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紅,邵麗霞,張 蕊
(江蘇省泰興市中醫院,江蘇 泰興 225400)
中醫護理干預是在綜合積累歷史上多位醫學名家治療經驗的基礎之上,通過臨床實踐的檢驗而產生,具有較高的實用性[1]。本研究主要探討了中醫綜合護理對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及抗生素用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15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75例,男43例,女32例;年齡25 ~ 79歲,平均 (41.37 ± 10.25) 歲;其中,闌尾手術者20例、胃腸手術者6例、甲狀腺手術者11例、乳腺手術者10例、肝膽手術21例、其他3例。對照組75例,男41例,女34例;年齡23 ~ 80歲,平均 (42.43 ± 11.37) 歲;其中,闌尾手術者24例、胃腸手術者7例、甲狀腺手術者10例、乳腺手術者9例、肝膽手術者19例、其他6例。兩組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均常規使用抗生素,根據患者恢復效果,即時調整抗生素的使用時間及用量,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取普外科手術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中醫綜合護理,具體措施包括:①耳穴埋籽:選取神門、交感、腎、心,并按照患者的具體疾病進行選穴,如膽囊疾病選擇膽囊穴、胃疾病選擇胃、甲狀腺疾病選擇內分泌等。②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天樞、中脘等穴位。每日按摩3-5次,每次3-5分鐘。③情志調節:如果患者為心虛膽怯型,則主要表現為抑郁、失望、焦慮和恐懼,護理人員應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保持樂觀、開朗、積極的心理狀態,增強臟腑正氣以及調整氣血;如果患者為心腎不交型,則主要表現為惶恐不安,護理人員應積極對患者進行安慰以及鼓勵,認真向患者講解治療成功的病例,使患者的治療自信心以及依從性增強,調養心腎,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③中藥治療:使用黃芪、蒲公英、當歸、茯苓等中藥熬成湯劑,每日兩次,起到通腑泄熱、行氣祛濕的作用。
(1)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當日,術后第1 d,術后第2 d以及術后第3 d的疼痛評分。疼痛評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強烈。(2)對比兩組的抗生素使用時間。
采用SPSS21.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用x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術后當日的疼痛評分值為(2.73±1.14)分,術后第1d為(4.35 ± 1.28)分,術后第2 d為(4.03±1.51)分,術后第3d為(3.42±1.53)分,觀察組術后當日的疼痛評分值為(2.64 ± 1.27)分,術后第1 d為(6.13±1.45)分,術后第2d為(3.24 ± 1.15)分,術后第3d為(2.37±1.06)分;觀察組術后第1d,術后第2 d以及術后第3d的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抗生素使用時間平均為(3.14 ± 1.27)d,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79 ± 1.34)d,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疼痛是臨床上普外科手術治療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個不良反應,會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和睡眠質量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特別是對疼痛極為敏感的患者,產生的影響更為嚴重[2-3]。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對疼痛的關注度逐漸提高,目前改善手術患者的疼痛程度已成為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4]。中醫綜合護理干預的療效確切,方法豐富,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具有較為確切的臨床效果。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術后第1d,術后第2 d以及術后第3 d的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抗生素使用時間平均為(3.14±1.27)d,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79±1.34)d,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醫綜合護理可以有效降低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降低抗生素使用時間。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普外科手術患者機體內的循環功能,患者手術后疼痛的產生可能是由于經脈不通,而中醫綜合護理可以從生理及心理上多方面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中醫綜合護理可以有效降低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降低抗生素使用時間及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