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靈芝
2016年8月,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建設上升為國家策略。為什么我國黨和政府如此強調健康優先呢?因為健康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說,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李克強總理指出,人的健康也是發展的動力。人民身心健康,樂觀向上,國家必將充滿生機活力 。
當前,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疾病和糖尿病造成我國85%以上的死亡,也是我國早死和傷殘的主要原因。我國現有3億人超重、1 300萬人肥胖,2.7 億高血壓、1 300萬腦卒中、1 100萬冠心病、9 700萬糖尿病和9 300萬慢阻肺患者,每分鐘有6個人被診斷為癌癥。這些疾病一方面要耗費大量的衛生資源,另一方面會降低勞動生產能力,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成為新時期貧困的重要原因。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心血管病對53%的家庭造成災難性影響,低收入家庭則高達75%。有數據顯示,我國居民罹患急性心梗、腦卒中、肺癌、胃癌等常見慢性病一次住院費用,至少花費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3倍。2009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09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因慢性病造成的疾病風險和經濟負擔甚至高于當年全球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影響。2011年世界經濟風險評估報告再次發出警告:人類五大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癌癥、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和精神類疾病)在未來20年不僅可以拖垮國家醫療體系,而且會對國家經濟產生制動效應。
慢性病的影響因素十分復雜。人口因素(生命早期營養、老齡化)、環境因素(室內外污染、水、土壤)、食品因素(生產、加工、銷售)、職業因素(粉塵、有害氣體、石棉等)、生活方式(吸煙、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酗酒)、感染因素、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和醫療服務等都在慢性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顯然,若僅單純從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入手,根本無法遏制慢性病的流行。因此,2011年聯合國慢性病高級別會議通過的政治宣言指出:慢性病防控各國政府具有首要作用,承擔首要責任,社會所有部門都必須做出努力。聯合國峰會后,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會議要求制定了《WHO預防控制慢性病行動計劃》(2013-2020),提出了在全球、區域及國家層面加強對慢性病重視程度、加強國家領導力和政治承諾、創造支持性環境減少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加強衛生服務系統、支持國家能力建設和加強監測與評估6個全球目標,同時制定了《WHO全球慢性病行動計劃綜合監測框架》,確定了死亡率和發病率、危險因素控制及國家系統應對三大類25項指標和9項全球自愿性指標,以監測各國的行動情況和行動效果。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健康中國建設將“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為戰略主題,堅持政府主導與調動社會、個人的積極性相結合,推動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充分體現大健康觀、大衛生觀,強調了政府主導的重要作用。
慢性病的發生發展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吸煙、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和有害飲酒是最常見的生活方式危險因素,但人們生活方式的選擇不僅受個人認知和喜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取決于社會決定因素,必須依靠政府的統籌協調和多部門的共同參與。比如控煙履約涉及農業、海關、稅務、經濟、教育、金融、計劃、衛生、外交、勞動、社會福利、宣傳等部門;增加市民的身體活動需要積極的交通模式和方便步行的城市規劃、以學校為基礎的行動計劃、工作場所的健康生活方式規劃和促進身體活動的經濟獎勵措施(征收機動車輛稅,補貼自行車和體育設施),涉及教育、勞動、計劃、城市規劃、體育等部門和地方政府;實施世界衛生組織減少酒精危害全球戰略涉及貿易、工業、教育、金融和地方政府;減少不健康飲食攝入需要減少食品中食鹽、飽和脂肪和糖含量、限制反式脂肪酸、控制針對兒童促銷的不健康廣告、提高蔬菜水果的可得性和可負擔性、倡導集體供餐單位提供健康飲食和推動食品消費的經濟干預措施(稅收/補貼)等,涉及貿易、農業、食品加工業、教育、勞動、城市規劃、宣傳等多個部門和地方政府。政府的這些政策直接關系到百姓的健康行為選擇,進而影響健康結局。因此政府要將衛生政策融入各部門所有政策和政府舉措,創造公平的促進健康的環境,使個人、家庭和社區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選擇。
我國從2011年起,以區縣為單位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目前,已經任命了365個全國示范區。示范區強調政府責任,推動政策開發和社會參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評估結果顯示示范區居民的某些健康行為和健康結果指標優于非示范區。很多政府領導感言,這些工作拉近了政府和百姓的距離,認為慢性病示范區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抓手,滿足了人民追求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
目前,全國愛衛辦正在開展健康城市、健康鄉鎮試點。健康城市通過完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改進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健康服務,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滿足居民健康需求,實現城市建設與人的健康協調發展,是衛生城市的升級版,也是有效應對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工業化和老齡化帶來的健康問題的重要舉措。
2018年9月27日,聯合國召開了以“行動起來,兌現承諾”為主題的第三次慢性病高級別會議,峰會通過了防控NCD宣言,指出在2030年前要實現人類發展目標3.4(SDG3.4),將慢性病的過早死亡率(35~70歲人群)降低1/3,促進精神衛生和福祉的目標還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并重申各級政府在應對慢性病挑戰方面承擔主要作用和責任。要求各國酌情建立或加強國家多利益攸關方對話機制;酌情制定國家有關預防和控制NCD的投資說明;加大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力度;加強衛生系統建設并調整方向,以期實現全民健康保障;建立或加強透明的國家問責機制;加強私營部門對實施國家預防、控制和治療NCD應對措施的承諾和促進作用;促進民間社會的切實參與,構建多利益攸關方伙伴關系和聯盟等。這些都再次說明了政府責任和部門合作在促進人民健康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