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治療脛腓骨干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就診的脛腓骨干骨折患者,共70例,采用隨機表法隨機分組,每組各有35例。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采用閉合復位、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對比治療情況。結果 觀察組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且術后并發癥低于對照組,各項手術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針對脛腓骨干骨折患者,經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能夠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并發癥少,安全可靠,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閉合復位;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脛腓骨干骨折;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1..02
脛腓骨干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科創傷,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即閉合性與開放性脛腓骨折,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助于血液循環、促進骨折骨折愈合,對于骨膜連續性、完整性的維持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能夠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如肺炎、壓瘡和肌肉萎縮等?,F選取7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70例脛腓骨干骨折患者進行研究,男42例、女28例,分組時根據隨機表法,每組35例。觀察組年齡27~71歲,平均年齡(42.38±6.39)歲;對照組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3.35±5.98)歲;致傷原因較多,如交通事故、扭摔傷、壓砸傷等;受傷到入院時間在15小時以內;患者知情,均為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兩組間差異性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取患者仰臥位,圍繞骨折處切開小腿前外側的皮膚,切口長度大約為6 cm,然后切開髕骨韌帶上的皮膚,長度為5 cm,以此將骨折端充分顯露出來,并做好清理與骨折復位工作;進針點選擇的是脛骨結節處,依次進行鉆孔、擴髓腔操作,然后使用工具在骨髓腔內打入事先選好的交鎖髓內釘,由骨折端向遠端髓腔內打入,然后依次在遠端、近端打入2枚鎖釘[1]。
觀察組: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取仰臥位,切開髕骨韌帶上的皮膚5cm,進針點為脛骨結節處,然后鉆孔、擴髓腔和骨髓腔內打入交鎖髓內釘后,在X線片指導下開展骨折復位,并在遠端髓腔打入交鎖髓內釘。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效果:顯效:骨折對位具有較高的準確度,恢復了患肢功能,術后并發癥少;有效:對位準確度有所提高、患肢功能有所恢復、并發癥有所降低;無效:上述指標均未滿足[2]。
1.3.2 認真記錄術后并發癥情況和各項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統計均通過SPSS20.0軟件進行,(x±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8.5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 .05),如下表1。
2.2 并發癥
觀察組出現1例傷口感染、2例骨折成角、1例骨不連,不存在再次骨折與延遲愈合的情況,發生率為11.42%(4例),對照組發生率為28.57%(3例、1例、1例、3例、2例),差異顯著(P<0.05)。
2.3 手術指標
觀察組:骨痂出現時間(39.00±4.82)d、骨折愈合時間(142.00±10.38)d、住院時間(14.28±1.56)d、手術時間(48.46±16.78)min、術中和術后出血量(200.20±29.68)ml,分別優于對照組的(47.00±3.82)d、(156.00±15.28)d、(20.56±1.23)d、(74.23±11.28)min、(165.40±34.23)ml,組間差異(P< 0 .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經研究發現,相比較于對照組,觀察組不僅取得較高的總有效率、術后并發癥少,且各項手術指標良好,P<0.05。
綜上所述,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在脛腓骨干骨折患者的治療當中能夠取得顯著效果,相比較于切開復位具有明顯優勢,能夠縮短骨痂出現、骨折愈合、住院和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和并發癥,值得進行廣泛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 鄭永智,孫永強.脛腓骨骨折治療方式的選擇(附196例報告)[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8):46-48.
[2] 翟 睿,吳海燕,陶 晨,等.脛腓骨多段骨折不同手術方法療效分析[J].臨床骨科雜志,2011,14(3):329-331.
[3] 張兵辰.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脛腓骨干骨折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2):61-6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