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劉金祥 牛曉峰
摘 要 “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為在校學生提供了創新創業實踐的載體。在2019年帶隊參賽過程中,作者發現教師起到了主導作用,且項目經驗教訓并未被學生吸收。理想的創新創業大賽參賽應是有志創新創業的學生為主體,且項目獲得的經驗教訓應對學生未來的創新創業事業有所裨益。對此,從開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本科生導師制、依托校內外和互聯網資源孵化項目方面提出了促進學生成為創新創業主體,使得參加創新創業大賽能為創業所用的建議。
關鍵詞 創新創業大賽 目標 主體 項目來源 推進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32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Internet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WANG Yu, LIU Jinxiang, NIU Xiaofeng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9)
Abstract The "Internet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provides students with the carrier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leading the team in 2019,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teacher played a leading role and the project lessons were not absorbed by the students. The ideal competi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hould be th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btained from the project sh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futur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students. In this regar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 that participat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can be used for entrepreneurship.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goal; main body; project source; propulsion mode; recommended measure
0 引言
當前,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養,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我國工科教育改革的目標。[1]“新工科”的核心含義“大工程觀”,[2]一方面強調復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注重傳統理科轉向工科的創新創業應用。
為了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適應“新工科”建設的需求,不少專家提出了多種改進人才培養體系的方法。[3-5]如同濟大學在本科生畢業設計環節中添加了結合工程設計的“綜合設計知識教學模塊”;[6]重慶科技學院通過校企聯合搭建實驗平臺,促進了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7]同時,參加創新創業大賽,通過比賽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也是促進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的有效方法。[8-9]
在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因其緊緊抓住互聯網時代的特質,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獲得了重點關注。主辦單位希望通過推動賽事成果轉化,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2019年本人有幸指導學生參加了一屆“互聯網+”大賽,結合參賽經歷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1 指導創新創業大賽的實踐
(1)目標:2019年3月15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舉辦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通知》。收到通知后,作者考慮到所帶研究生均想在學業結束后找工作進入行業領域,參賽可提升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后續進入職場做準備,因此決定參賽。
(2)主體:團隊建設由教師主導,重要節點均由教師把關。當項目在校賽中突圍后,學校為本項目配備了具有豐富指導創業經驗的企業導師,負責把關項目的市場和財務部分內容。教師的四位研究生作為主體,并輔之以校內財務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的研究生,組成了參賽團隊。學生更多起到了項目執行者的作用。
(3)項目來源:考慮到參賽項目需兼具創新性、實用性和市場可操作性,選擇課題時考慮選取前期積累較多、有一定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應用的項目,最終選擇了一項教師的校外橫向合作課題作為參賽項目。
(4)推進方式:學校教務處在省賽網評和決賽答辯前分別舉辦了多次模擬答辯,并邀請了校外創新創業指導專家前來指導。以此為節點,教師推動學生完成申報書、PPT和展示視頻等的制作和修改工作。同時,團隊平時積極與校外導師溝通,針對校外導師提出的項目在財務等方面的不足做了及時的修正和補充。
(5)結果及后續:經過學校預賽、省賽網評和省賽決賽,團隊項目“冷愛—健康環保型冷鏈用儲藏箱”最終獲得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江蘇省二等獎,但無緣全國大賽。隨著省賽決賽的結束,團隊的比賽任務告一段落。在簡單的總結后,研究生們回到自己的科研課題中,教師開始考慮下屆比賽的團隊組成和課題。
2 理想的創新創業大賽指導流程
以上為作者第一次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過程,結果總體令人滿意。然而,賽后作者發現,雖然采用的推進模式為典型的創新創業大賽推進模式,但教師所起作用過大,學生更多是作為項目執行者。理想的創新創業大賽應以學生為主體,起到真正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目的。然而,雖然各高校參賽項目數目不斷增加,質量也不斷提升,但真正的落地轉化率卻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指導流程和組委會的期望存在著偏差,如下所述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參賽流程并未實現。
(1)目標: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可以起到試金石的作用,其整個過程是為學生未來的創新創業提供助力和預演的。比賽過程中,通過吸收大賽專家的點評,能為后續真正的創新創業指明方向,整個過程也能對學生的后續人生起到指導作用。
(2)主體:學生是參賽的主體,也是項目和團隊的創造者。學生具備創新創業意識,有意愿主動參賽是項目能夠順利推進的前提。學生通過尋找志趣相投、能力互補的伙伴,自由組合形成團隊,并根據項目進行過程中遇到的挑戰適時調整團隊架構。學生自己構建的隊伍,較之教師組合的隊伍,凝聚力和執行力更強。
(3)項目來源:如何激發學生想象力,使之落地成為可行的項目是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也需鼓勵學生在完善自己想法的同時注意市場調研和知識產權保護,每一個想法在經歷了創意落地、市場調研和知識產權保護后就成為了潛在積累的創業項目。大數據、互聯網和云平臺的發展也為創業項目的培育提供了交流、溝通、協作和共享的平臺。通過積累潛在創業項目,可為參賽提綱龐大的項目數據庫。
(4)推進方式:各大高校均設置有創客基地,學生自主與孵化基地對接,通過基地內的共享創投資源培育項目是理想的項目推進方式。具體到參賽過程中,校內和校外導師起引導和顧問作用,把項目決策權真正下放給學生,通過學生對機遇和榮譽的渴望推動項目的進行。
(5)后續發展:參賽結束并不意味著項目的終結,對于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學生來說,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參賽會獲得很多寶貴的經驗教訓,無論是在技術、市場、運營等層面還是在項目包裝和宣傳層面都將使學生們受益匪淺。如何將大賽獲得的經驗教訓應用到真正的創業中,是賽后學生們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3 實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幾點建議
(1)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創新創業需要的不僅是先進的技術,還需要對管理、市場和財務有一定認知,而這恰恰是學生所缺乏的。創新創業類課程設置時,可以要求學生在第一次課前組成團隊,準備一個項目;課程內容圍繞著項目的發展和企業運作過程,設置項目成長中的各種情境,考察學生團隊的應對方式;以游戲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多一些模擬實踐,意識到項目和團隊的不足,促進項目的培育。隨著課程的結束,一個個成熟的項目也隨之誕生。
(2)本科生導師制與創新創業接軌。若能將本科生導師制與創新創業接軌,本科生進校后,在配備校內本專業導師的基礎上,增加一名企業創業指導教師,在培養學生對專業和科研熱愛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興趣,將大大促進學生的成長。
(3)提供條件促進項目真正成長。在互聯網時代,一個好的創意可以通過網絡不斷催化,吸引各行各業的人助力,實際上創業門檻比前互聯網時代大大降低。學校和教師若能加強校企合作,引入創投機構和創業導師,充分利用校外創新創業資源,積極主動為學生團隊提供創業信息,則項目落地并非難事。項目一旦落地,學生真正投入創業,自然會產生團隊意識、責任感,也能真正擔負起創業主體的職責。
4 結論
本文就“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指導參賽模式進行了對比和討論,并提出了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建議,獲得結論如下:(1)本年度作者指導學生參加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應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指導模式完成了參賽實踐,此種模式更注重于參賽自身,部分忽略了創新創業的意義;(2)“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為在校學生提供了創新創業實踐的載體,學生理應成為創新創業實踐的主體,無論是團隊組件、項目選取和推進都應由學生主要推動,比賽經歷也應為學生真正的創業提供幫助;(3)為了促進實現學生在創新創業大賽中的主體作用,可通過開設實踐類創新創業課程、本科生創新創業導師制和為項目落地提供條件等措施真正讓學生適應創業、熱愛創業、投入創業。
基金項目:2017年南京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一般立項項目(No.24);2017年南京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一般立項項目(No.28);南京工業大學品牌專業建設項目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7]6號.
[2] 張海生.“新工科”建設的背景、價值向度與預期效果[J].湖北社會科學,2017(9):167-173.
[3] 徐惠斌,胡自成,葛鳳華等.新工科建設下建筑環境專業實踐教學創新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8.5(39):146-147.
[4] 趙海謙,劉曉燕,張云峰.基于“新工科”培養目標的建環專業實習教學改革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3):166-167.
[5] 蔡磊,向艷蕾,管延文等.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8(05):9-13.
[6] 馮昕,袁芳麗,張豐.建筑類專業實踐拓展教學體系化探索——以同濟大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8):286-288.
[7] 余曉平,曾莉,劉麗瑩.建環專業校企協同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以美的空調實驗室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3):13-17.
[8] 何麗娜,孟祥宇.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9.10(03):39-42.
[9] 張芳.“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團隊建設問題研究——以商洛學院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9.10(0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