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向偉
摘 要: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用“洞喻”劃分了可見世界與可知世界,論證了可知世界才是“真理之路”。靈魂墮入肉體而腐化因此靈魂必須不斷回頭與轉向,擺脫肉體與世俗的束縛,通過學習也就是回憶達到對理念的認識最終獲得靈魂的解脫。柏拉圖關于洞喻中靈魂轉向問題是建立在其理念論基礎之上的,某種程度上輕視了我們生存在其中的可見世界。
關鍵詞:柏拉圖;理念論;靈魂轉向
一、“洞喻”中的意象——兩個世界的劃分
“洞喻”描述了這么一群囚徒,他們長年累月生活在洞穴中被鎖鏈固定住頭腳不能轉向,只能面對一道矮墻并始終望向墻上的影像,“因此無疑,這種人不會想到,上述事物除陰影而外還有什么別的實在”(《理想國》)。直到某一天一個囚徒掙脫了鎖鏈到了洞外看到了各種全然不同的事物,更是看到了太陽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實在,而洞內和洞外就是意見與真理所處的不同世界。
(一)可見世界與“意見之路”
可見世界是可見不可知的,代指各種各樣的具體事物,是為我們的感覺所把握到的、我們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洞內的世界就相當于可見世界。洞內世界包含三個意象:墻壁上的投影、墻后過路者手舉的木料石料等、洞口的火光,就相當于洞外世界的具體事物的倒影、具體事物、太陽。正如在柏拉圖看來三張桌子中理念的桌子才是真實的桌子、現實的具體的桌子是理念桌子的摹本、畫家筆下的桌子是理念摹本的摹本一樣,洞內世界諸意象不過是某些理念的摹本或摹本的摹本,我們對它們形成的認識只能是想象或者信念,而這些都只不過是意見與真理相去甚遠。
(二)可知世界與“真理之路”
一位囚徒走出了或被拖出了洞外,眼睛被耀眼的陽光刺痛因而他需要一個習慣的過程。他開始只能看水中事物的倒影、具體的事物,然后慢慢地可以認識太陽,明白“造成四季交替和年歲周期,主宰(《理想國》)可見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這個太陽”。太陽就如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知識和可知世界的主宰。在可知世界里,我們就能形成關于數理和倫理的知識,而不再是想象或者信念,更加接近真理也就是統御一切的善的理念。
二、“靈魂轉向”的目標與困境
(一)靈魂轉向的彼岸——可知世界
可知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世界,是跟靈魂“它本身一樣高貴、純粹、不可見的地方”(《裴洞篇》),“那里住著善良、智慧的神”(《裴洞篇》)。靈魂本該處于理念世界當中,由于靈魂墮入肉體使得先天的智慧被遺忘,認識能力也被感覺器官所蒙蔽走向歧途。靈魂從從可見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追求真理和善,是一個痛苦漫長的過程,需要個人的努力和哲學家的引導。
(1)“太陽”與“善”。柏拉圖在“洞喻”之前提到了“日喻”,洞外世界也沒離開太陽即用可見世界里的太陽比作可知世界里的最高的理念“善”。在可見世界當中,眼睛通過照射在具體事物上的陽光形成視覺,獲得認識;而在可知世界里,靈魂是知識的“眼睛”,靈魂通過思想和理智形成對真理的認識。
“太陽”就是柏拉圖“洞喻”里的核心概念,是掙脫鎖鏈的囚徒發現的真理,是世界萬物真正的本原;“善”則是柏拉圖理念論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可知世界里的主宰,是哲學家應該向往并積極追尋的事物。
(2)靈魂的上升與解脫。柏拉圖認為靈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構成分別存在于頭部、胸部和腹部,理性是統御激情和欲望的馬車夫,靈魂轉向首先要回歸理性。靈魂轉向的最終目的就是進入可知世界,回歸純粹與高貴,使得靈魂與神、智慧同在。“靈魂單獨由自身察知的時候就進入那純粹、永恒不朽、不變的領域,以自身的不易靈性為本”(《裴洞篇》),因此要使靈魂擺脫各種意見與偏見,尤其是身體感官的擾亂。
靈魂的上升與解脫是對“善”的追尋和把握,是對理念的理解和認識。靈魂本來擁有一切美德和知識,如柏拉圖所言它無視我們現在稱為存在的東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
(二)靈魂轉向的困境
靈魂轉向本身就存在著諸多困境,人們習慣了洞穴內墻壁上的投影,甚至“那些敏于辨別而且最能記住過往影像的慣常次序”(《理想國》)的囚徒獲得名譽與各種其他獎勵;除此之外即便有人靈魂得到解脫也必然會受到他人的非議和排擠,受到各式各樣來自世俗的束縛,靈魂的轉向是一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
(1)肉體對靈魂的束縛。“具體地說,在柏拉圖哲學中,人的存在首先是肉體與靈魂的結合,而肉體是靈魂的監獄”(《柏拉圖“洞喻”問題再認識》 林美茂),靈魂存在于人們出世以前,“靈魂是先就存在的,在獲得人形之前就有,與身體分離,具有著心智”(《裴洞篇》)。而在人們出世之后,靈魂就墮入肉體被肉體所束縛。
首先肉體受貪欲、名利心的影響,使得人們“彼此較量天才,爭取名位,日以繼夜地用最大的賣命苦干企圖攫取高高的權位和對世事的支配”(物性論),貪欲就像那匹沒有缺乏教養的趨于獸性的馬,蒙蔽理性和靈魂。其次靈魂墮入肉體,諸類感覺器官如視覺、聽覺等成為認知的主要工具,靈魂的“眼睛”思想一定程度上被感覺所蒙騙,導致形成對對象的意見而不是真理。正如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認為哲人的使命就是“實踐死亡”,靈魂在不斷趨于脫離肉體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真理。最后靈魂作為不朽的東西與肉體的有朽形成鮮明對比,有形的肉體對無形的靈魂是一種限制和束縛。
(2)世俗對靈魂的束縛。世俗對靈魂的束縛主要體現在后知者對先覺者的排擠,是絕大多數認為“洞內世界”才是真實世界的人對極少數發現“洞外世界”即真實世界人的一種無知的否定。
柏拉圖將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視為城邦中唯一發現真理的人,是真正走向“真理之路”的哲學家,但卻被所謂城邦民主制度所處死,這使得柏拉圖對雅典民主制度十分地失望。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推崇賢人政治,經過層層選拔和各種教育讓哲學家當王,即“哲學王”。在理想國的“洞喻”中柏拉圖很明顯說過得到真理的人不是獨善其身的人,而是讓獲得真理的人從洞穴外再進入洞穴內解救無知的人,可想而知那是十分困難的。
三、洞喻中“靈魂轉向”的啟示
柏拉圖將自己的理念論寓于“洞喻”之中,洞內世界與洞外世界分別代表可見世界與不可見的真實的理念世界,理念論是柏拉圖的哲學立場;靈魂只有不斷回頭和轉向才能避免執迷“投影”和“意見之路”,才能走出洞外發現、認識真理,認識最高的善,通往“真理之路”。靈魂本來是具有智慧的,而墮入肉體后才遺忘了知識,因而學習就是回憶的過程。靈魂達到純粹境地需要克服諸多困境尤其是肉體和世俗的束縛,又需要通過教育來促使人們的靈魂轉向。柏拉圖的“靈魂轉向”觀建立在他的理念論之上,真理存在于彼岸的不可見世界,使得哲學高高地懸在了天上,對其學生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實體”產生了影響。
(一)學習就是回憶
柏拉圖認為靈魂是不朽的,這在《裴洞篇》里有過相關的論證,即靈魂具備知識并排斥死亡。“真理性的理念最初潛在地存在于人的心中,學習就是喚起對它的回憶”,靈魂本來就是具備所有知識和德性的,靈魂附著于肉體收到軀體的干擾、污染,知識只是以沉睡的狀態存在于我們的記憶中。正如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通過問答法一步步使人們靠近真理,這種天賦知識的觀點發展出區別于知識從無到有的教育觀點。
(二)對亞里士多德“第一實體”的影響
柏拉圖認為靈魂要想獲得真理就得向可知世界轉向,而我們存在于其中的可見世界不過是不真實的世界,這使得他的哲學高懸在天上。亞里士多德認為存在于純形式和純形式之間的“實體”即具體事物才是我們要重視的對象,亞里士多德將第一實體界定為“不可述說一個主體且不存在于一個主體中”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恰恰被柏拉圖輕視的可見世界的種種事物,某種程度上再次將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
參考文獻
[1]王珍.人的靈魂是不朽的、輪回的,學習就是對前世的回憶[N].中國民族報,2012-09-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