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妮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武漢 湖北430223)
汽車服務工程專業是學校試點改革專業,培養學生“懂技術,精服務,擅管理”的能力素質,而《汽車服務企業管理》課程主要是針對汽車專業的特點,以服務市場為基礎,以提高能力為本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選擇《汽車服務企業管理》課程進行課程思政試點改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當前大思政背景下,如何將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兩相結合,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教師的育人職責,提高每一名學生的育人質量,與傳統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構建高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成為《汽車服務企業管理》課程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課程思政是指高校所有課程必須具備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深入挖掘各門課程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所有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在知識傳授中強調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1)堅持頂層設計,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為立足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教育任務,高校建立了黨委統籌掛帥、教學分管領導牽頭執行、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組織架構,舉全校之力就深入“課程思政”改革展開總體部署。具體而言,就是教務、人事、教師發展中心、教學質量控制中心須有效發揮行政職能;學院和二級教學單位以及科研部門將積極配合學工和學校,對各項育人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予以推進;各條線專業課程教學部門要同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保持緊密結合,堅持專業教育與立德樹人齊頭并進、協同育人;學校交叉科研單位和部門也要積極整合資源,為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促進其順利實施、研究和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2)積極轉變教(辦)學理念,不斷提升教師德育,引領和價值教育能力。轉變辦學理念,就是既要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素養和過硬實踐能力等技能應用性素養的養成,也要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培養和提升;轉變教學理念,就是要求教師要全面認識到知識傳授與道德引領、價值引導之間的互動統一關系,逐步實現教師德育專業化。
(3)深化課程建設,營造全學科德育滲透結構和氛圍。“課程思政”目標的有效實現需要依托課程建設這一載體。深化高校課程建設,根本上是要盡可能地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活動中,并根據高校“人文素養”課程設置過少的現實,適當增設、深化和拓展高質量人文素養選修課程門類。
(4)注重學情調研,提高教學精準性和有效性。為切實促進學校“課程思政”順利推行需要以學生為研究客體,高校開展課程主導的學情調查、教紀學風的學情調查以及學習方式學情調查等,以便在深刻理解“課程思政”內涵和理念的基礎上,突出把握和尊重學生學情的規律性和獨特性,逐步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的認可度和信效度。
(1)牢牢把握課程思政核心內容。在思政元素的選取上,主要集中在四個方向,分別是: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
(2)建立了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2014 年起,上海在高校探索實施“課程思政”。出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全面推廣“課程思政”建設。該項計劃確定復旦大學等12 個高校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整體試點校”,東華大學等12 個高校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重點培育校”,上海財經大學等34 個高校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一般培育校”,給予每校20萬元至150 萬元不等的經費支持,連續投入4 年。
(3)形成了“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成果豐富。上海高校已經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綜合素養課程為骨干、專業課程為支撐的三位一體育人“同心圓”。其中,截止到2018 年上半年,已經開設了60 余門“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程,1000 余門綜合素養課,3000 余門專業“課程思政”。
汽車服務企業管理課程為理論課程,無實踐環節,但課程內容卻是與實踐聯系較緊密,根據課程培養目標,也必須要求學生對汽車服務企業管理各模塊的運用有較好了解,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老師純講授。在課程教學中,除了課程提問,通過學生問題的回答來進行討論外,還加入主題討論,如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并通過自主查閱資料的形式,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學習。
根據《汽車服務企業管理》課程思政改革目標,在相應的課程章節講授中需要引入思政元素,因此首先修訂了教學大綱,然后根據引入的思政元素,對講學資料進行更新,包括教學日歷、教案、講義以及PPT 課件,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資料。在資料的更新中,一方面可以思索思政元素與知識體系的結合,一方面有利于后期完善,總結提高。
(1)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對思政的認知不夠。在整個課程講授的過程中,除了在教學大綱級日歷中指出的思政元素外,在其它章節中也會穿插思政教育,但是專業課程教師對思政元素的認知不夠,就會缺乏對思政元素的提煉能力,很難將其思政教育寫上教案、教學大綱及PPT 課件。同樣,學生也存在這樣的狀態,通過課間訪談,學生知道老師講解的內容,但是不知道該內容屬于思政點。
(2)缺乏健全的組織機構,課程思政缺少引導。本校已經開展了課程思政的試點工作,有相關的部分負責,有相關的學院領導、督導參與,且召開了課程思政的經驗會,這在民辦院校或者同類院校中都已經走在了前面。但是目前沒有完整的組織機構,特別是二級學院未設立任何小組或負責人,可能也是由于目前思政改革沒有全校放開,這樣就缺少直接領導,不能對課程思政的開展進行引導,不利于課程思政的長遠發展。
(1)建立課程思政組織機構。為促進課程思政的長遠發展,有必要借鑒國內思政改革走向前端的高校的經驗。
(2)課程思政形式及方法多樣化。目前,武漢華夏理工學院課程思政首批試點已結束,且已將課程思政納入到質量工程項目,但是與國內高校的課程思政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除了在數量上,此外還在形式與方法上。
(3)加強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團隊建設。民辦高校目前課程思政的開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專業課教師對于思政元素的提煉以及項目的開展,都缺少經驗,因此要加強專業課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參與相關課題的學術交流及研討,同時,要促進教師團隊建設,教師團隊中要有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改革中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渠 道主陣地,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目前高校在“課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課程,以上海高校為典型,形成了上海經驗。對于課程思政的改革,民辦院校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必要借鑒國內高校發展的經驗,建立課程思政組織機構,以多種形式及方法開展課程思政,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課程思政的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