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越瑩
【摘要】2019年9月7日至8日,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第二屆藝術史研討會暨中國音樂圖像學學會第五屆年會在哈爾濱音樂學院勝利召開。本文圍繞主旨演講會場發(fā)言的文章進行梳理與整合。
【關鍵詞】中國音樂圖像學;藝術史;年會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本屆年會由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中國音樂圖像學學會、哈爾濱音樂學院主辦,由哈爾濱音樂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承辦,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四川音樂學院藝術學理論系、《藝術百家》雜志社、《民族藝術》雜志社協(xié)辦。2019年9月7日上午舉行了開幕式,來自全國各高等音樂院校、設有音樂專業(yè)的高校師生和博物館的館長、館員參加了會議。大會分為主旨演講和青年(碩博)論壇兩個會場。根據(jù)現(xiàn)場顯示主會場發(fā)言的文章有40篇,青年論壇會場發(fā)言的博士文章有11篇,碩士文章有16篇。在幾天的會議中,研討內(nèi)容主要圍繞著“藝術史”“音樂圖像學”等專題內(nèi)容進行研討。
一、藝術史
在藝術史方面,提交研討的論文有12篇,有七個方向的選題:藝術史觀和現(xiàn)代觀結合的思考、藝術史料是建筑藝術史的基礎、藝術史的邊界和拓展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傳統(tǒng)正史與西方的概念、提出實證傳統(tǒng)資源現(xiàn)代重組構想、西方藝術史的問題、斷代史的研究。《中國藝術史的現(xiàn)代性認知和研究現(xiàn)代性的思考》(周星)對于中國藝術史認知觀念和話語體系,審美觀念下的現(xiàn)代性和古典化這兩方面展開闡述。《根植模仿與理想重現(xiàn)——古希臘造型藝術史美學研究》(張偉)將西方美學史和西方藝術史相結合,闡述古希臘時期的造型藝術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美學特征。《藝術史的邊界與拓展》(夏燕靖)顧名思義,闡述藝術史的概念、界線及方法論。《基于<二十四史·藝術列傳>對<四庫全書總目·藝術類>與<清史稿·藝術列傳>的路徑分析》(李倍雷)寫出了《后漢書·方術列傳》《二十四史·藝術列傳》《后漢書·方術列傳》之間的關系,傳統(tǒng)正史和二十四史作為中國藝術史的建構方式與西方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中國藝術實證學傳統(tǒng)資源的現(xiàn)代重組構想》(李榮有)通過“河圖洛書”的“圖譜之學”“古學”中“金石之學”、中國藝術實證學傳統(tǒng)資源現(xiàn)代重組與創(chuàng)新三部分,來尋找中國藝術實證學的源頭和體系,在文中做了詳細的闡述,來構建完善的藝術學理論及其話語體系。《元代藝術轉型與中國近古藝術》(徐子方)認為元代的元曲和文人畫為藝術史開辟了一個新時代,所以,中國藝術完成近代意義的根本性轉型在元代不在宋代。《《唐代樂舞的中西關系研究》(王安潮)在圖像中以微觀角度研究唐代樂舞,為中國藝術史的構建豐富材料。《中國藝術史教學與研究的維度》(趙崇華)對藝術史的定義、教學模式結合作者本身的教學經(jīng)驗提出了一些感受和體會,為藝術史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價值。《“學堂樂歌”名稱考釋》(藍凡)學堂樂歌分為兩種:一種是清政府頒發(fā)的學堂樂歌,一種是約定俗稱的學堂樂歌。二者最大的區(qū)別是樂歌改良成為反清民主的一部分。藍凡教授認為,中國藝術史應該把時間設成為線,把線壓成為點,學堂樂歌是清末明初藝術運動的一部分,不是門類史,要把這個點提煉出來。梁玖教授點評從這個選題當中解釋了藝術史的認識論方法論,“學堂”涉及到了中國教育史、藝術教育史、藝術本體史,揭示清末民初中國近代史的產(chǎn)生,體現(xiàn)了藝術史研究的重要性。
微觀研究為主的藝術學理論建設都很有意義,使研究更加具有理論特色和應用的價值,研究的方法和方案使中國藝術史更加深層次地推進。
二、音樂圖像學
在音樂圖像學方面,提交研討的論文有19篇。中國圖像學選題方向有:音樂圖像學如何建構的思路、在圖像中找出史學方面的問題、中國的樂器、音樂圖像的簡讀、音樂圖像的分析。《以圖傳史:中國音樂圖像史的學科構建思考》(高興)論文涉及到音樂圖像的傳史功能、學科屬性和研究范疇、研究方法和需要攻克的學術難點。《琴師還是琴士——明代琴人楊季靜社會身份研究》(張詩楊)通過書畫作品,探究明代中葉吳中琴人楊季靜的社會身份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圖像學視域下日本音樂文化晚清在華傳播》(李俊)以《點石齋畫報》為中心,對晚清時期的日本音樂文化在中國傳播進行深入探究,揭示其傳播的形式和特征;《滿族音樂中的契丹音樂基因——東丹國時期大遷徙對后世滿族音樂發(fā)展的影響》(原媛)為契丹音樂及東北地區(qū)的民族音樂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各個時期的圖像來分析琵琶、長嘯、胡笳、笙、箜篌等樂器的形態(tài)演變與發(fā)展的論文有《論阮咸琵琶的來源——圖像學、文獻學及樂器類型學結合研究舉例》(秦序)、《從樂舞圖像看笙的西傳》(劉勇)、《中國箜篌圖像的分布及分類》(賀志凌)、《試析楊玄略墓擊鼓圖》(梁勉)、《敦煌壁畫中的“斜吹”樂管之甄辨》(劉正國)。在通過漢化藝術、《韓熙載夜宴圖》等圖像中,分析鼗鼓舞、樂舞等舞蹈的形象的論文有:《漢化藝術中的鼗鼓舞形象》(季偉)、《<韓熙載夜宴圖>樂舞圖像研究》(丁同俊)。通過對音樂、圖像、文字相結合來表明音樂圖像學的意義的論文有《鄭樵“圖譜價值重構”思想與其樂·圖·文實踐研究》(劉宇統(tǒng))、《音樂圖像的聯(lián)覺含義》(熊寧輝)《方寸之間見良辰美景——從戲曲郵票<牡丹亭>說開去》(馮文雙)、《宣化遼墓樂舞圖像中人物構圖與形象分析》(劉嵬)、《河南“迦陵頻迦”音樂圖像考察與研究》(賈冬)。通過博物館史資料考察的論文有《對朝陽德輔博物館史前樂器考察的一點認識》(陳秉義)、《鴻山出土的原始瓷編鐘的音樂圖像學意義》(汪潔)。通過詩畫來探索圖像學的研究價值《圖像學研究的價值——以蘇曼殊詩畫互證為例》(黃永健)。
其余9篇提交研討的論文有關于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保護、文論的發(fā)展、文和象交融、音樂史,包括《當代熱巴的保護性研究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綜述》(格桑梅朵)、《中國古代樂論母題與文論發(fā)展》(韓偉)、《從文象的空間性看中國古代的詩樂畫交融》(趙奎英)、《絲綢之路視域下的渤海國音樂——以渤海琴傳播為例》(李虎)、《敦煌樂舞的歷史形態(tài)與當代發(fā)展研究》(陳雪)、《延安魯藝時期的民間音樂研究》(記曉華)、《“魯藝”在黑龍江時音樂、聲音成分的改變》(劉學清)通過作品《白毛女》解析從樂隊編制到哈爾濱市民審美的變化、《影像、記憶與歷史:哈爾濱話劇院節(jié)目單研究》(高龍彬)、研究主題接近歷史分析,研究方向更注重民間(田野)和學院的結合。節(jié)目單反映了一個城市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對哈爾濱地方研究提供了重要價值和深刻的意義。
三、閉幕式
年會在2019年9月8日下午召開了閉幕式,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常務理事李倍雷教授針對全部發(fā)言做了大會總結,整體來看這次大會縱向在發(fā)展,專家學者對史料的收集研究很扎實,但是有些學者藝術學理論的認識還有待加強。韓偉教授進行了青年(碩博)論壇總結指出碩士博士課題大致分為三個方面:音樂考古研究、地域音樂的研究(普遍東北較多)、音樂家個案研究,碩士博士共性的特點就是缺少問題意識。很多研究專門但是不夠專業(yè),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專業(yè),還需要多加聽取他人的選題。
四、結語
為期兩天的會議讓筆者大開眼界,以新的視角來觀察藝術史和中國音樂圖像學。音樂本身具有的哲學內(nèi)涵、音樂曲律,通過“樂·圖·文”相結合,把這些當做音樂研究的中心,圖像學的研究與音樂研究的中心互為表里,圖像學的研究需要有更多的探索和認識。同時,本屆研討會進一步推進了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設,構建當代藝術理論話語體系,突破綜合多元的中國古代樂舞史、藝術史研究的瓶頸,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