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行政訴訟作為解決行政爭議的方式之一,是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重要手段,是法治工作的重要一環。行政訴訟敗訴率直接關系到我縣法治政府考核,也是反映我縣行政規范化水平建設的顯著指標。
關鍵詞:行政應訴;工作水平;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2-0204-02
作者簡介:龐雪芬(1968-),女,漢族,浙江天臺人,中共天臺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法律,思政。
做好行政應訴工作,對依法及時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規范行政行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更好應對新形勢下應訴工作面臨的挑戰,現以2019年1-5月我縣行政應訴工作為例進行分析梳理,從中研判我縣行政應訴工作的規律及走勢,并就如何提升我縣行政應訴工作水平建議如下:
一、我縣2019年行政應訴案件基本情況
2019年度1月-5月,全縣共辦理行政應訴案件118件,截至五月底,全縣共結案42件,仍有76件訴訟案件尚未審結,目前未發生案件敗訴。118件案件中,主要涉及行政征收、行政強制、治安處罰等三類案由,爭議事項集中在行政征收和行政強制(見附表1)。以縣政府為被告的案件31件,其中15件涉及行政征遷,10件涉及拆遷行政強制,另有6件涉及治安行政處罰、信息公開等其他案件。以縣政府部門為被告的26件,居于首位的是天臺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共有12件,其中8件涉及行政征遷,另有4件涉及信息公開等其他案件;居于次位的是縣執法局,其中2件涉及行政強制,另有5件涉及行政處罰等其他案件;此外還有公安局、住建局、民政局、農業農村局等4個部門成為被告。以鄉鎮街道為被告的案件59件,福溪街道以49件行政應訴案件居于全縣各鄉鎮街道首位,其中26件是行政征遷,19件為行政強制,其他相關案件4件,其應訴案件不僅遠高于排名第二、案件數為3件的洪疇鎮,排名第三、案件數分別為2件的始豐街道和赤城街道,也超出除福溪街道外其余6個鄉鎮街道案件數的總和。
二、行政應訴趨勢、問題分析
(一)案件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就案件總量而言,今年1-5月份的行政應訴案件,已是2017年全年案件總量(101件)的116.83%倍、2018年全年案件總量(96件)的122.92%倍,按這一趨勢,屆時全年案件總量很可能在去年基礎上翻一番以上,形勢較為嚴峻,對應訴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但與此同時,相關方面應訴工作力量薄弱,人員配備不到位的情況仍然存在。如縣司法局,目前負責應訴工作人員僅有2名,且均為入職不到一年的90后工作人員,身兼其他多塊業務,雖然兢兢業業、終日繁忙,但“縱是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在嚴格的時效要求下,加上多重送簽等內部流轉程序分散時間精力,辦案忙中帶趕,在案件量爆發式增長的大背景下,辦案質量難以完全保證。此外,有的政府部門、鄉鎮街道法治工作人員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或者存在政策法規科室與執法工作人員“脫節”,未能有效指導的情況,如有的單位政策法規工作人員專業水平過硬,一線執法人員在操作中“重實體、輕程序”,事前溝通不足,直到引發訴訟后再由政策法規科室人員介入,給應訴工作帶來了被動。
(二)案件呈現區域化、集聚化。經歷2017年五大區塊拆遷和2018年新五大區塊拆遷后,拆遷、拆違訴訟成為這兩年的主要訴訟點,尤以水南區塊為甚。前文所述福溪街道訴訟案件量高于其他所有鄉鎮街道總和,而自然資源規劃局和行政執法局分別在部門被告中居于前兩位,即是這一現象的反映。此外,還有一些案件,雖然不直接屬于拆遷、拆違訴訟,但起因也與拆遷、拆違緊密相關,如許某訴天臺縣公安局要求依法履行職責一案。由于拆遷、拆違工作關系到我縣中心工作,案件辦理中法律風險與社會風險并存,給行政應訴工作帶來了更大挑戰。同時,就現階段看,有的單位出于片面追求時效性等考慮,在拆遷拆違行為中存在違法或瑕疵。如有的案件對相關人的違法建筑違法處置,不經法定程序直接拆除;有的案件前期誤將一定面積的A村集體土地作為B村集體土地進行報批,后來雖依法更正,但相關人據此提起訴訟;有的案件項目承包商實施拆除時未能妥善處理建筑垃圾堆放問題,導致侵權等等,致使應訴風險上升。
(三)案件呈現類別化、頑固化。隨著區塊拆遷工作的不斷深入,群眾法制意識、法制觀念不斷增強,以土地報批件、征收補償方案、房屋征收補償安置協議為焦點的類型化訴訟大量出現,不僅一人多案現象頻發,相關區塊甚至跨區塊當事人之間的互相串聯,乃至引發集體訴訟,處理不當容易引發重大危機。就一人多案現象而言,有57件案件的原告屬于一人多案,占全部案件數的48%以上。共有20名原告一人提起兩個及以上案件,其中一人提起兩起訴訟的10人;一人提起三起訴訟的5人;一人提起四起訴訟的3人;一人提起五起訴訟的2人,以上統計不包括相關人參加的集體訴訟(見圖1)。審其本末,往往是相關人員因一事訴求未得滿足,反復尋找事由提起訴訟或聯合他人共同提起訴訟。這類案件通常息訴難度大,當事人不配合,且敗訴之后再行起訴,耗費大量訴訟資源。此外,還出現了福溪街道165人訴訟、98人訴訟等集體訴訟,縣內行政爭議的訴訟層級逐步上升,甚至出現以省政府為被告的行政訴訟案件,一旦處理不當,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乃至上級單位追責的風險。
圖1 一人多案的案件分布情況
三、舉措及建議
(一)樹立法治意識,規范行政行為,化解矛盾糾紛來源
提高行政規范化水平,從源頭上化解行政爭議,是降低應訴風險的關鍵舉措。各單位應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堅持依憲施政、依法行政,確保作出的行政行為經得起行政訴訟的考驗。從領導干部到一般干部,均應在工作中牢固樹立法治思維,重視學法用法,用法律知識來武裝自己,用法律頭腦來謀劃工作,既要重視實體規范要求,也要重視程序規范要求;既要重視事后應對,更要重視事前、事中的合法合規。
(二)落實責任意識,提升應對能力,完善出庭應訴制度
已發生的行政訴訟,各單位應認真落實應訴責任,杜絕推諉躲避,并有意識地加強應訴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行政應訴職責分工,明確在縣政府統一領導下,縣司法局組織、協調、指導,各被訴行政行為作出機關承辦的行政應訴責任制。縣政府與司法部門之間、司法部門與各承辦單位之間、各承辦單位內部科室之間應以及時、妥善應訴為導向,建立明確高效、運轉順暢的應訴事項辦理規則,形成應訴合力。
(三)強化保障意識,總結訴訟經驗,推動依法行政進程
各單位應從人員配備、制度、經費等多方面強化行政應訴工作保障,以完善行政應訴工作為契機,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法院作出判決或裁定后,應依法履行生效判決或裁定,認真研究落實人民法院提出的司法建議,總結行政應訴經驗。相關單位應重視對行政應訴結果的梳理、分析、總結和應用,既要總結勝訴經驗,也要吸取敗訴教訓,特別對于敗訴案件,應在落實《天臺縣行政錯案約談辦法》的基礎上,各單位應認真查找不足、認真整改,進一步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正確履行職責的能力。對涉案爭議要認真研究,不因為一次訴訟完結而“萬事大吉”,積極化解背后矛盾,全面細致開展工作,多方面為當事人解決合理訴求,盡可能爭取工作閉環。對易訴人群要及時關注和溝通,避免涉案行政爭議擴大化甚至發展為群體性事件。既要重視個案分析,也要重視類型案梳理,從案例中歸納出應訴規律和應訴風險點,作為日后加強和改進應訴工作、落實依法規范行政的重要參照。如當前比較熱點的拆遷拆違案,須嚴格區分拆遷與拆違的不同,做好強制拆除程序工作的同時,注重前期柔性工作手段的運用,減少強制拆除行為的實施,從情緒上消除對立,等等。充分發揮行政應訴工作作用,優化縣域法治環境,為有效推動我縣依法行政進程、完善法治政府建設貢獻力量。
[ 參 考 文 獻 ]
[1]董醒儒.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路徑的探討[J].法制與經濟,2018(05):62-64.
[2]程應游,戚燕平.新形勢下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的實踐及思考[J].探求,2015(0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