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丑角是民間秧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丑角因其丑的屬性和粗俗的表演特征,一直沒有被官方意識所接受,并長期處于邊緣地帶。本文以丑角的表演為切入點,分析其表演技巧:(1)從性格到人物;(2)從“心勁兒”到 “形勁兒”;(3)全身走“點”。希望丑角的表演技巧可以給民間舞表演帶來一些啟示。
【關鍵詞】秧歌;丑角;表演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民間舞遵從“元素——動作——組合——短句”的學習順序,是一種由外向內、自下而上的學習方式,而丑角表演是由內向外的,他們首先要感受人物性格、想象人物劇情,之后才能體現在肢體動作上。
黃濟世老師在談及丑角表演特點時這樣說:“地秧歌和其他的民間舞不一樣,它沒有固定的程式,它的表演都是即興的。老藝人們都說,這秧歌沒有一個是學會的,都是娘胎里帶出來的。那會兒有多少人專門去學,想拿點素材走,沒門兒,你看不懂。”
丑角表演的技巧就在于“活”,對于學習而言,難就難在如何從“活”中找到切入點,去探及丑角表演的精髓。筆者根據文獻資料分析總結出丑角表演的三大特點:
一、從性格到人物
丑角與其他角色相比,其人物性格更加鮮活,且每一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所以,表演者在扮演丑角人物時要先理解人物、了解人物的性格。首先演員要發揮極大的主觀能動性去“想象”人物性格在“規定的情景”中會有怎樣的表情、眼神以及細微的肢體反應,然后“進入角色”,化身為“那個人物”,并進行“真實的表演”,從而使表演者與角色融為一體。
王大娘性格潑辣,所以有了扭斷腰、大閃身;錮漏匠以小商販為生,腦袋靈光,詼諧機智,所以有了敏捷的追步、小沉步;傻小子天真活潑,所以有了高跳步、蹲襠式摟閃步;我們可以看到,在丑角表演中動作首先必須和性格相符,然后再與內容相適應,所以由性格到人物是丑角表演技巧的第一位。只有了解了人物性格,才會有人物的裝飾、人物的動作及劇情等。
二、從“心勁兒”到“形勁兒”
“勁兒”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為什么很多老藝術家會經常強調秧歌表演的“勁兒”呢?我認為“勁兒”就是表演過程中根據自己內心的感覺與韻律對肌肉進行控制,從而達到身心的協調一致。著名的丑角表演者周國寶在教授秧歌時不斷囑咐:“做動作不光是身上的勁兒,更要緊的是心里的勁兒,既要有身勁兒更要有心勁兒”。從中我們能讀出丑角表演的另一大表演要點:從人物的內心世界出發,用“心勁兒”協調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而產生外部的舞蹈動作,最終構成生動的舞蹈語言和意境。
當傻小子看到蝴蝶時,他先是興高采烈地跳起來,立刻又意識到不能把蝴蝶嚇跑,于是他安靜下來,屏住呼吸,用“趟步”的方式慢慢接近。當與蝴蝶越來越近時,他開心極了,連氣兒都提到了嗓子眼,然后他伸出兩個手指頭準備去捏住蝴蝶,可突然,他將原本邁出去的腳又收了回來,因為他改變了主意,此時便看他身體往后一閃,隨即雙手快速撲向蝴蝶。在這個場景中,表演者的每一個動作都很簡單并貼近生活,在這些動作的表演過程中,表演者內心的力量遠勝過外在的力量,他們所有的動作都是在內心節奏的支配下去做的。“內緊外松、外緊內穩”,表演者完全在用內心的力量牽引著觀眾的注意力。
我們可以看出“心勁兒”是以情為起點,通過控制呼吸來產生內在的節奏,比如,看到蝴蝶時極度開心就會急速小喘氣;害怕嚇跑蝴蝶時通過屏住呼吸做“趟步”,丑角喜怒哀樂的心情與氣息聯系緊密。
“形勁兒”主要體現在“拉骨抻筋”的動作上,勁兒要在抻上體現出來,要提著勁兒才會有韌性,外形看著才會穩當。拿“趟步”來說,主力腿向前一步時,身體的胯部和重心在后,頸部則往前探,此時頸部同胸、腹就是一個抻的勁兒,胯和主力腿也是一個抻的勁兒。如果這個動作沒有抻 ,那么就沒有“形勁兒”,這種 “形勁兒”就是在你拉我抻中形成的一種韌勁、一種不外露的力量。
丑角動作的獨特性就是在心勁兒的引導下顯出的形勁兒,在全身“點”的配合下顯出丑角靈動、活潑、可愛的氣質。在整體的動作中強調自然、松弛,像老藝人總結的:“外面松,心里美,架子穩、步子輕、左右勻、身體靈而且一定要拿住‘勁兒”。
其實丑角的表演有很高的技巧,他們以對角色強大的內心體驗為基礎,在人物設定的框架中來去自如,舞出生氣,舞出韻味。
三、全身走“點”
丑角表演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全身的靈動,每一個部位都散發著調皮和活潑的味道。通過對周國寶、張謙、倫寶善等名丑的動作研究,可以發現他們的表演是由身體各部位的“點”表現出想要表達的“面”,“點”即全身各部位的配合,“面”即動作配合下的表演。那么丑角是如何表現出“點”呢?
在頭部表演中最突出的就是眉眼的靈氣,喜、怒、哀、樂、嗔、媚、嗲等臉部的表情配上頸部的伸、縮、擰、轉一下子丑角的形態就出來大半了。頭部的動作是整個表演的焦點,是人物內心的直觀表現,也是人物形象塑造的第一筆。
肩部是丑角最靈活的部位之一,河北的秧歌尤其重視肩部的表現力,有人稱地秧歌的肩膀是“會說話”的。當整個身體部位調動起來時是通過肩部的變化來體現內心的節奏,當音樂一響藝人們的肩膀又開始微妙地啟動,接著帶動全身。丑角的肩部動作有端肩、繞肩、抖肩、錯肩等,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傳情達意,表現人物內心聲音的。
胯部也是丑角表現力極強的部位,胯部的動作變化豐富,生動而有趣。隨著人物情感的變化及對音樂的掌控,他們的胯從柔到擰、從坐到撅、從錯到提、從轉到擰,每一次的變化都是從人物的情感狀態出發的。
從大關節到小關節,丑角的動作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脫節的,全身都那么靈動,小關節活動得越靈活越巧妙,越能體現出表演者的技藝水平。
丑角的舞蹈表演經常會被看為庸俗、淫穢的表演,但最能舞出水平的也是丑角,翻看秧歌的名人傳記可以發現,其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丑角行當出身的,從對他們表演的描述中都可以感受到這些老藝人技藝的精湛。在舞蹈中他們舞得灑脫大方,靈動活潑,伴隨著小動作、小范的干凈利索即可見出其內心的節奏、寸勁兒。每一個手腕的提、壓、扣、翻;身體的俯、仰、擰、傾;腳上的扭、顫、擺;眉眼的低、沉、淺、笑;呼吸的提、沉、憋、放;力度的抑、揚、頓、挫均讓人物處處是戲,處處是樂,使人物形神兼備。每一個名丑都有其絕活,甚至可以腳上踩著二拍子,手上合著四拍子,頭上卻晃著三拍子來構成三種節拍相兼容的動態。在評價一個丑角表演得好不好時,主要就是看他的表演是否有“點”,要是說哪個丑角全身是“點”,那就是對他的最高評價了。
丑角的出現是隨著觀眾的意志所產生的,并按照觀眾的意愿去表演,他是“人”的代言。他們的表演幾乎找不到單一節奏、單一力度和單一律動的動作,“丑角”要求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鮮活,每一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要求演員用內心的力量去牽引觀眾的注意力;要求“渾身是點”,這其中的每一個“點”都是人物形象、節奏和音樂理解的結合體。這就是丑角表演的獨特性,也是丑角之所以引人入勝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崔曄.肢體規訓中的文化傳承—膠州秧歌角色教學實踐研究[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6.
[2]馮王璽.河南地方戲中丑角文化的審美探究—以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為例[J].名作賞析:文學研究旬刊,2014.
[3]陳志勇.論戲曲丑角舞臺表演的文化意蘊[J].長白學刊,2006.
[4]張倩.中國戲曲丑角的美學探究[J].山東師范大學, 2012.
[5]歐陽苗麗.贛南采茶戲丑角表現藝術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2009.
[7]田姣.中國民間舞人物角色構成[D].北京舞蹈學院, 2004.
作者簡介:馬琦,女,漢族,山西省大同市,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民間舞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