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映晨
【摘要】傳統笙與鍵笙是現代笙屬樂器中最常用、最典型的兩種,它們在現代笙藝術發展中相輔相成、互相補充。本文從歷史沿革、技術互補、演奏藝術新發展三個方面展開,系統地梳理了傳統笙與鍵笙的共性與特性并對笙的發展現狀及演奏藝術的特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傳統笙;鍵笙;技術互補;演奏藝術
【中圖分類號】J61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從傳統笙到鍵笙的歷史沿革
1978年,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匏笙是至今為止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的笙類樂器,由此可證明早在戰國時期笙已經是一件被廣泛使用的樂器。在歷史的浪潮中,笙這件樂器從興衰到沒落、從沒落到革新。期間產生的品種繁多,外形樣式有大的、小的,圓形的、方形的,長嘴的、短嘴的等。改革開放后,胡天泉、閻海登兩位老師以高超的演奏技藝確立了笙的獨奏地位,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笙改革普及工作。這一時期的傳統笙改革基本上是21簧至24簧,之后又出現了26簧、27簧等。雖然傳統笙發展趨勢一片大好,但其半音不全、音域有限等不足讓笙藝術的發展局限在傳統音樂的演奏中。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民族樂隊的需要,各地笙藝術家們改良出形制多樣的加鍵半音笙,其中以孫汝桂、王慧中、楊大明等笙制作師在傳統笙基礎上改良的36簧方笙(本文中稱鍵笙)使用最為廣泛。
二、因形制不同形成的技術互補
(一)傳統演奏技法
笙的傳統演奏技法經過多年的積累、傳承已經十分豐富,可分為口內技巧和手指技法兩大類。其中口內技巧除了與其他管樂相通的吐音、花舌、腹顫音之外,還有呼舌、鋸氣、砕吐等笙特有的演奏技巧;而手指技法主要有打音、歷音、指顫音、抹音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演奏技法是笙演奏藝術自成一派的重要基石,在演奏中巧妙地運用這些演奏技法才能把傳統音樂的民族韻味表現出來。例如:(1)以流行在山東一帶的“端鼓”音樂為素材寫成的笙曲“微山湖船歌”,其中第二段【搖櫓歌】中歷音、抹音、指顫音、倚音的使用很好地體現出端鼓戲的旋律特點、唱腔特點,第四段【撒網歌】中鋸氣、頓氣結合打音的技巧使用,把漁民們熱烈的勞動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2)閻海登先生根據山西梆子的伴奏樂器“二鼓子”創造出“歷音”技法,并將其用于山西笙曲《晉調》之中,這對加深樂曲的表現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使樂曲的地方風韻一展無遺。通過這些技巧的使用來體現樂曲民族風味的例子在傳統笙曲中還有很多,可見傳統演奏技法在笙演奏中的重要性。
(二)豐富的和聲音響及各個調性的靈活運用
笙是我國現在還使用的民族樂器中唯一能獨立演奏和聲的簧管樂器。在多種音樂形式中,笙都發揮著和聲音響色彩的優勢,起到融合其他樂器的作用。笙的和音演奏自古就有,但古時的和音演奏方式我們已經很難確定,就現有的傳統笙演奏中看,常見的僅有“五八度”“上五度”“下四度”等三個音或兩個音的傳統和音,可以吹奏的音樂調性也十分有限。
鍵笙早期是由于民族樂隊的大量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其最重要的兩個特點是:(1)音域近三個八度且半音齊全;(2)音位排列相對具規律性。這樣的鍵笙可以演奏全部調式的樂曲和更復雜的和聲連接,并且豐富了復調性的演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管弦樂隊發展迅速,從早期根據傳統曲目改編的民族樂隊作品《花好月圓》《喜洋洋》到作曲家們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的大型民族管弦樂《太陽頌》《絲綢之路》等,無論是音色、音響平均還是和聲曲式、配器都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其中笙在管弦樂隊中的演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傳統樂隊作品《花好月圓》,整曲為G大調。笙聲部演奏幾乎只需演奏G調的i、ⅳ、ⅴ級和弦(如圖1),且節奏型單一、無其他轉調出現。這首樂曲中的笙聲部用傳統笙便可演奏。但在一些現代作品中,變化音、半音和弦、多調性(如圖2圖3)的演奏已是常態。
三、笙演奏藝術的新發展
鍵笙不僅滿足了民族樂隊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笙演奏藝術開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為笙音樂的創新提供了必要條件。作曲家們的創作不再受到調式調性的限制,有了更大地發揮空間。出現了像劉文金先生創作的大型笙協奏曲《虹》、劉暢先生為兩支36簧鍵笙而作的《信葉情》和關乃忠先生創作的笙音響詩畫《孔雀》等非常優秀的現代作品。
更值得高興的是,傳統笙的發展并沒有因為其音域的限制而停滯不前,作曲家們結合傳統笙的演奏技巧也創造出了一批非常優秀的現代作品。如雷建功老師與作曲家肖江先生共同創作的《靜夜思》、李博先生為笙與鋼琴而作的《憶雪》等。
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表現地方音樂的韻味,而是運用民族音樂素材結合現代作曲技術,賦予作品更豐厚的藝術內涵和哲學內涵,同時使笙的演奏實現了突破。例如,劉文金先生所寫的笙協奏曲《虹》,該曲中開創性地運用了用同主音大小調交替、平行大小調交替、增三和弦轉調、全音階轉調等調式布局,走出傳統曲目的調性模式,為民族音樂的轉調方式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同時,笙在演奏這首作品時,除了傳統五八度和音的演奏,還出現了八度半音階進行、二度音程、任意團音等新的音響效果。(如圖4,5,6,7)
再例如李博先生為傳統笙與鋼琴而作的《憶雪》,這首樂曲突破性地使用五線譜為傳統笙記譜,雖然這樣會增加演奏者的練習難度,但這為傳統笙演奏藝術的規范化做出了貢獻。作者在樂曲的寫作過程中將傳統笙有限的音域發揮到了極致。除了傳統的四五度和音演奏,還出現了大小三和弦(圖10)、四五度和音同時演奏(圖9)以及更具創造性的復調演奏(圖8)。
四、總結
雖然傳統笙和鍵笙因為本身形制的一些差別,使其在音樂的演奏過程中會形成某些差異,但正是這兩件樂器的互相補充,才奠定了笙演奏藝術在民族音樂各領域全面發展的基礎。對廣大笙學子來說,想要更全面地掌握笙的演奏,那傳統笙和鍵笙的學習是缺一不可的。
參考文獻
[1]張明儀.笙的起源綜述[J].戲劇之家,2016(8).
[2]岳華恩.論笙的改革與規范化問題[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3(3).
[3]岳華恩.閻派笙演奏藝術初探[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