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書梅 俞偉蔚


【摘要】目的 探討心臟康復護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患者中的實踐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的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則給予心臟康復護理模式,比較兩組的實踐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經護理后的焦慮(SAS)、抑郁(SDS)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研究組的SAS、SDS評分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住院barther指數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的住院barther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9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發生率2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療后實施心臟康復護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并控制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可在臨床積極開展和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心臟康復護理模式;實踐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9..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統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近些年來該病的發病人數不斷上升,逐漸得到臨床的廣泛關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引起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逐漸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狀況,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1]。有研究證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PCI治療后給予其心臟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心臟功能,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就心臟康復護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患者中的實踐效果做深入的探討,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的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3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44~79歲,平均年齡(61.52±3.43)歲;研究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為(62.03±3.5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積極開展行常規護理,術后做好生活護理、用藥干預、飲食護理和康復指導等。
研究組則加強心臟康復護理:①藥物處方:遵醫囑使用個性化用藥方案,并規律隨訪用藥反應,同時了解患者對藥物的認知誤區,提高用藥治療的依從性。②心理處方:多數患者均伴有一定程度的焦慮癥表現,需要針對心理問題進行系統評估,并進行積極地心理干預,以改善心理狀態,提高睡眠質量。③運動處方:囑患者按照醫生制定的運動方案進行有氧運動,包括行走、慢跑、游泳等,避免球類、憋氣等運動,通過有氧運動進行心臟抗組訓練,以增加心肌血流灌注。④營養處方:合理控制總熱量的攝入,采用多樣化均衡飲食方案,以谷類為主,增加優質蛋白,減少糖類的攝取,每日鈉的攝入量低于6 g;同時增加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攝入。⑤戒煙處方:戒煙是治療心血管病的必要條件,戒煙時取得家屬和親友的支持,在出現戒斷現象時可通過飲水、咀嚼無糖口香糖等代替;必要時使用戒煙藥物治療,以減少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不良心理狀況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說明焦慮、抑郁等不良癥狀越嚴重。(2)兩組護理前后的住院barther指數評分,以百分制為標準,分值越高說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3)觀察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梗死后心絞痛、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力衰竭。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
兩組患者經護理后的焦慮(SAS)、抑郁(SDS)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研究組的SAS、SDS評分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住院barther指數評分
護理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住院barther指數評分分別為(52.3±3.5)分和(51.6±3.7)分;護理后研究組和對照組的住院barther指數評分分別為(87.5±4.3)分和(63.2±4.2)分。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住院barther指數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的住院barther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9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發生率2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心臟康復是一種恢復患者心臟功能的訓練,旨在減輕患者的心臟負擔,恢復心肌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活動能力[3]。有相關研究資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PCI治療后實施心臟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患者的心臟功能恢復,從而顯著改善其生存質量[4]。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明顯改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住院barther指數評分明顯較高,且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患者采取心臟康復護理的方式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且可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臨床醫護服務效益的目標,這與趙云霞[4]的研究報道結果相符合。
綜上所述,心臟康復護理可顯著緩解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患者的心理狀態,同時也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高校深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蔣承建,潘孫雷,池菊芳,等.不同心臟康復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早期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20):2439-2445.
[2] 陳麗娜,段培蓓,張學萍.早期心臟康復計劃對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2):89-91.
[3] 郭瑞瑞,陳俊民,王 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心臟康復訓練的效果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8,36(09):17-19+33.
[4] 蔡澤坤,徐 琳,馬 駿,等.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心臟收縮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4):391-395.
[5] 趙云霞.心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和并發癥的影響[J].包頭醫學,2017,41(3):52-5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