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國厚 吳奕宏
摘 要:“一國兩制”背景下,香港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提出重點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大對香港青年的國情教育,二是增強香港青年對國家的政治認同,三是增強香港青年對國家的文化認同。
關鍵詞:一國兩制;香港;青年;愛國主義教育
近年來,香港先后出現了“反德育和國民教育”“香港城邦論”“驅蝗”和“香港民族,命運自決”的負面聲音,尤其是2019年的香港暴力事件令人無法容忍。《人民日報》稱:香港正面臨回歸以來最嚴峻的局面。這其中,青年成為主要參與力量。這充分表明香港青年愛國意識淡薄,對香港青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而對于香港青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重點把握三個方面。
一、加大對香港青年的國情教育
國情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情況,是各國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根本依據。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對于香港青年要加強對其的國情教育,尤其是讓廣大香港青年知曉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增強對祖國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脫貧減貧成就舉世矚目: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6853萬人,城鎮新增就業每年超過1300萬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以上,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改革開放40年,實現了舉世無雙的經濟增長和減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干部群眾對此一致點贊。
回望新中國發展的偉大歷程,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后國家建設成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唱衰中國的輿論在國際上不絕于耳,“歷史終結論”甚囂塵上,各式各樣的“中國崩潰論”從來沒有中斷過。面對累積增多的國內社會矛盾和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國卻“風景這邊獨好”,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十九大報告清晰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們對全面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部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相信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廣大人民群眾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空中樓閣,我們已經在正確的軌道奔跑了,夢想就在前方,我們的未來就會像‘復興號高鐵一樣堅定前行、銳不可當,民族復興一定會實現。”
二、增強香港青年對國家的政治認同
不同的國情,從根本上決定了各國發展道路的差異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要增強香港青年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最關鍵就是要讓香港青年明白中國國情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一,國情具有質的規定性,要求堅持社會主義這個根本不動搖,堅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國情具有質的規定性,是指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離開了社會主義,就根本談不上正路。第二,國情具有量的程度性,要求所走道路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改革開放41年,這條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新路徑實現了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國家經濟實力的顯著增強。第三,國情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別國的模式,而是要在新時代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國情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和組織上相繼作出了一系列正確的重大決策。這一切標志著我黨真正開始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標志著我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升華。建國以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也告訴了我們,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才能夠取得成功。
三、增強香港青年對國家的文化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這一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增強香港青年對國家的文化認同。
第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有著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道德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值得包括香港在內的全中華兒女傳承和發揚。
第二,對革命文化的認同。革命文化是五四運動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建立新民主主義事業的過程中形成的,以救亡圖存、奮發圖強、民族復興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的文化形態。革命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它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元素的基因,又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重要源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體現了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對社會主義信念的不懈追求,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和為實現人民利益而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奮斗犧牲精神。
香港在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國內地與海外聯系的橋頭堡,一個重要的國際通道;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前沿陣地;是革命志士反抗國內反動統治的后方基地和活動據點。為此,要充分挖掘這些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以加強對香港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科學理論引路指向,以正確輿論凝心聚力,以先進文化塑造靈魂,以優秀作品鼓舞斗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廣為弘揚,時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斷涌現,文化藝術日益繁榮,網信事業快速發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要加強香港青年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除了做好“對青年加強先進文化教育”這個“加法”外,還要“盡快鏟除殖民文化的遺毒”這個“減法”,積極汲取中華優秀文化尤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養分,培養對國家、對社會主義祖國的文化認同。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認識,消除香港同胞在思想深處對祖國內地的一些隔閡和誤解,從文化層面上達到對社會主義祖國的認同,促使兩地內心的真正融合。
參考文獻
[1] 黃一兵.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J].教學與研究,2018(12):5-13
[2] 程惠哲.文化自信的底色與本色[J].人民論壇,2018(36):130-132.
[3] 姚曙光.香港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6):64-67
[4] 劉芳彬.論香港的文化認同[J].中國校外教育,2010(18):10-11+14.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8年度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境外網絡意識形態傳播與治理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SKDJ006;文章系2019年度重慶市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習近平關于青年成長成才重要論述研究”的研究成果;重慶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科研示范團隊“人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苗國厚(1984.11- ),博士,碩士生導師,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交通文化;吳奕宏(1997.11- ),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生,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