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霖
【摘要】以音樂會的形式進行演出是音樂學院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重要環節,因而音樂廳成為音樂類院校開展實踐教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本文以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廳為例,在多年的實踐的基礎上,就如何利用好音樂廳開展音樂會以及最大限度發揮音樂廳的輔助功能,在學院教學和服務師生等方面進行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音樂廳;實踐;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2014年底,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多功能音樂廳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全新的音樂廳,總面積約500m2,包含音樂廳正廳、休息區、排練廳、后場準備區、化妝間等不同區域,其中正廳面積300m2,可容納約200名聽眾。作為現代化的演出場所,該音樂廳在建筑設備上充分考慮了演出功能的需要和環境舒適、節能環保、便于管理的要求,采用了許多先進技術和設備,使自然混響達到了古典樂、室內樂等演出的最佳要求,同時也滿足了院校教學、會議、演講等“多位一體”的功能定位。
一、音樂廳的使用現狀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以下簡稱上大音院)音樂廳從建成到現在已快五年時間,上大音院以“大學音樂素質專業化教育”為辦學理念,在校園普及高雅音樂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音樂廳在實踐教學與學生成長成才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除了上大音院開設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大國方略之四“時代音畫”課用到音樂廳,通過音樂學院內外的專業師資、學生等對音樂的實踐與詮釋外,基于音樂學院師生建設藝術團并定期舉辦音樂會,每周定時排練、定期演出,全校師生均可免費入場觀看。
隨著近幾年學院學科快速發展,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教學需求和全校藝術表演的觀賞需求,學院開始增加了一系列音樂會演出,其中包括“上海之春素質教育開放周”“藝術實踐展示系列”“大師講壇及音樂會”等數十場高水平音樂會。除此之外,每個學期的首日教育、學生匯報演出等也都會有音樂會元素加入其中,從而使音樂廳的使用頻率大大增加,也使學院實踐教學和“大學音樂素質專業化教育”理念更為清晰。
二、音樂廳的運營模式
上大音院音樂廳隸屬上海大學音樂學院,由學院獨立管理,這種院屬院管的管理模式使音樂廳在在資源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在管理團隊方面,學院由多位老師負責音樂廳的資產管理、演出安排、對外宣傳等事項,確保每一場音樂會可以正常穩定地開展。此外,采取志愿者服務機制,根據每一場音樂會的規模來確定所需要的志愿者人數。志愿者來源為上大音院的學生,他們通過培訓申請到志愿者崗位,其工作方向主要為演出場務和后續文稿推廣兩方面,各志愿小組由組長進行任務分配,并且在過程中給予指導和監督,以保證工作的進度和質量。為此,上大音院成立了專門負責的“藝管團隊”,由學院學習藝術管理專業方向的研究生負責,帶動其他報名的志愿者為每一場音樂會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在音樂會的宣傳工作方面,張貼海報和微信公眾號的節目預告是上大音院最主要的宣傳手段。在每一場音樂會開演的前一周甚至更早,相關志愿者會在學院和全校各地張貼海報進行宣傳;在上大音院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節目預告和必要的音樂會導賞①是一種更為有效的宣傳方式。學院同學也會通過轉載分享到朋友圈,使更多人得到相關信息。此外,上大音院門前設有一個12m×4m的桁架,定期更換音樂會安排預告噴繪,也能使校內更多同學關注并參與。
在音樂會的開放程度方面,上大音院所有音樂會都廣大市民、師生免費開放。上大音院在舉辦一些音樂會的時候會印票發票,但這些門票也都是免費領取,觀眾可通過網上預約、學院拿票的方式提前領票,在音樂會開演前憑票入場。此外,對于每一場音樂會,上大音院都會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現場直播,使不能來到現場觀看的人通過網絡平臺可以隨時隨地享受每一場音樂會,這無疑是對音樂會宣傳的另一種途經。
三、音樂廳運營管理戰略
上大音院音樂廳運營管理的核心競爭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經驗和基礎能力,二是戰略和運營管理模式。而對于音樂廳的運營管理,既要看外部環境的挑戰與優勢,又要對其內部的優劣勢進行分析判斷,以促進更好的發展。
就外部環境來講,上大音院音樂廳在全校范圍內是為數不多的專業藝術表演場館,是廣大學子所向往并且愿意到此聽音樂會的地方。但是由于現下校園活動太過于豐富,而學生的學習壓力日益劇增,如何吸引這些潛在觀眾參與則成為學院管理者考慮的問題。音樂廳開展音樂會的受眾群體相對比較固定,一方面來源于選擇“素質教育音樂會”“時代音畫”等課程的同學,另一方面來源于接收到音樂會相關宣傳信息的音樂愛好者。根據筆者對之前音樂會的宣傳工作跟蹤調查,發現但凡進行印票發票的音樂會到場率都極高,而只是做到演出預告而未發票的音樂會到場人數就會明顯減少。這說明學院對音樂會的宣傳覆蓋面并沒有特別廣,仍需培養更多潛在觀眾,從而增大自身影響力。
對于內部環境而言,人員和經費往往是關鍵因素。上大音院音樂廳的管理人員主要是由學院行政編制老師組成,經過幾年的運營管理經驗和相關教育培訓,相關業務能力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畢竟人數有限,在進行較為復雜的音樂會或管理老師臨時有事的時候,會有分身乏術之感。雖然學院在之前嘗試建立“藝管團隊”而實現學生與老師共同管理音樂廳的模式,但是學生并沒有真正進入音樂廳的管理運營,只是負責演出場務等。此外,上大音院音樂廳作為非營利性的藝術表演場所,除了政府和學校的財政撥款外,幾乎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在這方面,結合外部環境,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音樂廳還是可以開發出多種經費來源方式的。
四、音樂廳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志愿者管理模式完善
上大音院音樂廳志愿者模式既為學院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提供了平臺,又為學院舉辦音樂會降低了人工成本。這種“優勢則聚、無事則散”的項目型志愿者管理模式,為學院演出集中時期解決了人員增長需求,也為學生提供了鍛煉自我、實現自我的平臺,使其能夠直接接觸到演出管理業務,從而提高了其藝術實踐能力。這種管理模式在上大音院音樂廳實行很久了,也一直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但是由于上大音院學生人數不多,遇到演出比較集中的時候,志愿者會忙不過來。而這些志愿者大多數來自學生骨干成員,他們非常享受這樣一個過程,當音樂廳舉辦音樂會時,他們就會出現,負責場務、檢票、維持秩序等。建議院方可以考慮為志愿者設置社會實踐學分,工作合格后發放志愿者工作證明,以此規范學生在音樂廳的實踐活動。年終可以開展志愿者表彰工作等,形成音樂廳人員管理的長效機制。
(二)“藝管團隊”規范化
利用學院本身有著藝術管理專業老師和學生的優勢,將音樂廳管理和運營結合到教學中去,不僅有利于建立專業的管理團隊,也有助于藝術管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有利于學院藝術管理特色學科建設。“藝管團隊”之前實行過一段時間,但是沒有實現真正的存在意義。建議增加對“藝管團隊”的考核機制,進行定期匯報,從而做好學生對音樂廳的管理工作,促進音樂廳運營管理的有序化、規范化、高效化和科學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對于一些古典曲目或者較為生疏的曲目,會在微信推送中做前期導賞,讓觀眾在聽音樂會的時候更好地理解該作品。
參考文獻
[1]鄭新文.藝術管理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9.
[2]劉恒.上海音樂廳“音樂午茶”項目運營研究——兼論公益性普及音樂會的必要性[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6.
[3]胡心印.高校音樂廳的運營管理如何與時俱進[J].北京教育(高教),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