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淑華 肖啟迪 周蕾
摘 要:美育與高校思政教育是相輔相成的,而網絡美育則是數字時代技術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美育形式。網絡對當今高校的思政教育和美育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將網絡美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還可以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因此,從頂層設計、學校、個人三個層面入手,形成網絡美育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新工作模式,可以大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
關鍵詞:網絡美育;高校思政;實效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8-00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014
美育與高校思政教育都旨在健全大學生的人格,二者相輔相成。網絡美育則是數字時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美育形式,具有以數字技術為技術前提、網絡審美資源豐富、形式多樣、學習自由度高的特點。在網絡時代,高校應該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并在網絡美育視域下形成高校思政的新工作模式,以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一、美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的關系
思政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學者對思政教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我在本文中采納的是倪愫襄教授的定義:“從廣義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依照教育規律對被教育者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過程和活動。從思想教育角度而言,不僅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還包括道德觀、審美觀、健康觀的教育;從政治教育的角度而言,不僅是政治觀念的教育,還包括政治參與、政治權利、政治理想等的教育。”[1]美育的概念我采納的是朱立元教授的定義:“美育是關于審美與創造美的教育……其目的、任務是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健康的審美情趣,崇高的審美理想,培養審美、創造美的能力,推動美和藝術的發展,克服人性的異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無論是通過以上二者中的哪一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都是為了要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健全的品行。把美育和思政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美的體驗中消化思政教育的內容,無疑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
二、網絡美育結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網絡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
1.網絡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網絡上有廣泛的信息來源,傳統學校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而且網絡發布信息的低門檻與信息量的暴增,使得要完全實現傳統的把關人作用不太可能,網絡不僅充斥著與主流思想相違背的消極思想,甚至還有詆毀我國社會制度的反動宣傳,這都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網絡中的多元價值觀導致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一元化取向不能使學生信服,大學生有出現價值迷失和信任危機的危險。
2.網絡降低傳統思政教育載體的吸引力。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和豐富功能,而大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又相對較弱,這就很容易導致大學生沉迷于網絡。學生因沉迷于網絡而荒廢學業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也是當今最棘手的高校思政工作問題之一。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如講座、演講比賽、舞會、合唱比賽等傳統經典的校園文化活動,其參與率也因為受到學生沉迷于網絡的影響而有下降趨勢,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思政教育載體的吸引力。
(二)網絡對高校美育的影響
1.網絡沖擊傳統的審美觀。在大眾傳媒時代之前,教育的資源和權利多掌握在成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手中,教師具有教育的優勢和權威性。而網絡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學習環境與資源,大學生通過上網就能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藝術作品。在這種條件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網絡,不惜用以丑為美、以俗為尚、趨美避丑、惡搞、色情暴力等方式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中人們所推崇的真、善、美的審美價值,也影響了大學生在一定成長階段的審美觀。
2.網絡降低大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各種感覺強度掌握得當,不同感覺器官、效應器官共同活動,才能使人在審美活動中獲得更高程度的體驗,所以“全感覺”素養的培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然而網絡提供的虛擬世界使大學生無須在場即可獲得審美體驗,這使得他們在藝術欣賞中缺乏感覺要素的全方位融入,他們的審美體驗和效果能達到的力度也會隨之減弱。久而久之,這會讓大學生對生活中的現實審美對象也喪失感受力,從而造成他們的審美感受鈍化和審美創造力下降。
3.網絡影響大學生的審美趣味。在紙質媒介時代,線性閱讀更便于集中人的注意力,從而進行既靈活又深奧的理性思考與創造。但是網絡產生了海量的信息流,使人更容易沉溺于碎片化的閱讀和欣賞,我們的思維方式也由此被改變,越來越難以專注地去欣賞線上和線下的作品,經典藝術也因其具有更高的深度而被更多的人疏離。人們的藝術活動變得淺層化,這甚至推動著社會娛樂至死的風氣的發展。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大學生更容易只通過視聽刺激等淺層的方式來完成他們的審美判斷,降低了他們應具備的高級審美需求和審美情趣。
(三)網絡美育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實效的必要手段
1.通過網絡美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通過開展網絡美育,可以運用審美手段來幫助大學生提高選擇、判斷和欣賞的能力,教會他們有取舍地甄別和吸收網絡信息,改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和由此導致的人際交往冷漠的現象,改變大學生因過度依賴圖像與淺層閱讀從而造成深度思考能力下降的程度,使其可以培養健康的網絡審美人格。這是從另一個方面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達成與高校思政教育一致的目標。
2.通過網絡美育創新思政教育方法。傳統的思政教育以單向灌輸的傳授方式為主,沒有重視美育在思政教育中應有的作用,使人產生思政教育都很枯燥的感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授效果很一般。在美育中則可以通過影響大學生的感受來引起他們把自己的行為與美的行為進行對照與反思,從而改變其固有的思維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建立“網絡+思政”的工作模式并始終重視在過程中通過審美的愉悅來逐步感染學生,建立起美的網絡思政教育,能夠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從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網絡美育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實效的實施路徑
(一)頂層設計層面
1.出臺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文件都強調,高校應將審美教育納入教育方針。2015年9月28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更強調要“加強美育網絡資源建設”[3],“鼓勵各級各類學校結合‘互聯網+發展新形勢,創新學校美育教育教學方式”[4]。國家把網絡美育納入到大學生培育綱領中,這是高屋建瓴地明確了網絡美育的重要地位,也為網絡美育的實施提供了政策保障條件。
2.凈化網絡環境。國家要出臺和完善相關網絡政策,提升數字技術手段,從法律和技術層面加強對網絡環境和網絡平臺的整治與監管力度,鼓勵其傳遞正能量的信息,不允許傳播消極有危害性的信息,以有效提升網絡內容的審美標準,建立良好的輿論環境,并通過網上強大的輿論力量來幫助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以提高他們的道德情操和審美品位。
3.建構網絡美育共享平臺。首先,要開發網絡美育共享課程。大學除了要設置寬泛的美育課程,多校專家聯合編選讀本,還應當開發網絡美育共享課程,將音樂、美術、文學等課程網絡化推送到大學生身邊,通過資源共享的方式使大學生有更多接觸和學習美的機會。其次,要組織網絡美育分享活動。通過舉辦網絡美育研討會、網絡美育講座、網絡藝術展示及競賽等多樣化的網絡審美活動,使大學生從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再次,要創作網絡美育文化產品,鼓勵師生將傳統的審美教育內容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多創作富有文化底蘊與審美價值,且契合大學生心理的網絡美育產品,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需求,從而克服網絡上消極和庸俗的元素對大學生的影響,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
(二)學校層面
1.加強校園網絡美化建設。高校要積極美化網絡思政平臺的頁面布局、設計、編輯等,并以美的形式向大學生傳達積極向上的內容,達到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相融合,使大學生在進入網絡世界時就如同進入美的世界,進而潛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2.加強網絡美育課程建設。首先,學校應把美育理論課程列入必修課程,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設立美育教研室,使每位學生都可以規范化接受美育理論學習。其次,應把網絡美育作為專門課程納入日常教學中,把它制作成精美的數字教學產品,在課堂、在線課程等地方以多種方式寓教于樂地實踐美育教學。再次,高校還要定期為思政教師提供與網絡和美育相關的培訓機會,提高思政教師隊伍整體的網絡操作及美育水平。
3.加強美的思政課堂網絡建設。首先,必須注意課堂教學上的形式、語言、內容之美,并以影音動畫等豐富的數字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增加思政課堂教學之美。其次,要增加思政課堂互動探討環節的教學比例,鼓勵學生通過網絡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分享交流,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領略思政課堂學習之美。
4.加強網絡美育實踐建設。學校應利用網絡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如開展各種在線美育講座、報告、辯論、展覽等活動,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在美的活動中提升審美感受和創美能力。學校還可以安排輔導員等負責學生工作的教師組建美育工作室,組建與美育相關的社團開展網絡美育。但是在開展網絡活動的同時,還要注意豐富創新線下校園活動形式,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網絡的正反面作用,不要沉迷于網絡。
(三)個人層面
1.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動提升網絡美育素質。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自覺提高自身的網絡操作技術,并將網絡技術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分析網絡時代的特點,把握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及其在思政學習中的問題,從而不斷調整自己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其次,要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從而在方式方法和內容上對思政教育進行審美化提升。再次,要認識到教師自身的人格形象本身就是最直接有效的美育因素,注意自身言行的美感,在耳濡目染中對學生起到美的言傳身教的作用。
2.大學生要主動提升個體之美。外界提供再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也需要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因此,新時期的大學生應勤奮好學,拓展知識面和接觸面,并正確使用網絡美育工具,通過審美體驗發現內心的真實感受,找到主動學習的樂趣,并將網絡美育深化到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等各種具體的場景中,使自己能從接觸美、欣賞美提升到創造美,從建設個體之美出發,聚沙成塔,為創造更好的網絡美育和社會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語
新時代條件下,網絡美育是對學校、家庭和社會這些傳統美育場域的重要開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網絡美育,不僅能夠豐富思政教育教學形式與內容,還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為此,高校思政工作者應該正確認識網絡美育的重要性,通過系列舉措形成美育視角下的“網絡+思政”新工作模式,大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倪愫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邏輯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0):13.
[2]朱立元.美學大辭典修訂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116.
[3]王敬艷.互聯網對當代美育產生消極影響的潛在機制[J].美與時代,2015(5):27.
[4]張奕,張利東.關于建構網絡美育共享平臺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6(5):33.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孔淑華(1987— ),女,漢族,廣東肇慶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貴州財經大學輔導員專項課題資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網絡美育研究》(編號:2017FDY1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