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微,付錦華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330000)
2018年10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文強調建設高等本科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形勢要求,該文表示高等教育對我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伴隨著的人才和知識的迫切需求等提供了較好的補給。再者,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石,對于塑造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等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我國目前的本科教育仍存在“嚴進寬出”等諸多教學問題,“水課”,“學生逃課”等教育問題層出不窮。
因此,本課題團隊調研了江西財經大學、華東交通大學、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農業大學五所江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大學,通過線上、線下發放學生問卷,線下實地訪談高校教師、高效管理人員、校企合作的企業負責人方式,綜合運用文獻綜述,spss數據分析,發現江西省高校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在教學中,多數高校都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老師作為課堂的主體,負責傳授知識,而大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單一的授課形式,嚴重的忽略了大學生們的個性化差異,也使得課堂朝著機械化、沉悶化方向發展。
在我省經管類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大部分院校的專業課程都遵循“前松后緊”的原則,即大學一、二年級時以通識課、選修課為主,專業課則集中安排在大學三年級。很多大學生在一、二年級的時候處于由高中向大學過渡的時期,此時以難度系數較低、時間安排寬松的通識課和選修課為主要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大學生放松學習,虛度光陰,而大三專業課安排集中,課程難度相對較大,用于學習的時間較多,而此時大學生面臨著考證、考研、考公、實習等多方面的壓力,無暇專心于專業課的學習,導致最終收獲無幾。
此次調研問卷數據顯示,78.6%的同學認為老師的最終評分是他們選擇該課程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老師的作業量、口碑和講課水平則居于后者。因此才會有大學生口中的“輕松高分課”,此類課程只要期末努力就能得高分。在現行的選課機制下,此類課程是大學生們的必選之列。同時,盡管一些老師上課不認真,但是課程輕松,期末最終評分較高,還是受到大學生們的青睞。
再者,有超出2/3的同學表示大部分老師上課不務正業,過度聊天、播放視頻,而用很少的時間講課,上課念ppt講解知識,致使同學們就算很認真地聽課也無法學到有用的知識。
經管類專業屬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之一,既要求學習理論知識又強調實踐應用。在第一課堂的學習中,大學生以學習理論知識為主。然而,由于理論知識具有文字多、難度高的特點,讓許多大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道路上望而卻步;同時,越來越多的老師將工作重心轉向科研,投入教學的經歷有限,使得老師上課照著課本念、教學PPT內容陳舊、課后作業批改不認真等現象成為常態,這些都嚴重的打擊和抑制了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由此可知,目前,我國的教師和大學生呈現兩個畸形的發展態勢,大學生熱衷于追求著分數,“唯分數論”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心中永遠烙下的深刻印記;老師則熱衷于追求科研課題項目等,而忽視了他們最根本和最神圣的職責——教學的重要性。
根據此次調研問卷數據,90.4%的同學表示自己至少逃過一節課,48.5%的同學表示自己每學期至少逃10次課,有些同學甚者在學期結束還不認識自己的任課老師,一些上課教室只有在開學第一節課還有最后隨堂考試時座位才能坐滿,此類現象層出不窮,已然成為大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根據隨機訪談,我們了解到,大部分大學生認為于學校的考勤監管力度不大,老師講課枯燥乏味,因此他們寧愿回寢室睡覺。同時,一些大學生并沒有重視學業,這三方面的力量相互作用才導致了這種情況。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了如下解決辦法:
(1)文獻導讀教學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一本教材一門課”的學習方式早已不適應大學生吸收學術性、前沿性知識的需要。在文獻導讀教學法下,老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結合教材,遴選出集經典性與前沿性于一體的文獻,之后,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引導性閱讀,引發大學生閱讀文獻的興趣,再結合課程章節內容,布置課后閱讀任務,并在下次課上進行閱讀成果展示。這種文獻導讀教學法將傳統課堂中大學生在課上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同時能夠擴大大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2)翻轉課堂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大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老師與大學生之間和大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大學生在課堂中的核心主體,老師起指導作用。大學生根據自身基礎,通過課前預習、上課時與老師、同學討論并深入研究、課后拓展等多方面的自主學習,最終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習模式;老師根據課程特點及教學目標,正視網絡教學工具在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實現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網絡化和自主化。
(3)合理規劃課程設置。首先,學校可以根據老師對各專業課難易的評價、大學生以往各專業課考試成績分數高低,以及高年級大學生對已學習過的各專業課難易程度的反饋,將所有專業課分為高、中、低三等,其次,在各年級課程安排方面,從大一開始,學習難度低的專業課,大二、大三分別學習難度中、高的專業課,改變以往專業課學習“前緊后松”的狀況,循序漸進,讓大學生更深入、透徹的學習專業課知識,最后,根據大學生未來職業取向,制定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為未來就業做準備。
(4)多元化評價機制。大學生方面,對于大學生來說,為了改變“分數至上”的理念,學校應該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在評優評先方面,不僅要突出成績的重要性,同時還要重視思政教育方面的成就,如音樂,美術,體育等,以及科研成果成就和實習時間經歷。不僅如此學校還應加強課堂的思政教育,改善思政課、公共課等非專業課與專業課之間的地位不均衡問題,實現這些課程的協同作用。
(5)教師方面。教育部也應該對老師設立多元化評價標準,不應大部分由科研課題,論文等成就來給老師評職稱,也應該適當提高教學評估的考核占比,降低科研比重,減少各高校老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進而促使老師回歸課堂、回歸大學生,將工作重心由科研回歸至教學。同時學校應該改善評教機制,保證評價的匿名性和公正性,細化教學評估因子,將教學水平、教學能力、大學生課堂參與、大學生學習成績等與教學相關的因素作為教師評價的主要因素,在這些因素的激勵作用下,老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將得到更好的發揮。并且對于評價中評價較好的老師給予嘉獎,評價較差的老師給予一定懲罰。此外,學校還可以不定期檢查老師的備課情況,課件視頻資料及課后作業和反饋等是否完善,隨機在課后單獨詢問大學生、視察聽課等方式考察老師的上課情況。
現在,一些學校為了管理考勤工作,也紛紛開展了一定的探索,比如江西財經大學就開發了一個“我來上課”的簽到小程序,但是由于該程序的運行機制只是利用手機在上課前和課中一段時間簽到,所以并不能有效防止中途逃課,代課等現象的出現,而且還為大學生上課玩手機提供了合理的理由——簽到。
目前,刷臉支付技術等走入大眾視野,受此啟發,本團隊認為學校可以在每間教室安裝刷臉機器,同學們上課進入教室,計算機可以立即識別人臉,確認是否是上課大學生,并且實時統計該教室的有效上課人數(除旁聽生外),同時將數據反饋給任課老師,班主任和所屬學院,班主任約談逃課人員,了解具體情況和,情節嚴重者,給予嚴重警告和懲罰。
提高老師對于考勤的重視程度,可以不定時到上課教室進行抽查,清點上課人數,對于到課率較低的,并且對此現象沒有采取措施的老師給予一定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