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要注重學生認知規律,利用圖像直觀教學,觀察體驗總結,促進學生對氣候類型分布知識有序構建。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氣候類型分布;教學;“飛躍”
教師如何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中一些章節的相關知識,通過教師解讀、整理、消化、講解、師生互動,歸納總結等環節,達到“用教材教”。教師對教學過程要突出主體(學生)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按認識規律:先簡單再復雜,最后歸納,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復雜問題簡單化”,從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一、 大陸“西岸”5種氣候
必修1(人教版)《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氣候類型學習中,是教學中的重難點,氣候類型分布規律的學習,可以倡導從學生的認識規律上入手,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具體教學環節是:①展示熱帶雨林的分布圖,讓學生在氣候類型分布圖上親自用紅筆勾畫出世界主要熱帶雨林分布區,提示并讓學生自己總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生:亞馬孫河流域、剛果河流域、馬來群島等地區)、靠近哪條緯線?(生:赤道),然后得出結論——“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②在世界氣候分布圖旁展示出氣壓帶與風帶圖,讓學生自己總結赤道附近主要受什么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或下沉)氣流?形成降水多還是少?赤道地區一年氣溫怎樣(高或低)?③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氣候特點(強調圍繞氣候的兩個基本組成要素:氣溫與降水去闡述)。學生很快異口同聲答出:熱帶雨林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多雨!——(實現了感性認識)。運用這一學習探究模式,接下來分組,學生自主學習(分別探究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讓每個小組的學生代表按照上述程序(即:①分布→②原因→③特點)分別上臺展示描述表達出來。老師啟發歸納出:在“①分布”中強調地中海氣候(南北緯30°~40°)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南北緯40°~60°)才是描述分布在大陸西岸的一定緯度數值范圍內;而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只需掌握在“兩條緯線附近地區”(即分別在:赤道附近地區、南北回歸線附近地區);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兩側,從圖上可直觀看出。在“②原因”中重點重復學生講述大氣環流中氣壓帶與風帶控制情況(如:是上升氣流還是下沉氣流?產生降水多或少?風從大陸吹來還是從海洋上吹來,濕潤氣流還是干燥空氣?)。同時注重始終引導學生把握用“氣溫、降水”兩要素來表達“③特點”(氣候特征)……并把每一小組發言的氣候類型按教師“導”的順序(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逐一展示到屏幕上,最后可以大膽地讓學生觀看總結:剛才五種氣候類型在亞歐非大陸的西岸有大致怎樣的分布特點?在美洲的西岸呢?此時教學互動必定達到的高潮。學生在自己的全部體驗與感性認識中,都會異口同聲說出:“呈對稱分布”。教師歸納總結:不僅南北半球對稱,而且在南北美洲的西岸也呈類似大致的“對稱”分布!——(實現了理性認識)。
熟悉后,可補充說明:實際上,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地區,準確描述為:南北緯10°、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區為: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這兩種氣候不是分布在“西岸”;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描述為:南北緯回歸線~南北緯30°大陸西岸和內;南美大陸西岸南半球部分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分布面積小(不顯著),我們一般描述為:因受秘魯寒流等影響,熱帶沙漠氣候逼近赤道附近。
二、 大陸“東岸”3種氣候
大陸東岸氣候類型分布為: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此三類氣候類型的分布引導學生,在氣候分布圖上分別圈出,標注出分布規律北界分別為:25°、35°、55°,強調: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只分布在亞洲,亞洲東岸不同氣候帶的“獨生子”,并采用列表對比方法,加以鞏固。如表1:
三、 大陸“中部”4種氣候
再引導學生觀察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從亞歐大陸的青藏高原開始往北,分別圈出:①高山高原氣候、②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北緯50°~70°,可再分解圈出一類氣候:③亞寒帶針葉林氣候),④極地氣候。同樣可列表比較,引導學生課后填寫完成。
這樣通過兩個課時的氣候類型學習,總結成大陸“西岸”的5種氣候(不完全在西岸,先引用,再闡釋)、大陸中部4種氣候、與大陸東岸的3種氣候類型的分布、成因與特征,對高中生來說可行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參與學習、通過觀察氣候分布圖、動手畫圈填,就把“復雜知識簡單化”,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與拓展。
這種課堂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極大提高了學生主動性并全程動手參與,為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良好的氛圍,也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春艷.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加涅[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陳書來,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