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展望三秦大地,陜北締造“林海”奇跡,子午嶺出現華北豹群;關中映現山光水色,千里渭河呈現千里美景;陜南共享鳥語花香,“秦嶺四寶”種族興旺。三秦大地“顏值”持續提升,“氣質”越來越好,藍天綠水在發展的軌跡中愈漸醒目,綠意盎然在發展的圖景中愈加濃郁,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和諧共生。
今年6月5日,國家林業與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公開宣布,在陜西延安林區發現的華北豹種群,是迄今發現最大的華北豹野生種群。僅2018年,該監測中心在子午嶺林區的800平方公里核心調查區域內,共計拍攝到華北豹個體數量達到至少28只,這也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的華北豹密度最高區域。
華北豹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中國特有豹亞種,也是華北森林生態系統的頂級物種。為解開中國華北豹生存之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次資助了華北豹的相關調查和科學研究。
據了解,早在2016年,在陜西省林業廳的支持下,國家林業與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與延安市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站、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黃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黃龍縣林業局、黃陵縣林業局等當地自然保護區及林業主管部門合作,組成聯合調查隊伍,建立起生物多樣性長期定位觀測平臺研究團隊,建立大尺度的生物多樣性長期定位監測平臺,利用紅外觸發相機網絡等調查方法,開始在陜西黃龍山系、子午嶺山系展開紅外相機監測網絡系統調查。

陜西延安子午嶺林區發現中國境內最大野生華北豹種群
延安位于黃土高原區域,人們的傳統印象是黃土漫漫、生態脆弱,為何這樣的區域卻庇護了迄今最大的華北豹種群?
國家林業與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利民博士解釋說,華北豹是森林生態系統食物鏈最頂端的捕食者,只有某些地區的生態系統恢復到良好狀況,才能支撐華北豹種群的有效繁衍和發展。這次華北豹重要野生種群的發現,標志著陜北黃土高原的脆弱生態系統,經過多年的保護和休養生息,野生動物種群和生物多樣性呈現明顯恢復趨勢,支撐豹群生存的食物鏈得到充分延伸。延安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站長高金龍介紹,“華北豹是肉食類動物,這就要求生存的活動范圍內有大量的野豬、野羊、野兔等野生動物,隨著延安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恢復,這些動物得到大量繁殖,豐富和充實了華北豹的食物源。”

陜西省延安市退耕還林逾千萬畝,山川大地黃變綠,圖為航拍的延安市鳳凰山景色
2006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了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區位于延安南部的富縣境內,森林覆蓋率88.3%。在子午嶺林區,狍、野豬等有蹄類動物種群分布和數量非常充足,除了食草動物,如獾、赤狐、果子貍、黃喉貂、豹貓等食肉動物也能時常進入觀測者的視線。
“只有組成生態金字塔基的物種生存良好,豹的食物來源才能充足,從而維持整個種群的健康發展。”馮利民博士說這是子午嶺能夠庇護迄今最大的華北豹種群的重要原因。
而在其背后,最根本的支撐則是陜北天然林經歷近20年的休養生息。據本刊記者了解,1998年以來,國家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延安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嚴格實行了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舍飼養畜政策,大大降低了人為干擾,近20年來森林植被覆蓋面積擴大十分顯著。其中,富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道路,自全面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封山禁牧、天然林保護等六大工程以來,取得了生態面貌改天換地的卓越成就。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生物的多樣性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目前已查明全縣轄區內有陸生野生動物263種,瀕臨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褐馬雞等8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9種。保護區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生態多樣性,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天然物種“基因庫”和陜北生態安全的“橋頭堡”。
從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獲悉,自1999年退耕還林至今20年,延安全市共完成退耕還林面積約1077.47萬畝,加上蘋果、棗樹等經濟林,延安森林覆蓋率達到約49.91%。從黃土飛揚到滿目蔥蘢,綠色成為陜北的“新底色”。
這場延續了20年的“綠色革命”正在讓延安由“ 黃”變“綠”。從陜西省農業遙感信息中心提供的衛星遙感圖對比可見,延安實施退耕還林區域的顏色明顯變綠變深,植被覆蓋度上升趨勢尤為顯著。來自延安市氣象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延安沙塵天氣明顯減少,城區空氣“優、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也是陜西人民的“母親河”。2011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渭河陜西段綜合治理。
2011年2月,寶雞市全線啟動渭河綜合整治工程,修建加固河堤、構建橋梁網絡、扮靚生態景觀、建設百里畫廊、修復生態環境、打造綠色灘區,渭河治理成效顯著。截至2015年7月,全市共完成投資39.21億元,新修加固和硬化、綠化干流堤防154公里,支流堤防29.54公里,建成支流口交通橋21座。
在治渭工程的基礎上,2015年寶雞市率先啟動渭河“百里畫廊”建設工程,著力打造“治渭升級版”,治理灘區52.3平方公里,栽植景觀苗木16萬株,種植水生植物180萬平方米,建成了渭水之央、岐渭、霸渭等一批水利風景區,渭河沿線生態景觀彰顯了生態之韻,點亮了渭河之美。
渭河百里畫廊西起寶雞峽,東到扶風絳帳,全長100公里。不僅有“十里花海”“櫻送春風”“楊柳濃蔭”“紅楓秋韻”“梅花嬉雪”五大生態景觀帶;而且還形成了“百鳥戲灘”“千畝荷塘”“萬頃蘆蕩”“漁舟唱晚”“千渭濕地”等八大生態景觀。讓游人踏上渭河兩岸時,會覺得這里到處散發著婉約南國的韻味。
據統計,截至2015年7月,渭河綜合整治主體工程基本竣工,共計完成投資215億元,渭河陜西段全線堤防主體工程已經建成,建成支流入渭口堤防交通橋54座,建成生態濕地及水面景觀15萬畝。渭河下游103公里南山支流堤防退建加固工程全面完成,5條南山支流蓄滯洪區和3條支流防倒灌工程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渭河綜合治理一期統籌實施加高培厚堤防、灘面治理、水量調度、綠化治污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基本實現了“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
2016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在總結渭河治理一期建設經驗基礎上,決定從渭河甘陜交界到潼關入黃口,沿堤防向兩側按城市核心區200米、城區段1000米、農村段1500米進行控制,設立渭河生態區。在長約512公里、寬1—6公里范圍內,形成一個涵養水源、改善氣候、削減霧霾的綠肺。

從空中鳥瞰渭河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段,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2016年9月,《陜西省渭河生態區建設總體規劃》出臺。目標是經過五年努力,投資189億元,建設“一河、兩堤、兩帶、六區”,構建河湖庫塘連接,人工水道與自然水道貫通,形成渭河與其他主要水系內部大循環、外部大連通的關中柔性水系。按照渭河生態區所串聯的沿渭四市兩區不同行政管轄與資源特色,建設寶雞渭河生態區、楊凌渭河生態區、咸陽渭河生態區、西咸新區渭河生態區、西安渭河生態區、渭南渭河生態區等6個各具特色的生態區。重點是10大生態建設工程、4大開發利用項目。完成河灘地整治21萬畝,治理入渭支流31條、堤防長度79公里,退耕還河建設濕地79處、22萬畝,建設水污染監測斷面20處、生態治污濕地80處、1.3萬畝,修建調蓄水庫,打造55處、5萬畝水面景觀,健全信息化體系等10大生態建設工程;全面啟動生態農業觀光、休閑旅游、濱水綜合產業、綜合集散服務4大開發利用項目。
陜西堅持不懈地開展渭河綜合治理,使渭河水質逐年提升。2012年重度污染,2013年至2014年中度污染,2015年至2017年輕度污染,2018年干流水質優,達到近20年來最好水平——陜西“母親河”渭河的變化,印證著陜西柔性治水、系統治水產生的積極效應。
依托渭河綜合治理,千里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長廊已經建成,沿岸全民健身熱潮涌動,已經成為陜西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新高地。高新區、工業園區、高效農業區等低碳環保產業沿河布局,傍河小城鎮由原來的4個增加至8個,帶動沿岸老百姓調整產業結構、增收致富。
通過渭河綜合治理,關中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岸綠水清空氣更清新。渭河入黃出境斷面水質由治理前的劣Ⅴ類穩定達到Ⅳ類,實現了從黑臭到清再到美的蛻變,被評為全國首批“最美家鄉河”。曾被中央電視臺稱為“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銅川,生態環境全面改善,朱鹮開始在此落戶,已連續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未來,陜西省將進一步對渭河生態區實施系統保護利用,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使渭河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更好造福沿岸百姓,真正將渭河建成陜西人民的安瀾河、生態河、景觀河、文化河、致富河。
秦嶺是我國地理南北分界山脈,峰巒起伏、森林茂密,是維度最北的亞熱帶生物寶庫,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都分布在此,秦嶺素有“動物王國”的美譽。
秦嶺保護,成效顯著。1998年,秦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以木材生產為主轉向生態建設為主。目前,秦嶺地區共建成國有林場83處、森林公園50處;建成各類保護區33處,總面積近5600平方公里,占陜西秦嶺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2015年1月4日,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拍攝到大熊貓母子跟隨、陪伴、哺乳的珍貴鏡頭,共拍攝有9張照片、3段視頻。其中一段視頻可見,在海拔2600米秦嶺箭竹林中的雪地上,約8個月大的秦嶺大熊貓幼崽緊跟媽媽左右,撒嬌、求乳,最終在媽媽懷中吮吸,憨態可掬,展現出一幅母子情深的動人畫面。
陜西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紅外相機捕捉到野生大熊貓野外哺乳的影像,表明秦嶺大熊貓興隆嶺核心種群數量穩定增長,陜西秦嶺地區生態日益良好,棲息地質量不斷恢復優化,面積不斷擴大。

秦嶺四寶,從左到右依次為: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和朱鹮
近些年,隨著自然生態環境改善,珍稀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增加,陜西省已成為全國野生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等“秦嶺四寶”出現了“種族興旺”的可喜態勢。秦嶺“四寶”的種群和棲息地面積不斷擴大。其中,秦嶺大熊貓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增幅全國最高,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朱鹮數量由1981年發現時的7只發展到3000多只,羚牛數量已近5000頭,金絲猴數量超過5000只。
另外,林麝種群達到1.9萬多只,棲息地面積達4800多萬畝,占全國總量70%以上,為全國第一。金錢豹種群數量達到250多只,棲息地面積逐漸擴大。“秦嶺四寶”將升級為“秦嶺六寶”。
陜西強化源頭管控嚴控項目審批,完成了陜南23家重點監控重金屬污染物排放企業的污染源綜合治理;累計關閉污染企業240余家,停建和整頓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30余個,黃姜皂素加工企業由109家減到目前的20余家,實現了秦巴山區的漢江、丹江、嘉陵江水質優良。
為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陜西省頒布實施《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制定出臺《關于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方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健全完善專項規劃體系;加大秦嶺生態保護力度,秦嶺6市配備四級網格員6752名,下大氣力整治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秦嶺六寶之一的林麝
隨著2018年夏天秦嶺北麓專項整治行動開始,當年11月,渭南市華州區杏林鎮石堤峪里總面積4500平方米的圈舍全部拆除。如今,走進石堤峪,“瀑布飛流濺石泉,鳥聲驚破谷中煙。林深草密無人跡,路轉峰回又一川。”不僅石堤峪美景重現,隨著秦嶺北麓專項整治的成功,秦嶺北麓72峪處處美景依舊。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制定修訂渭河流域管理條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5部地方性法規和19項地方標準;河湖長制、國家公園試點、環保機構垂直管理等改革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不斷完善。陜西全省共建成自然保護區61個,總面積1.15萬平方公里;建成“百萬畝森林”,建設和恢復了“百萬畝濕地”,國家級濕地公園達到43處。今年9月28日,陜西省林業局舉行“秦嶺論壇”對外公布:全省森林面積達1.33億畝,森林覆蓋率達43.06%。
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陜西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開創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