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詩歌鑒賞題,越來越重視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所以,讀懂詩歌是鑒賞的基礎。教師結合實例進行解說,介紹了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經歷遭遇,關注詩歌題目,抓住關鍵字、詞(句)等六種讀懂詩歌的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古詩詞素養。
關鍵詞:詩歌鑒賞;讀懂詩詞;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8-007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062
讀懂詩詞是詩歌鑒賞的基礎。下面結合具體的實例,給大家介紹幾種快速讀懂詩詞的方法。
一、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經歷遭遇
詩歌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抒發,這種情感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朝政國事、經歷遭遇、家庭背景等密切相關,知人論世,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如王安石的《孤桐》:“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王安石熙寧三年擔任宰相,在這期間他推行改革,矢志變法,但變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和阻撓。根據這一時代背景就不難知道王安石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人格的寫照,盡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磨難越多斗志越堅,為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
二、關注詩歌題目
古詩詞的題目很講究,它是詩歌的眼睛,往往點明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表露作者心情,彰顯作品主旨等,所以,關注題目是讀懂詩詞的關鍵所在。閱讀時要注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題目結合起來理解。詩歌的題目往往有如下幾種作用。
1.題目揭示內容。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初讀詩歌以為這是一首寫景詩,結合題目再讀才明白,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談讀書的感受。讀書不僅可以欣賞到美好的事物,使人身心愉悅,而且可以啟迪心靈,增長智慧。
2.題目表露心情。如王維的《待儲光羲不至》,作者一大早就打開大門,迎接友人到來,心情急切興奮,坐立難安,以至于出現了幻覺,直到暮鐘響起,才知道友人已不可能到來。這種心情在讀題目時已有顯現,再讀內容體會更真。
3.題目表明主題。如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意思很明顯,是要探問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合乎要求,能不能得到考官的賞識,自己是不是能夠榜上有名。如果我們忽視詩歌題目,以為是寫閨中瑣事,供人戲謔玩笑,研讀題目之后才豁然開朗。
三、抓住關鍵字、詞(句)
古人講究煉字,往往用一兩個字或一句話把詩(詞)意表達出來,奠定全詩(全詞)的感情基調。如蘇軾的《定風波》,這首詞作于作者被貶黃州后第三年,寫一次出游遇雨的經歷。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雨,作者在雨中放聲吟唱,從容自若,不慌不忙,沒有絲毫的埋怨和窘迫。“一蓑煙雨任平生”可謂點睛之筆,讓人由自然界的風雨想到人生中的風雨,表現了作者不畏挫折打擊,曠達樂觀的情懷。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由“故園情”一詞可見詩人抒發的是思鄉之情。
四、了解語言特點,掌握詞語的活用和句法
詩歌是用來吟詠歌唱的,它講究韻律、節拍,讀起來要朗朗上口。為達到這一目的,常常要打破常規,或名詞并列,或語序倒裝。要正確理解詩意(詞意),需要添加必要的成分或調整語序。比如,“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連用六個名詞,在理解時要添加動詞。再如,“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主謂倒裝,正常語序是“應笑我多情,華發早生”。
古詩詞中還涉及活用和對古代詞語的理解。比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悅”“空”為使動用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但”是“只要”的意思。掌握了這些語言知識,才能為正確理解詩詞的意思打下基礎。
五、牢記詩歌意象
意象就是詩詞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含義往往是固定的。以“明月”為例,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借月表現的是思鄉懷親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寄寓的是清幽雅致之境;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借月表現的是凄清孤苦之情;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通過寫明月表現的是時間永恒之嘆。記住意象的含義,能更好地解讀詩歌。
六、結合注釋
出現在高考古詩詞鑒賞題中的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特別是出現在詩后的注釋,對理解詩歌和答題有很大的幫助。這些注釋或介紹詩作的背景、詩人的遭遇,或注釋生僻字、重點詞,抑或是典故。如高適的《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注釋:“梅花”系樂曲《梅花落》。看了注釋才會知道將“梅花落”拆開又構成一種虛景,似乎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灑滿關山。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搭配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
總之,鑒賞詩歌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只有在讀懂的基礎上去感悟它,才能再現出古詩詞中的意境。
參考文獻:
[1]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2]王水照,崔銘.蘇軾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3]錢鍾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姚慧格(1974.12—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