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中德護理交流項目是中德兩國之間最早開展的具有官方背景的護理專業人員交流項目之一。2013年,中國與德國簽署了長期協議,為中國護理人員到德國進行職業培訓并參加工作提供了更多機會。
為積極推進中德護理交流項目的實施,河南省教育廳于2013年實施了“中德合作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項目,鄧州市依托“鄧州護士”特色職業教育品牌,借鑒德國先進的職業教育雙元模式,在原鄧州市衛生學校開設了“緊急救護專業和老年護理專業中德班”。經過精心培養,學校于2015年向德國輸送了4名優秀畢業生。這些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期滿合格、德語等級達到B1級、體檢合格后赴德國帶薪學習,至今仍在德國帶薪學習和工作。由于表現突出,其中2名學生在德國居特斯洛還受到當地媒體的整版報道。
2018年,鄧州市對包括鄧州市衛生學校在內的5所中職學校進行合并重組,組建了鄧州市職業技術學校,并對“中德班”教學進行了完善。為持續推動鄧州職業教育發展和中德項目合作,2018年,鄧州職業技術學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與北京思威普智業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攜手,為學生搭建走出國門接受職業教育的平臺。目前,我校中德護理項目共招收學生160余人,開設班級8個,其中有55名學生簽訂了赴德協議。經過半年的集中訓練,預計2018年赴德學生會有10人以上。2018年5月,我校邀請中德護理項目的德方相關負責人——德國ASC總經理、德國HEC老年護理院院長、德國KAS公司董事長等蒞臨我校溝通合作事宜并實地察看教學情況。在雙方的交流座談會上,學生們用德語表演了精彩的文藝節目,學生的優異表現得到了德方代表的一致肯定。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激勵引導
為推進中德項目合作,鄧州市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中德班”辦學模式進行頂層規劃設計,明確辦學目標和方向。按照規劃,今年中德班計劃培養學生50人以上,2019年計劃培養學生100人以上,到2020年計劃培養人數在150人左右。此外,市政府還專門設立了職業教育發展基金,對進入“中德班”并赴德國學習的學生,視為升入一本院校,納入教育教學質量考評。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政府還積極與銀行對接,為學生提供貸款服務,幫助學生解決后顧之憂。通過政策引導和激勵,我校“中德班”已招生160余人,提前完成年度招生計劃。
二、重視招生宣傳
學校依據“中德班”學生培養目標,對招生對象進行分類,制訂宣傳方案,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招生宣傳工作。第一,借助媒體廣泛宣傳。學校利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地方電視臺、手機彩鈴等各類媒體進行宣傳,并組織專人深入各鄉鎮街區張貼宣傳海報,走進學生家中與學生及家長面對面交流,擴大招生宣傳力度。第二,深入各初高中宣講。學校組建6個專業招生宣講團,在每所初高中至少組織1場宣講活動,向考生宣講赴德國帶薪學習的機遇與前景,打消學生的顧慮。第三,邀請學生實地參觀。對有意向報考“中德班”的學生,以學校為單位邀請他們到校實地參觀、試課,為他們熱心講解相關招生事宜,讓他們充分了解赴德國帶薪學習的發展前景。
三、開展特色教學
學校在“中德班”學生的培養上,借鑒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要過好“語言關、專業關、特長關”。在教學上,“中德班”實行小班化教學,以20~24人為一班,聘任專業德語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語、德國文化、老年護理等方面的知識培訓。為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校與河南機電職業學院國際學院進行合作,探索模擬場景教學,短期內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學校也非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余時間,學校支持學生組建各類社團,涵蓋科技、體育、社會實踐、文學藝術等類別,積極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其中,中醫社團的康養技術教學受到了“中德班”學生的喜愛,艾灸和推拿按摩成為“中德班”學生選修的重點科目,這為學生今后在德國實習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打通就業之路
為打通學生的就業之路,學校對“中德班”的學生定期進行職業生涯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職業發展方向。通過學校牽線搭橋,學生可與北京思威普智業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和德國ASC簽訂協議,選擇多種途徑解決升學及就業問題。學生可選擇與德國有3年帶薪學習項目的老年護理院簽約成為正式職工,也可簽約其他老年護理院,留在德國工作。學生還可以在德國工作的同時,報考德國應用技術本科就讀護理管理專業。當然,學生也可以選擇回國,到中國高端老年護理機構任職,從事高級管理崗位工作。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健康產業的興起,健康養老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未來我國也必將需要更多健康養老方面的專業護理人才。中德老年護理項目在我市發展迅速,鄧州作為“醫圣”張仲景故里,我們將以打造全省健康養老基地為依托,進一步發揮鄧州在人文環境、自然資源及護理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為健康養老產業培養更多高素質護理人才。同時,我們將進一步創新辦學理念,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努力形成辦學特色,打造國際職教品牌,為職業教育的發展開辟新的路徑。
(責編? 張德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