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玲 李華春

【摘要】目的 考察高原環境下空降兵駐訓心律失常發生的類型及相關因素,以獲取有效應急防治。方法 使用12通道計算機心電圖儀隨機記錄高原駐訓期間4532例空降兵的心電圖,對檢出的280例(6.2%)心律失常分析其類型及原因并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 高原環境下心因性應激、疲勞、感染、低鉀、脫水與心律失常的發生相關性明顯(t=0.86,P<0.05),且前四者與心律失常的發生顯著相關(r=0.92,P<0.05)。心律失常中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發生率居首(35例占23.5%);房性期前收縮發生率次之(30例占20.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高原環境下心因性應激、疲勞、感染低鉀是空降兵心律失常的常見高發誘因。
【關鍵詞】空降兵;高原環境;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5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9..02
正常心臟的激動起源于竇房結,激動通過節間束及心房肌使心房除極,再經房室間正常通道——房室結,緩慢地傳入房室束、兩側束支、蒲肯野纖維,最后到達心室肌,使心室除極,在正常心律中,激動按照上述順序傳導,在各個部位的傳導時間都有一定的范圍[1]。心律失常即心臟內電生理活動激動起源異常或傳導異常,導致心臟激動順序發生紊亂,繼而引起心搏速率或節律發生改變。心律失常的發生直接影響部隊戰斗力。重視并及早發現空降兵部隊官兵在的高原環境下發生的心律失常,及時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對保存部隊的戰斗力具有重大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5月~9月期間對高原駐訓演習的4532名空降兵進行心電圖隨機記錄。進駐高原前經體檢心電圖正常,年齡18~48歲,平均(35.3±4.1)歲。檢出心律失常280例,經心臟彩超檢查均提示心臟形態結構及瓣膜活動未見異常。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HP-M1772A-型12通道計算機心電圖儀同步描記受檢者12導聯心電圖,并與臨床醫師共同追蹤觀察心律失常的發生類型及原因。
1.3 統計學方法
以FoxPro.6.0建立資料數據庫,采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4532份空降兵心電圖中有280例心律失常者(占6.2%),結合臨床逐一分析心律失常的相關因素,顯示高原環境下心因性的應激、疲勞、感染、低鉀、脫水與心律失常的發生具有明顯相關性(t=0.86,P<0.05);其中高原環境下心因性應激、疲勞、感染和低鉀與心律失常的發生顯著相關(r=0.92,P<0.05),脫水、藥物所致心律失常的例數相對較少,見表1。
少數心律失常同時有上述因素的不同組合,樣本較少。激動起源異常107例,激動傳導異常42例,既有起源異常又有傳導異常4例。其中30例竇性心動過速心率為110~150次/分,2例嚴重的竇性心動過緩心率僅為24~39次/分。
3 討 論
心律失常按其發生原理分為激動起源異常和激動傳導異常兩類。本組心電圖資料顯示,傘兵空降兵在高原駐訓期間以激動傳導異常的傳導阻滯發生率較高,以房性期前收縮多見(30例占20.1%);激動傳導異常主要見于Ⅰ度房室傳導阻滯,(35例占23.5%),在全部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居首;經組間分析p<0.05。鑒于健康空降兵人員突發的心律失常與高原環境下心因性應激、感染、疲勞、低鉀、脫水、藥物等密切相關(t=0.86,p<0.05),其主要病因分析如下:
(1)當每一位空降兵被突然來到高原環境中,環境因素,加上高強度的訓練,心理緊張擔憂,成為環境因素、心理刺激源作用于人體而產生應激反應,通過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丘腦-垂體-甲狀腺系統和丘腦-垂體-性腺系統作用于靶器官,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改變;強大壓力下出現生理和心理上的應激變化,引起節后纖維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交感神經持續興奮,迷走神經張力減低,進而導致心臟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失衡而發生心律失常[1]。
(2)空降兵強體力勞動、持續低壓低氧的環境帶來身心疲憊,機體抵抗力明顯降低。訓練中外傷、蚊蟲叮咬易發感染外,因晝夜溫差大極易受涼發生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加之集體生活中相互傳染,小病不治極易誘發病毒性心肌炎而出現心律失常。此時大量心肌細胞受損、功能障礙,若心肌持續超負荷工作甚至可導致致死性心律失常發生[2]。
(3)空降兵高原駐訓任務重、自然條件惡劣、工作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官兵體力極度透支,大量出汗,及易引起水電介質紊亂。低血鉀時心肌細胞膜鉀電導降低,靜息電位減少,使心肌的興奮性增高,異位起搏點的自律性增高而誘發心律失常[3]。
為了提高空降兵戰斗員體質,增強免疫防病能力,保障戰斗實力,減少心律失常發生,建議在應急任務中:1.盡可能在外訓前針對性低壓低氧惡劣環境進行告知,并進行針對性訓練,及時發現心因性異常,盡快予以疏導,早期進行干預[4]。2.發現呼吸道感染患者應及時隔離、盡早治療;集體環境可采取熏醋、喝姜湯等應急措施預防感染。3.需有充分的水鹽保障和必要的休息;4.盡可能規避藥物及中毒環境。對于出現了這些類型的心律失常,在脫離高原環境積極的對癥處理,在1-3個月內均得到了糾正。
參考文獻
[1] 黃 宛.臨床心電圖學(第五版):157.
[2] 張 萍.心理因素與室性心律失常關系探討[J].陜西醫學雜志,2003,5(32):429-431.
[3] 馬 嵐,侯麗玲,喻 偉.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心電圖與彩超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師雜志,2008,增刊.
[4] 宮艷麗,賈 巍,張 焱,等.中青年醫務人員心電圖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08,10(3)419-420.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