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消除貧困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項使命,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的莊嚴承諾和扶貧攻堅目標。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這一戰略部署中,教育扶貧被賦予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神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了“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的教育扶貧論述,明確要求“著力加強教育脫貧,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一技在手,終身受益。”技能脫貧是教育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早在2016年,國家人社部就啟動了“技能脫貧千校行動”,依托全國千所省級重點以上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技工院校大力開展精準技能脫貧工作,為職業學校充分發揮“扶智”與“扶志”雙重功能提供了政策保障。
奈曼旗民族職專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一所國家中職示范學校(含民族技工學校),自2016年被通遼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認定為“全市技能扶貧定點培訓機構”以來,嚴格按照國家、自治區“技能扶貧千校行動”實施方案以及定點扶貧就業相關規定,通過強化組織機構、明確責任分工、宣傳和優先落實免學費等助學政策、發揮黨支部帶頭作用、完善與北京通州區對口幫扶機制等舉措,努力實現有培訓意愿的貧困勞動力都有機會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技能扶貧目標,完成貧困勞動力培訓3000人次,優先招收貧困家庭學生300多人次;優先推薦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200人次,通過與高職院校開展單招單考、“3+2”直通車等合作辦學形式,拓寬中職畢業生提升學歷的渠道,發揮了職業學校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先導作用。
明確領導責任,強化組織保障
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團體,干事創業沒有明確的領導責任分工,不能擰成一股繩,就很難成功。因此,強化技能扶貧工作領導責任制,明確職責分工是奈曼旗民族職專全面推進“技能扶貧千校行動”工程的有力政治保障。為此,該校按照通遼市委市政府有關技能扶貧工作總體部署,成立了由學校校長為扶貧第一責任人、各分管校長及處室負責人各負其責的專門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由民族技工學校、職業技能培訓處牽頭,校黨支部、助學辦、教務處、政教、團委及各專業部全面參與、協作配合的工作機制;定期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部署電工、焊工、數控車工、養老護理、母嬰護理、汽車維修、家畜飼養等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為落實扶貧定點機構所承擔的各項職業技能扶貧培訓和就業培訓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加強政策宣傳,提升扶貧實效
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有了破解貧困的好思路、好政策,如果缺乏宣傳,“養在深閨人未識”,就不可能引起困難群體的共鳴,形成脫貧的內生動力。
為了加大技能扶貧政策的宣傳力度,擴大貧困家庭、貧困學生對技能扶貧政策知曉率,奈曼旗民族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一方面利用新生入學、職業教育活動周、扶貧日、家長會等大型活動,將國家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者實施的國家助學金政策、免學費政策等內容印制成宣傳明白卡,通過制作和發放《職業技能脫貧到戶政策宣傳要點》等宣傳冊,提高貧困群眾對“技能脫貧千校行動”政策的知曉率,引導貧困群眾依靠政策,盡快脫貧;另一方面加大社會扶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通遼市扶貧開發辦公室網站、奈曼旗政府網、活力奈曼微信公共平臺播發有關技能扶貧政策的相關稿件,通過參加社會扶貧募捐演出活動等途徑引導社會各界了解、參與技能扶貧工作,構建大扶貧格局。同時,該校還創新宣傳手段,組織進行“開學第一課”等活動,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優秀畢業生開展講座,向貧困家庭學生面對面地講解就業創業經驗,樹立貧困勞動力就業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調動貧困勞動力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貧困家庭學生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發揮扶志作用。
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黨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學校黨支部在推進“技能扶貧千校行動”中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意識和引領作用。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為了充分發揮黨員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黨支部制定了黨員“一對二”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的制度,要求幫扶人與幫扶對象均采用實名制,明晰兩者的職責,明確在開展幫扶實踐活動中的具體責任,解決被幫扶對象的學習、學費、就業等多方面的問題,提升貧困學生對黨的扶貧政策的認識,促進被幫扶學生努力學習,堅定其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2016年以來,校黨支部30多名黨員共幫扶建檔立卡貧困生近400名,捐款、捐物3萬多元;另外,學校黨支部與北京通州區開展對口扶貧協作項目,每年選送1~2名建檔立卡戶學生到北京通州新城職業學校就讀,免除選送學生的學費、生活費,畢業后優先推薦就業,幫助貧困家庭學生通過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創業能力,體現了基層黨支部和黨員在職業教育扶貧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發揮育人功能,推進技能扶貧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朱永新認為,中等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中投入產出比最高,是離農村貧困人口距離最近的教育類型,在教育脫貧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學校通過免除貧困學生在中職學習期間的學雜費,做到“一人入學,一家脫貧”,有效地發揮了中職學校扶智與扶志的功能,推進了技能扶貧工程的實施。
——加大實訓基地建設,把實習實訓作為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基礎環節,新建中央財政支持的汽修實訓基地1個,改擴建現代農藝實訓基地1處、合作開辦學前教育實習幼兒園1所,建立校外穩固實習實訓基地20余處,切實為幫助貧困家庭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實現技能就業,提高貧困生就業創業能力提供必要的條件。
——強化校企合作,為提高貧困學生的
就業質量提供保障。為此,學校積極探索跨地區聯合辦學模式,先后與北京歐伏電器有限公司、天津勇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開設訂單定向培養班或企業冠名班,通過優先落實免學費、助學金、獎學金等中職助學政策,將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的“兩后生”和未完成學業學生優先安排實習,優先推薦就業,做好就業指導和服務,加強跟蹤管理,確保其長期穩定就業。
——實施“東西部中等職業教育協作計劃”,幫助學生掌握對口支援地區產業發展急需的職業技能,實現在支援區地就業或回家鄉創業的目的。2016年開始,該校在奈曼旗人社局的協調下,與北京通州區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北京市通州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通州區職業學校建立東西部中等職業教育協作聯合辦機構,與北京所屬8家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技能扶貧對接工作,采用聯合培養模式,規劃了教育培訓方向,面向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定向招收母嬰護理、汽車維修、養老護理等社會短缺技能人才,允許貧困家庭學生前兩年在本校就讀,第三年前往北京通州中等職業學校就讀和實習,免除其就讀期間的所有學費、書本費和生活費用,使學生掌握當地產業發展急需的職業技能或流入地就業崗位急需的職業技能,實現穩定就業。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準扶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說,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剝奪的貧困”,是比收入貧困更深層的貧困,它會引發“貧困的代際傳遞”。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奈曼旗民族職專以就業為導向,圍繞當地產業發展和企業用工需求,不斷加強貧困家庭學生崗位技能培訓和促進就業,努力實施“技能扶貧千校行動”工程,在扶貧攻堅戰略部署中擔負起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就業安民的扶貧重任。
(責編? 李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