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倡導實現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引導學生進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繼而達到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訴求。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主題活動課程的開展,可以實現學生歷史學科意識的激發,歷史知識探究素養的培育,歷史價值觀的樹立,需要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能夠有效地將其貫徹執行下去。從這個維度來看,探討初中歷史主題活動課程質量提升的問題,是很有價值的。
關鍵詞:初中歷史;主題活動;課程質量
初中歷史主題活動課相比較其他課程,其特點可以歸結為:自主性特點明顯,在對應的主題情境中學生進入到主動學習的狀態,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得以保障,尊重學生的自主權;體驗性理想,歷史知識點的探究體驗,歷史事件的認同體驗都會不斷積累,由此成為歷史知識體系構建的重要基礎;高度重視過程性,無論是學生知識的獲取,還是情感的熏陶,都能夠自然而然地去進行。但是要想初中歷史主題活動課程能夠切實地發揮上述效能,就需要在實際課程設計和規劃上下足功夫。
一、 立足歷史教材資源,實現主題活動資源的挖掘
初中歷史教材是初中歷史教育教學行為的主導和依據,如果不能吃透歷史教材資源,就難以為后續教育教學設計工作奠定夯實基礎,尤其在主題活動課程方向界定的時候,必須要懂得以歷史教材資源為基礎,實現深入的挖掘,善于發現,確保實際主題活動的創設與教材之間的密切關聯。以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秦統一中國”中有很多關于秦始皇的文字闡述,而評定中國古代重要歷史人物是歷史素養培育的重要環節,據此教師設定了如下的歷史主題活動課程:以“秦始皇功大于過還過大于功”為辯論主題,將全班學生歸結為正方和反方,然后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文獻,然后在團體內進行交流和溝通,形成對應的論述文字之后,以模擬辯論賽的方式在課堂上來開展對應的活動,其中正方會列舉出秦始皇成就的相關內容,反方會列舉出秦始皇暴政的相關內容,并結合實際史料對于秦始皇的是非功過進行評定,最后教師集合辯論賽的實際情況做出歸結,引導學生課外素材與課內內容之間的關聯,確保實際的主體活動的效益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文本中關于秦始皇的闡釋是比較零散的,并且沒有形成明確的評價結論,教師就是抓住文本教材這樣的表述特點,選擇學生去自主拓展素材,在此基礎上加深對于對應歷史人物的認知,由此進入到辯論的格局,使得實際的意見和建議得以充分交互,在此之后,教學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文本教材,在于引導學生以歷史辯論視角去審視歷史人物,使得其自主探究的素養得到培育和鍛煉。其實當前初中歷史教材中存在很多隱性的活動素材,這些都需要初中歷史教師進行有效的挖掘,結合教學目標和文本資源來進行深入探究,繼而進入更加理想的初中歷史教育教學格局。
二、 巧用多媒體資源,拓展主題活動的范疇
初中歷史主題活動的設計,需要大量的歷史資源,除了上述提及的文本資源之外,還可以將多元化的多媒體資源滲透其中,由此使得初中歷史主題活動的范疇朝著更加寬廣的方向發展,由此使得學生歷史視野得以拓展。以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課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教學為例,教師選擇以“長征精神”為主題,要求學生集體觀看紀錄片《長征》,然后自主選擇對應的切入點,實現長征情景劇的設計,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紀錄片中展現的內容,選取其中自己最感動的情節,然后設定對應的角色,設計對應的劇本和臺詞,選取組內成員來進行演繹,給予學生的時間為一周的時間,這一周時間內學生可以集體觀看對應的視頻,然后在小組范圍內進行商討,最終獲得情景劇劇本之后,專門在一節課堂上來進行情景劇的表演比賽,設定對應的比賽規則和標準,邀請其他班級的歷史教師作為評委,在一個小組情景劇完成之后需要對于其進行點評和打分,在小組表演之后還可以進行交互,詢問其他小組的學生他們表演的是長征哪個環節的歷史事件,他們表演得怎么樣?由此使得主題活動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和進步。在上活動課程中,教師選取的是紀錄片資源,其中有很多的史料是更加客觀的,關于長征的闡述也更加理性,處于這樣的多媒體資源中,學生所開展的情景劇創設的活動,可以進入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教學格局。
三、 融入生活資源,增強初中歷史活動體驗
初中歷史主題活動也應該以生活化為重要目標,也就是說將生活資源滲透到初中歷史活動課堂中去,初中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可以感受到初中歷史與生活之間的關聯,由此自身歷史活動體驗會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這對于引導初中歷史活動課程高質量發展而言,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學習完“抗日戰爭”課程之后,教師可以設定對應的歷史主題活動,選擇的主題方向是“尋找身邊的抗日英雄”,現在很多學生總是感覺抗日戰爭距離自己很遠,除了在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抗日英雄外,在現實中根本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內容,由此影響到初中歷史活動的體驗感。鼓勵學生去本地圖書館紅色歷史資源館中尋找本地抗日戰爭的相關文獻和資料,了解本地區當年抗日戰爭的實況,使得自己對于本地區抗日戰爭有著更加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自主撰寫對應的論文,談論自己對于本地區抗日戰爭的看法和感受;或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采訪曾經參加了抗日戰爭的老人,聽取他們講述抗日戰爭的故事,并且將對應的故事內容進行整理,編輯成多個抗日英雄小故事,然后在講臺上來講述;或者可以以觀展抗日戰爭遺跡的方式,去感悟當年抗日戰爭的艱苦,其體會抗日精神的可貴,去理解抗日情結的延續。很明顯,上述提及到的活動方式,都是以現實生活中歷史資源為基礎,是活的歷史資源,而不是冷冰冰的文本或者紀錄片,而是在接觸真人真事的基礎上使得學生對于抗日戰爭的理解進入到更加本土化的狀態,這種接觸沒有太強的距離感,因此對于學生造成的沖擊也是比較大的。需要看到的是,生活中的歷史資源運用,有著多方面的渠道,此時可以與其他社區組織的活動,黨政組織的活動融合起來,由此使得初中生成為這些活動的重要行為主體,在此過程中要強化各方行為主體之間的溝通,確保實際的主題活動可以朝著更加針對性的方向發展,而這對于初中生自身的感染,是比較理想的,由此引導初中歷史教育教學進入到更加理想的狀態。
四、 巧引應試考試資源,實現主題活動情境的優化
應試考試資源,指的是初中歷史考試中牽涉的主題性的知識題設,這些題設往往指明初中歷史教育教學考核的方向,因此以此為依據,引導實際的主體活動情境朝著更加優化的方向發展,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某次考試中有這樣的題設:今年是某人五十歲的生日,他的朋友們決定以合唱的方式來祝賀,合唱的歌曲是他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歌曲,請問歌曲的名字是什么?給出的四個選項為《春天的故事》《北京歡迎你》《走進新時代》和《學習雷鋒好榜樣》。很明顯主要考核的是學生對于不同年代的認知,結合這樣的題設,教師設定了如下的主題活動情境:以“唱響時代經典”為主題,要求學生去收集和整理不同年代的歌曲資源,聆聽之后嘗試去進行演唱,并且在演唱中去了解對應歌曲所闡述的年代特點,繼而使得學生站在歌曲的維度去審視歷史,其實此時歌曲就成為歷史的縮影,這使學生多維度理解對應的歷史事件。加上歌唱是很多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活動中的交互也比較強,彼此之間能夠針對于對應的歌曲展開更加深入的探討。對于最近幾年初中歷史考試試題中關于此類型的題目進行歸結,引導學生對于這類型的題目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掌握對應解題的思路,這對于提升實際初中歷史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而言,是很有必要的。當然作為初中歷史教師需要以此為契機,實現主題活動情境的優化設計,這對于驅動實際主題活動情境的高效率運作而言,是很有價值的。在此過程中,初中生從更加細微的角度去理解歷史,這種知識理解才更加深刻,這種體驗也是深刻難以忘懷的。很多考試題設中的展現出的創新性的活動思維,完全可以成為平時活動課程設計的出發點,這對于增強初中歷史課堂的交互性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五、 結語
上述從四個維度對于主題活動使用的資源渠道進行了論述,無論是文本資源,還是多媒體資源,抑或是生活資源,再者是應試考試資源,都可以很好地滲透到初中歷史課堂中去。當然要想切實地發揮不同資源在實際主題活動質量提升中的效能,還需要實現主題活動體系的構建,以便引導主題活動朝著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在此筆者認為應該積極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實現主題活動資源庫的建立,將多方面的資源滲透到一起,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對應的主題活動課程體系,將其作為初中歷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二,要執行嚴格的主題活動課程審核機制,對于實際主題活動的有效性進行評定,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其進入更加理想的交互中去,繼而驅動實際的主題活動課程質量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曉楓.學生活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146-147.
[2]李婉姬.基于時空觀念的初中歷史課堂主題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9(1):34-35.
[3]張佩佩.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師,2018(S1):56.
[4]肖永燦.初中歷史主題教學初探[J].華夏教師,2018(18):48-49.
[5]劉琛.初中歷史主題教學法的架構與實施[J].基礎教育研究,2018(6):57+59.
作者簡介:
陳麗平,湖北省襄陽市,湖北省谷城縣谷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