色農業要跳出競爭環境,進入讓消費者不由自主購買的境界,既避免與市場上同類產品競爭,也避免企業內部產品相互競爭的理念。進而提出了特色農業品牌打造必須“走獨家之路、走宣傳啟迪之路、走綜合發展之路”的三項原則。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進一步解析了“圍繞現代需求,設計特色農業;圍繞健康理念,深化產品功效;圍繞享受生活,拓展產品功能”的特色農業品牌打造方法。
五是設計了特色農業生態保護的機制和措施。實現綠色發展生態保護,是黨中央根據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決策,是保持經濟增長可持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舉措。專著從綠色發展、循環經濟和有機農業等三方面提出了特色農業生態保護的理念;從完善教育機制、完善立法機制和完善管理機制等三方面,提出了特色農業生態保護的機制;從環保意識培養、環保執法責任、環保科技保障等三方面,提出了特色農業生態保護的措施。
該專著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既有理論深度,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時代感,既“頂天”又“立地”。在緊密結合當前我國“三農”領域重大現實問題的同時,具體分析了我國特色農業發展問題,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可以有效地指導各地結合實際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該專著的成果表現了作者對特色農業的深刻情懷,體現了作者高度的生態環保責任和意識,全面展示了作者對發展特色農業深刻內涵和核心要點的把握。該書是指導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理論專著,必將在實現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積極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