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容超,吳 濤,王瑞輝 △,王 東,杜 旭,劉 奇,郭新榮
1.陜西中醫藥大學 (咸陽 712046);2.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咸陽 712046)
偏頭痛(Migraine)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原發性頭痛,常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單側或雙側頭痛,可因情緒波動或勞累而誘發[1],在安靜或睡眠后癥狀緩解,屬中醫“頭風”范疇,相當于神經血管功能障礙性病癥[2-3]。偏頭痛成年患者的發病病率為7.7%~18.7%[4],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節奏的加快以及工作環境的變遷,本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5]。偏頭痛常使患者意志消沉,身心備受折磨,極大地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其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祖國醫學博大精深,在對偏頭痛的診療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尤其是“簡、便、效、廉”的針灸療法,其治療偏頭痛效果顯著,世衛組織已將偏頭痛納入針灸療法的推薦病譜中,成為針灸療法的優勢病種之一[6-7]。筆者查閱了針灸治療偏頭痛的相關文獻,現就針灸療法對本病的臨床診療思路進行探討和分析,供大家臨床參考。
1.1 中醫學認識 本病系由風邪、氣郁或痰濁、瘀血阻滯腦絡“不通則痛”,而發病[8]。大多醫家認為頭痛和風、火、痰、瘀及氣血虛有關[9],《素問·風論》載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邪易襲頭面,頭為諸陽之會,病邪痹阻頭部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則“不通則痛”,風寒等病邪客于頭部一側,經絡不通而發偏頭痛。《丹溪心法·頭痛》提到:“頭痛多于痰,痛甚者火多。”故有痰厥頭痛、氣滯頭痛之分。《濟生方·頭痛論治》曰:“凡頭痛者,氣血俱虛”,提出頭痛多與氣血虛有關。脾喜燥惡濕,若脾虛,脾失健運,導致水濕內生,聚濕生痰,出現痰濁阻滯所致的清陽受遏不舒、清竅為痰濕所蒙,也可引發偏頭痛。經絡理論是針灸臨床的理論基礎,本病的病位于顳部,此處為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因此本病與少陽膽經及肝膽關系密切。外邪或內傷導致足少陽膽經阻滯不通,“不通則痛”,則經絡循行所過之部疼痛[10]。足少陽膽經為多氣少血之經,其與足厥陰肝經相表里,肝氣郁則易化火,若肝膽氣血不和,或者氣滯瘀血阻絡,則引起“不通則痛”,同時肝膽經絡氣血虧虛,血不上榮,則引起“不榮則痛”,皆可導致偏頭痛的發生。
1.2 現代醫學認識 現代醫學對偏頭痛發病機制的研究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其發病可能與遺傳、神經、血液流變學等因素有關[8],偏頭痛的發生主要是因各種內外因素作用于機體的血管、神經,進而造成中樞神經及血管功能的失調形成的[11-12]。現代醫學對偏頭痛發病機制做了大量研究,關于其機制主要有神經遞質學說、內啡肽系統障礙學說、血液流變學改變學說和三叉神經血管學說[13]。神經遞質學說認為各種因素導致機體血漿中的NO、內皮素、五羥色胺(5-HT)含量出現改變,進一步影響血管及相關神經系統的協調性,造成偏頭痛的發病[14-15]。內啡肽系統障礙學說提出,機體受各種因素的刺激后造成內啡肽相關系統功能紊亂或降低,導致垂體前葉功能反應降低,β-內啡肽釋放下降,進一步影響到神經系統,導致其相關調節能力的降低,形成偏頭痛[16]。同時,血管系統受到各種刺激后,血小板的高度激活、釋放狀態以及血液的高黏、高凝狀態受到影響均可能與偏頭痛發病相關。偏頭痛屬原發性的神經血管頭痛,三叉神經血管學說認為,由于各種刺激導致的三叉神經以及中樞神經血管系統相關內源鎮痛系統功能的障礙或缺失引起偏頭痛的發生[17-18]。
中醫診斷病證注重把握整體觀和機體的個性化特點,結合偏頭痛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進行辨證論治。《東桓十書》中提出“偏頭痛”、“傷寒頭痛”、“濕熱頭痛”等病名,將頭痛分成內傷與外感頭痛[19]。外感型多因風、火、痰、熱等上擾清竅或情志不舒導致氣血郁結而發病,患者多見于青壯年,常起病突然,發病時頭脹欲裂、或頭緊如裹、或搏動如刺,情緒和環境等誘因較為明顯,外感型偏頭痛癥狀緩解較快,若經久不愈,反復發作,則易損傷正氣出現虛實夾雜之證[20]。內傷型多因素體偏弱,感受風邪侵襲而引發,患者多見脾胃虛弱、氣血虧虛,或久病正氣受損,或長期飲食起居不節、脾失健運而痰濕內生阻遏清竅,或先天稟賦不足。內傷型偏頭痛發病時多為脹痛或空痛,疼痛部位多以兩顳部為主。偏頭痛的病程較長,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現從臨床較為常用的臟腑辨證思路入手,對本病的辨證論治思路進行探討。
2.1 從肝辨證 肝喜調達而惡抑郁,位于下焦,為陰中之陽臟,其氣升發[21]。《類證治裁》“凡上升之氣,皆從肝出”,若清陽不升則易出現邪氣乘虛上行頭面而致頭痛,或情志不遂、肝失調達引起氣郁陽亢或化火上擾清竅而致頭痛[22-23]。在臨床上,頭痛呈緊束或有跳動感,隨情志變化波動明顯,伴有胸脅脹悶、煩躁易怒等臨床表現者多診斷為肝郁氣滯[24];頭痛劇烈,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尿黃便秘等臨床表現者多診斷為肝火上炎;頭脹痛,眩暈,口苦咽干,五心煩熱,面部烘熱等臨床表現者多診斷為肝陽上亢[25]。
2.2 從心辨證 心主神明,五志過極,心火內熾,則擾動心神。《素問·靈蘭秘典》記載“主不明,使道閉塞不通”,同時《素問·針解》云:“調其神,令氣易行”即神能導氣,通過調神而使氣血暢達,而針灸之調神之功尤為顯著。心火盛常可導致心神不安、氣機逆亂、血行不暢,日久引起瘀血阻絡,出現“不通則痛”而發偏頭痛[26]。 因此通過針灸調神之法“調其神,令氣易行”達到調神通滯鎮痛之效[27-28]。
2.3 從脾辨證 脾主運化升清,若脾虛,則清陽不升,腦失所養而出現頭痛[29]。“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自《素問·至真要大論》),脾臟主運化水液,脾虛則水液代謝出現障礙,瘀滯而生痰,痰濕上蒙阻滯于腦絡,可致頭重如裹之頭痛,可伴困倦乏力、嗜睡懶言等癥。《金匱要略注》提出:“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之統攝” ,脾主統血,脾虛則統血功能失常,清竅之氣血不足以濡養頭目,則出現“不榮則痛”而發頭痛,此類患者常起病緩慢,頭部隱痛,遇勞加重,可伴有食少納呆、少氣無力、畏寒體弱等臨床表現。
2.4 從腎辨證 腎主骨、生髓,若腎精耗損過度,髓海空虛則可導致頭痛。《素問·舉痛論》提出:“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 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30],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若腎陽虧虛,陽虛則易生內寒,血脈失于溫煦,血虛則生風,虛風內動,而發頭痛[31],此類偏頭痛中年以上患者居多,頭痛多為空痛,可伴有耳鳴、頸部僵硬、腰膝酸軟盜汗遺精等臨床癥狀。從腎論治偏頭痛的研究相對較少,但在臨床上常有醫者選用腎經腧穴來對偏頭痛進行治療[32]。如陳士源[33]針藥結合治療腎虛型偏頭痛,選穴處方用到雙側腎經太溪穴,有效率達90%。
3.1 選經辨證配穴 《循證針灸臨床實踐指南:偏頭痛》提出在針灸治療偏頭痛時,應因人而異、注重辨證取穴,辨證選穴作為主要選穴方法[34]。足少陽膽經循行于頭部兩側,臨床上針灸治療偏頭痛時多以膽經上的腧穴為主,同時配合辨證選穴,部位以局部取穴結合遠部取穴[35]。馮菲菲[36]檢索2002年~2012年間中國期刊網對針灸治療偏頭痛選穴組方規律進行研究,發現納入的97篇文獻中針灸治療偏頭痛使用頻率排名前10位依序為風池(頻次為75次)、太陽(頻次為65次)、合谷(頻次為50次)、率谷(頻次為46次)、太沖(頻次為44次)、百會與頭維(頻次為33次)、阿是穴(頻次為30次)、足三里(頻次為24次)、豐隆(頻次為23次),得出結論針刺治療偏頭痛以膽經腧穴為主,經外奇穴與胃經腧穴為輔。
3.2 臨床應用現狀 針灸療法在偏頭痛的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其療效確切,體現出了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李榮榮等[37]文獻研究發現臨床上對偏頭痛針灸治療,方法包括傳統針刺、刺絡放血、電針、穴位注射、平衡刺法、靈龜八法等特殊針灸療法,且均有安全、不良反應少、療效佳的優點。臨床上針灸治療偏頭痛中使用最為廣泛的為針刺療法,針刺可有效縮短患者的發病時間、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38]。目前臨床上針灸療法對偏頭痛的治療報道較多,陳慶美等[39]針刺治療偏頭痛,取健側足臨泣、患側太陽為主穴,總有效率達100%。
偏頭痛的針灸診療理論源于《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籍。偏頭痛病痛位于頭顳部,足少陽膽經循行經過于此,在對偏頭痛的辨證治療時,以肝膽經經絡辨證為主,同時結合臟腑辨證。作為中醫學的特色療法,針灸在偏頭痛的治療方面體現出了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的優勢,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臨床上在緩解患者疼痛時,常立竿見影,針到病除。針灸對偏頭痛的診療思路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得到繼承和創新,治療方面,在準確辨證的前提下,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立法選穴,力爭實現臨床療效最大化。本文對針灸治療偏頭痛的診療思路進行了探討和分析,為進一步明確本病的發病機制、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