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俊杰
2013年12月,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隨后,我國先后出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關于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主要任務的分工方案》《關于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17年8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行動方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先后確立了三批綜合試點地區,按照總體安排,各試點單位應在2017年取得階段性成果,2018—2020年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2017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總結推廣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階段性成果的通知》。2017年11月至12月,我國先后召開東北、西部、東部、中部的經驗交流會。2018年3月1日,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召開第五次會議,研究部署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
在此時間節點上,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教育系統也應總結和回顧自身在新型城鎮化中,尤其是在新型勞動者培育、新型思維者的鍛造、新型文化的形成與傳承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取得的經驗,并思考前行之路。
一、技術人才培養中的職業教育:新型勞動者培育
長期以來,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多種教育類型和層次均在新型城鎮化所需的新型勞動者培育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提升空間。
(一)新型職業農民
2017年1月,《“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一般認為,新型農民主要分為生產型、服務型、經營型三種類型。從實踐來看,確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對新型農民的培育并不能有效阻止農民日趨高齡化的嚴峻態勢,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高附加值賦予依然前路漫長,其中的得失值得總結和反思。
(二)新型產業工人
由新型農民內涵可知,新型農民主要還是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勞動者,但新型城鎮化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又需求大量新型產業工人。據中國勞動力市場網發布的信息,當前城市勞動力市場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需求占總需求的60%左右,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需求不到40%;對受過專業教育、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中專、職高和技校水平的勞動力需求占總需求的56.6%,對一般體力型的勞動力需求僅占三成多。顯然,新型產業工人培養中的專業構成、地區分布、各層次人才需求量、流動可能性仍然是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各種教育類型需要綜合考量的重要方面。
(三)創業創新者
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產業工人在特定條件下會成為創業創新者,但筆者將此種人才類型單列,意在突出新型城鎮化中對新產業類型、新組織業態、新管理模式的一種重視。顯然,在此方面,我們尚有很長的路要走。新型城鎮化整體戰略背景下的創新性實踐和開拓性發展依然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持,這正是職業教育大有可為之處。
二、創新思維涵育中的職業教育:新型思維者的鍛造
新型思維者主要指從事新型城鎮化統籌、規劃、推進等方面的管理者,他們亦是新型城鎮化推進的重要指導者和參與者。
(一)新型治理者
簡而言之,新型城鎮化需要大量的新型治理者,而非傳統的管理者。治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合作、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的合作、強制與自愿的合作,是一個上下互動的過程,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各種私人機構主要通過合作、協商,為共同的目標處理公共事務。顯然,盡管教育體系可以為此種人才類型供給提供基礎支撐,但新型治理者又必須在實踐中成長。
特色小鎮的發展很能說明新型治理者鍛造的必要性。2017年12月下發的《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近年來,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推進過程中,也出現了概念不清、定位不準、急于求成、盲目發展以及市場化不足等問題,有些地區甚至存在政府債務風險加劇和房地產化的苗頭。由此可見,即使排除利益尋租等不良行為,對善治者的培育依然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新型參與者與貢獻者
新型城鎮化顯然不是圈地而成這般簡單,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等均在新型城鎮化藍圖設計之下。對于治理者而言,需要處理的不僅是經濟、社會問題,也有政治、文化、生態文明等方面的重要關照。
2018年3月1日,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召開第五次會議。會議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指出,當前也存在市民化激勵機制仍不健全、城鎮格局還不完善、城市發展質量不夠高、城鄉融合發展推進緩慢、城鎮化建設資金保障不足等問題。
這些問題的解決固然需要政府部門的統籌,但對于日益成熟的現代社會而言,各種積極因素的作用發揮也值得關注。對于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教育部門而言,服務于新型城鎮化的社會工作者的培養是否充分,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對投身新型城鎮化建設參與程度如何,更值得有關方面高度關注。
三、技術文化發揚中的職業教育:新型文化的涵育與傳承
文化涵育與傳承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對于新型城鎮化而言,與之匹配的文化包括但不限于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
(一)工匠精神
在筆者看來,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無異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二次創業。無論是規劃設計、目標達成,還是一房一屋、一路一橋的建設,均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細節的品格,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播下工匠精神的種子。
(二)創新精神
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者的培養需要高等教育學校提高培養創新人才的效能,更需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系統構建從中職、高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通道,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才的選擇。其中,創新精神培育的效度、廣度、深度仍然是教育需要提升的重要方面。
(三)人文精神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這本身就是出發于人文又落腳于人文的設計。比如,對于推動新型城市建設而言,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設無不散發著濃厚的人文之光,而這也正是職業教育可為和應為之處。
總之,新型城鎮化既需要人才之新,更需要教育之新,攻堅階段的成果凸顯、成效鞏固、困難破解呼喚職業教育要有更大作為。
(本文系河南省2018年科技發展規劃軟科學研究項目“科技創新對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支撐途徑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82400410105;主持人:杜建慧)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