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 鄒鐵興
【摘要】二十世紀初,上海最先成為“國產唱片”的制造和發行地。收音機與留聲機在中國的流行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娛樂方式,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收聽廣播節目。清末以前,戲詞是演員的個人私有財產,大戲考的出版填補了大眾沒有戲詞的遺憾,戲考的出現提高了戲曲流傳與推廣的準確性,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成果,也為研究我國近代戲曲藝術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文獻。
【關鍵詞】平民娛樂;劇詞;收音機;戲考
【中圖分類號】J82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1903年,英國留聲機唱片公司錄音師蓋斯伯格來到中國,在上海對名伶戲曲進行錄音后,中國的戲曲無論是在演出形態、傳播方式、欣賞形式等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這使唱片領域在中國得以迅猛的發展。然而當時中國民族唱片業的大門還未被敲開,中國的唱片市場被外國唱片公司壟斷,由于收音機不像留聲機那樣昂貴,任何人都能消費得起,使唱片在大眾中流行開來,上海的唱片業一并隨之而起,《大戲考》逐漸進入大眾們的視野。
一、《大戲考》歷史發展脈絡
《大戲考》原名《唱片劇詞匯編》,為戲曲、歌曲唱詞集,上海大聲無線電唱機行發行。上海1929年11月初版,1930年10月再版,著名評劇家蘇少卿受高亭唱片公司委托所編并徵序文,1934年6月評劇編輯蘇少卿已辭其職,徐稚麟商請盟兄鄭子褒相助,并為通俗起見,更名為《大戲考》,并改二十四開一冊。從初版至1948年共19版,以1948年8月出版的第十八版影響最大。全書收錄京劇演員一百六十余人的唱片唱詞,按行當分類,各劇種以演員姓氏筆畫多少排序,此外還有大鼓、蹦蹦戲、河南墜子、越劇、紹興戲、滬劇、揚州戲、彈詞、甬劇、歌曲等唱片的唱詞,陸續出版的《大戲考》在內容上均有增補和刪減。書后有部分歌曲的曲譜,匯集了當時上海各唱片公司出品的戲曲、曲藝、歌曲的唱詞三百多種,由于該書內容豐富,深受當時戲曲愛好者的歡迎,風行一時,一版再版。1936年編至十三版后,為增加讀者興趣,于1936年10月又增加索引一冊,12月增加續編一冊。《大戲考索引》,梅花館主、邵子潘著,上海大聲無線電唱機行出版,1936年10月初版,1946年10月五版,內容有大戲考原序、戲臉藝術、名伶小傳、檢戲表、檢歌表和戲劇故事等,以第一字筆畫之多少為序。以1947年出版的《大戲考索引》為例,其中檢戲表平劇1356出,檢歌表新歌407首,戲劇故事496種,可見其內容之豐富、涉列范圍之廣泛。但資料本身出現大量缺頁、殘破、丟失等情況,歌曲無創作時間。1949年4月出版第十九版,將《大戲考》與《大戲考索引》匯訂成一本,另選300余首單獨出版了《大戲考歌選》。
二、《大戲考》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大戲考創刊于中華民國十八年十一月間,歷蒙讀者關愛行銷至廣,此次編制第十八版新書印刷之精,圖書之美,絕非俚俗不堪之冒牌戲考,可望頭背,且為竭誠服務起見,曾以相當代價委托南京上海杭州寧波重慶嘉興等地各大電臺日夜播送唱片歡迎點唱并報告其唱詞在本書之第幾頁,使讀者載聽載讀,趣味深永洵,可謂唱歌楷模,消遣伴侶,又為防止無恥之徒仿冒影戲特以上列加官商標為記,承蒙賜購請認明商標,庶不致誤,更有言者近因萬方多難,物力難艱謀,所以減輕讀者之負擔及道從節約之意,旨決定發行此正集一冊以求兩全是為啟。”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幾條有價值的信息:第一,大戲考創刊的準確時間是中華民國十八年十月;第二,各地各大電臺均有播放《大戲考》;第三,1948年第十八版《大戲考》熱度之高,流行范圍之廣,以至于市面上出現假冒產品;第四,1946年惡性通脹蔓延,導致國內物價不斷上升,為不影響《大戲考》的銷量及減輕讀者負擔,即將出版的第十九版《大戲考》將《大戲考》與《大戲考索引》訂裝成一冊以求兩全其美。
在1946年的《勝利無線電》第4到6期和第8期中就有大戲考認名商標,謹防假冒的字樣,也有上海各廣播電臺表以及大戲考電臺播送節目時間表的詳細記錄。
從表中可以看出,1946年播放大戲考的電臺占電臺總數的三分之二左右,這些電臺分屬于各個領域,有官辦電臺、民營電臺和軍用電臺。播放戲考唱片時間除了在中午吃飯和睡覺的時間,人們都可以隨時聽到自己想聽的唱片,當時三分之二的電臺播放大戲考中收錄的唱片,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大戲考》與《大戲考索引》的使用需求,使得《大戲考》一度進入供不應求的狀態,是當時有留聲機和收音機者學戲之導師、消遣之良伴,不得不備。
《勝利無線電》1946年第六期中刊登了勝利無線電廣告價目表,內容如下:“前封面30萬,后封面30萬,封內全頁35萬,封內半頁20萬,電臺表旁15萬,即目表下15萬,內頁全面30萬,內頁半面17萬,內頁四分之一10萬,文字內另計。”根據大戲考在1946年《勝利無線電》第6期中《大戲考》所刊登的廣告粗略估算花費23萬元左右,然而這僅僅只是在這一期、一份刊物的廣告費,當時《大戲考》在申報也有刊登出售的廣告,可以看出大戲考在當時社會的普及程度以及戲考的流行熱度不減。南黃的《大戲考之價值》一文中就有所描述:“滬上巨型刊物,除《電話簿》外,當屬大盛公司所發行之《大戲考》堪與并稱,其銷數亦殊驚人,據發行人云:際茲紙價飛漲,其利潤亦極菲薄,蓋預約定價三萬,除紙張排印及制版等費用之外,每冊尚需電臺播音廣告費,計九千元強,故所盈并不豐也。”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也出現過大戲考的影子,“這天晚上,七巧躺著抽煙,長白盤踞在煙鋪跟前的一張沙發椅上嗑瓜子,無線電里正唱著一出冷戲,他捧著戲考,一個字一個字跟著哼,哼上了勁,甩過一條腿去騎在椅背上,來回搖著打拍子。”《大戲考》以買收音機附贈的身份活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申報》:“1946年8月15日新華電料行新到美國最新式各種無線電收音機每架附贈大戲考一冊藉志紀念;1946年8月2號港粵滬華美電器行自8月1日起送大戲考一本、贈名人書畫扇一把。”從各種信息中都能搜集到這樣一條信息:大戲考在20世紀30到50年代占據了當時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收音機、大戲考不像留聲機那樣只屬于部分中等階級以上的少數人的娛樂,而是屬于平民低層都可以享受和休閑的娛樂。
三、結語
本文通過在當時社會的歷史大背景下分析中國唱片與收音機對戲考出現的原因,深入探究戲考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與普及性,進一步認識到戲考對當時人們生活的影響。收音機的出現與流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戲考在作為輔助角色與電臺播放唱片一同完成人們休閑娛樂活動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人們學習和接受了歷史、文學與價值觀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