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學生正處在意識思想形成的時期,由于課程較多、學習壓力較大,其往往具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欲望,音樂便是一種很好地表達情感的方式。音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音樂的特性,科學地幫助學生來緩解和釋放壓力,激發初中生潛在的音樂才能,進而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目前,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再僅限于課堂和教材,更多地來自生活和網絡。本文以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為基礎,就音樂課生活化的問題提出一些見解,僅供有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生活化;教學方式
音樂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音樂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音樂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基礎課程,其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和審美能力,而初中音樂課程作為音樂教學的基礎,更應該與生活密切結合,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給學生創造更多美的享受。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將音樂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將初中音樂課堂的生活化作為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充分發揮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領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教學目標生活化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筆者認為音樂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學習相關的音樂知識,提高技能,而是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和感知能力,只有學生具有了審美和感知能力才能讓他們在生活中隨時感受到音樂的美,從而愉悅心靈,熱愛生活。絕不能將知識點替代音樂本身,舍本逐末。音樂是美的感受,音樂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產生深遠而重要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并使其受益終生。所以,教師在設立教學目標的時候不僅要考慮知識技能,更應該思考初中音樂課需要帶給學生些什么。通過課程帶領教會學生去理解音樂中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讓學生更深入地去了解音樂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筆者認為初中音樂課的教學目標必須要基于以上的內容來制定,且可作為教學重點來實現。例如花城版初一年級的《我的中國心》這一課當中,筆者將讓學生體會強烈的愛國熱情,樹立偉大的中國夢作為了教學情感目標,同時將通過音樂表達愛國之情作為了教學重難點,這樣將社會動態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融入教學目標的設立,開展有事實根據的教學活動,進而來豐富初中音樂教學的課堂,使課程充滿樂趣,讓學生更愿意去融入課堂。
二、 教學內容生活化
音樂教學的內容并不應該局限于課本,而是應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為了更好地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師需要經常觀察并發現既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又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使得音樂學習能夠和學生生活保持密切的聯系。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從教材出發,發掘教材中能與生活構建聯系的問題,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合理地應用到實踐中。教學的目的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要讓學生在生活和活動中去理解、去學習,從而獲得相關的經驗。課本只是音樂知識的載體之一,并不是音樂內容的唯一來源。初中音樂教師應該在生活中尋找符合學生特點的、貼近生活的音樂,使在學生看來某些似乎單調的音樂知識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具體化。例如,在進行花城版初一教材中京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李玟演唱的《刀馬旦》或者《說唱臉譜》來引入教學內容,這些歌曲學生熟悉,傳唱度高,活潑熱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便可以將看似枯燥的京劇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聯系,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 教學方法生活化
(一) 創設情境,聯系音樂和生活
國家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實踐的過程。因此,無論哪一階段的音樂教學都應該提高對教學實踐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加入課堂活動中,使其成為學生理解音樂、走進音樂的基本途徑。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將音樂表現出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符合實際的情境,并鼓勵學生積極地融入情境中。好的情境是連接生活與音樂的橋梁,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的音樂問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的音樂美。例如在講述花城版初一教材中《苗嶺的早晨》的時候,筆者放映了一段自己拍攝的田野風光的景色視頻配上音樂并進行文學描述,之后又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著《苗嶺的早晨》音樂邊聽教師提示,幻想自己在春天踏青郊游的時候,人們漫步在草地上,清澈的溪水在流淌著,鳥兒清脆地叫著,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際等,學生可以把歌詞和景色一一對應,充分調動感官。并鼓勵學生課余時間走進自然,幫助學生從生活中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音樂作品,擴充其音樂知識體系的同時,還可豐富其情感,并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
(二) 豐富教學形式
音樂來源于生活,而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同樣音樂教學的形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但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注重抽象的音樂知識和單調枯燥的技能訓練,音樂學習逐漸變成了一種功利化的模式,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近年來音樂教師們也發現了這一問題,教學方式也有了很大改變。初中音樂教學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就必須要將生活與音樂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音樂的美,在音樂中體會生活的樂趣和多彩,這樣學生才會從心底愛上音樂。所以教師在開展音樂技能訓練的時候,除了要采用專業、科學的教學方法外,還應該多添加一些生活中的元素。例如學生在學習三連音、切分音等這些枯燥的專業節奏知識或伴奏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來進行練習,比如筷子、筆、文具盒、瓶子、塑料盆、鑰匙等等,利用這些觸手可及的物品來演奏出各種節奏,并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實踐發現通過這種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來豐富教學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掌握難點知識,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并且提高其創造能力,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獲得音樂的快樂。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音樂課生活化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還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教師既要從生活中去發現音樂素材,還應該將教材的知識融入生活中,努力建立起音樂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幫助和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索生活中的音樂,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去接受和喜歡音樂并熱愛生活,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說過:藝術的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這也正是筆者真正想實現的音樂教育夢。
參考文獻:
[1]朱艷彬.談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生活化目標[J].理論觀察,2016(9):125-126.
[2]羅劍峰.教學生活化的探索中學音樂課堂[J].師道:教研,2016(5):135-135.
[3]李春玲.中學音樂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的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7):229-230.
作者簡介:梁櫻子,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金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