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璞葉,孫玉英,付青青,楊 震
1.西安市第八醫院(西安 710061);2.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 710016)
楊震教授是全國第一批名中醫,曾先后師從丹溪學派傳承人王新午及黃元御傳人麻瑞亭,臨證善抓病機,中西結合,精準治療。在流行性乙型腦炎、小兒麻疹、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傳染病治療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兒童流行性感冒治療中,老師認為小兒三常不足,兩常有余,脾胃不足是關鍵。小兒流感的病機為“外感風熱,內傳陽明,郁熱不解,則毒熱內陷”,提出了“清熱解毒、通腹瀉濁并用,肺腸同治”的治療思路。筆者根據老師的學術觀點,應用銀翹承氣湯直腸給藥治療小兒流感,取得滿意療效。現將其整理如下,供同道參考。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曾在世界范圍內多次引起暴發和流行,發病率高,重癥流感的病死率亦高。因此流行性感冒,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臨床特征:主要癥狀有發熱、頭痛、肌痛和乏力、納差,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等;部分以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為特點。兒童消化道癥狀多于成人。流行性感冒起病急,大多為自限性,但可發展為重癥流感,少數重癥病例病情進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或多臟器衰竭而死亡。由于小兒冷暖不知調節,肌膚嫩弱,腠理疏薄,衛外機能未固,故易于罹患。受病以后,因臟腑嫩弱,故傳變較速,且易兼夾痰壅、食滯等因素而使病情復雜,治療尤為棘手,可造成沉重的社會經濟負擔[1-2]。因此小兒流行性感冒的治療多年來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之一。中醫藥在傳染病和兒童疾病的治療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西醫結合在流行性感冒的治療中具有獨到的優勢。
西醫認為流感病毒屬于正粘病毒科,為RNA病毒,它的發病機制為流感病毒通過HA侵入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并通過吸附、穿膜、脫殼、轉錄、復制、組裝、成熟與釋放,產生大量子代病毒顆粒[3],并擴散感染其他細胞,導致宿主細胞變性、壞死乃至脫落,造成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加甚至脫落而產生呼吸道癥狀。當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可引起支氣管炎和肺炎。另外,流感病毒感染除了對機體的直接作用外,還可誘導炎癥因子表達增加,造成全身炎癥反應,患兒出現高熱、頭痛,同時,也可引起腸黏膜屏障的損傷,致使出現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和腸道細菌移位,此二者作為誘發因子誘使機體炎癥反應失控,進一步表達、產生和釋放大量炎癥介質,誘發細胞因子風暴,造成組織損傷、功能破壞,發生心肌損傷、神經系統損害等,最終致病情進展,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Acu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休克及多臟器功能衰竭[4]。
目前,兒童流行性感冒的西醫治療,輕型患兒主要為流感病毒表面神經氨酸酶選擇性抑制的奧司他韋(要注意是否出現耐藥)、扎那米韋(成人及7歲以上青少年,吸入劑不建議用于重癥或有并發癥的患者)、帕那米韋(臨床應用數據有限,應嚴密觀察不良反應)和M2離子通道阻滯劑的金剛烷胺、金剛乙胺(僅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效,但目前監測資料顯示甲型流感病毒對其耐藥,不建議使用)[5],其療效有限,適用范圍局限。對于重癥流感患兒,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僅限于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治并發癥,并進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總之,對于流感病毒啟動炎癥介質、細胞因子加重病情的發病機制,目前仍無特效治療。
流感屬于中醫“疫病”、“時行感冒”范疇。臨床特點鮮明:發病急,傳變快,病情重,癥狀多端。初起邪在衛分,多數為高熱、無汗或少汗、咽紅及咳嗽等邪襲肺衛證候;1-2 d后出現潮熱、便秘、腹脹痛等熱結腸腑或身熱、咳嗽、口渴、大便黃臭等肺熱移腸之邪郁陽明證候;后期正虛邪戀,表現為低熱、乏力、輕咳少痰、咽痛聲嘶及自汗或盜汗等氣陰兩傷兼余熱未清證候。中醫藥對流感的防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療效。古代醫家,特別是溫病學派醫家,在疫病的治療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醫藥在多次面對流感疫情的肆虐中,充分發揮其自身特色和優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效,國家也多次制定中醫藥診療方案,但針對小兒流感者并不多。另外,隨著流感致病誘因的變化,公認的以清熱解毒、宣肺疏邪為主的治療原則,已不能滿足臨床需求。而伴隨著流感西醫機制和傳統中醫理論的深入研究,再結合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為小兒流感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老師認為:流感多為“風溫”,病因多為風熱毒邪,或夾濕或蘊毒,傳變符合衛、氣、營(血)傳變規律。正如葉天士所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病初風熱外襲,肺衛失宣,繼之入肺,造成肺經熱盛,臨床表現多以發熱、咳嗽、咽痛、身困為主,因此病位在肺,肺與大腸相表里,風熱之邪迅速順傳中焦陽明,致邪郁陽明,肺熱腑實或熱結腸腑,也可肺熱移腸,大腸傳導失司而惡心、嘔吐、腹脹或腹瀉或便秘,腸道功能障礙加重病情,毒邪深入,成氣營兩燔之證;重癥可出現毒熱內陷、內閉外脫。小兒五臟具有“三不足,兩有余”之特點,即肺不足、脾不足、腎不足;心有余、肝有余。因脾氣養肺氣,后天養先天,因此,“兒科醫圣”錢乙有“脾胃為五臟之本”的學術思想,認為脾胃失調是導致小兒多種疾病的重要因素;兩有余則表現為小兒易煩躁、哭鬧、易驚、抖動。小兒脾胃多虛弱,更易感染風熱毒邪,且傳變迅速,短期內傳入陽明氣分,病情較重,臨床除呼吸系統癥狀外,消化系統癥狀明顯,同時易出現心臟、神經系統并發癥。病機為“外感風熱,內傳陽明,郁熱不解,則毒熱內陷”,治療關鍵為陽明郁熱。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治以清熱解毒、通腹瀉濁,肺腸同治,因勢利導,給邪出路。可參照中醫八法中的下法為治則,中醫所謂下法,亦稱瀉下法,是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著,瀉之于內,其實者,散而瀉之”的原則而確立的,即通過通便、下積、瀉實、逐水,以消除燥屎、積滯、實熱及水飲等證的方法。楊震教授認為下法作為溫病最主要的逐邪之法,不拘結糞與否,熱勝即可下。兒童流行性感冒,多為實熱證,癥見大便燥結,腹脹疼痛,高熱煩渴,或積滯生熱,腹脹而痛;或腑氣不通,治療亦宜下,且宜早下,以下法中寒下為主,予 “銀翹承氣湯”(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枳實、厚樸、大黃)直腸給藥。方中銀花、連翹為君,既能疏散風熱,又可清熱解毒、辟穢化濁;桑葉、菊花輕宣上為臣,桑葉善入肺絡、清宣肺熱而止咳嗽,菊花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大黃苦寒通降、泄熱通便,滌蕩胃腸實熱積滯;厚樸苦、溫,下氣除滿;枳實苦寒,行氣消痞;考慮兒童口服藥物多有不依從,哭鬧拒藥,故直腸給藥,減輕了肝胃的刺激,同時,減少了肝胃對藥物的降解,吸收好,易于接受。本方既治其本,又“既病防變”,體現祖國醫學治未病思想,共奏清熱解毒、通腹瀉濁之效。枳實可促進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其作用可能與血漿胃動素水平升高和提高膽堿能神經功能有關;厚樸對正常胃腸電活動有興奮作用,而且可明顯改善內毒素休克時胃腸電的抑制;共同作用促進胃腸運動,加速毒物排泄,進一步增強解毒抗炎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金銀花是傳統中醫最常用的抗感染藥,雖抗菌藥力不是很強,但是具有清除內毒素作用;連翹亦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桑葉中含有葉酸,參與核酸合成,且能夠治療胃腸功能障礙;菊花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而具有抗炎作用;大黃含有蒽醌及其苷類等化學物質,可作用于胃動素、膽囊收縮素及血管活性腸肽等胃腸激素,具清熱瀉下,調節胃腸功能、抗炎和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其較強的抗菌作用,能減少大腸桿菌內毒素的釋放,減輕炎癥反應;枳實對胃腸平滑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促進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其作用可能與血漿胃動素水平升高和提高膽堿能神經功能有關,又能起到解痙作用;厚樸對正常胃腸電活動有興奮作用,而且可明顯改善內毒素休克時胃腸電的抑制,促使胃液、唾液分泌,加快腸胃的排空速度。枳實、厚樸共同作用促進胃腸運動,加快毒物排泄,進一步增強解毒抗炎作用。以上通過抗炎、促進胃腸蠕動等改善了腸道的屏障作用,可減少腸道病毒及其他腸源性毒素吸收入血。相比口服給藥,直腸給藥能使藥物直達腸道,大部分通過直腸中靜脈、下靜脈和肛管靜脈,繞過肝臟直接經心臟進入肺循環,避免了消化酶對藥物的降解,以較高的藥物濃度在腸道局部及肺部乃至全身發揮抗病毒、調節肺及全身免疫作用,減少了病毒、內毒素等致病因子進入肺與血循環,同時減少了藥物對肝胃的刺激。因此上方清熱解毒、通腹瀉濁,通暢氣機,給邪以出路,提高了腸道屏障功能,降低了腸源性內毒素水平,減少了炎癥介質釋放[6],自陽明氣分早期阻斷病程,可抑制病情。2017年至2019我科以“銀翹承氣湯”直腸給藥治療兒童流行性感冒800余例,療效明顯,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降低重癥流感發生率。
張某某,男,3歲10月,因“發熱1 d”于2017年12月14日入院。患兒1 d前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9.2℃,自行口服布洛芬混懸液等對癥治療,體溫可下降,但很快再次升高,已反復口服3次退熱藥,體溫控制不理想,遂來我院門診就診,化驗甲型流行性感冒抗原陽性,故按甲型流行性感冒收住,發病以來未解大便,小便正常。既往消化不良。查體:體溫 39.8℃,脈搏116次/min,呼吸 23次/min,血壓80/50 mmHg。神清,精神不佳,查體合作。咽充血,雙側扁桃體Ⅰ度腫大,充血,表面未見膿性分泌物。雙肺呼吸音粗。腹部飽滿,質軟,全腹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未觸及包塊,腸鳴音3次/分。輔助檢查:(2017年12月14日本院)胸片(影像號:48362):兩肺紋理增多,左側肺門影增濃;甲型流感病毒檢測(NO.423):陽性;血常規(標本號204):WBC 7.68×109/L、NEUT 4.77×109/L、RBC 3.91×1012/L、HGB 115 g/L、PLT 312×109/L、NEUT% 62.04%;肺炎支原體抗體(NO.137):陰性。入院診斷:甲型流行性感冒。入院后予以磷酸奧司他韋抗病毒、退熱等對癥治療。入院2 h后,患兒訴腹痛不適,喘促,哭鬧。查體:T 39.6℃,可見腹部脹滿,未見腸型蠕動波,壓痛(+),腸鳴音2次/分,腹部平片提示考慮不完全性腸梗阻,故予以銀翹承氣湯(桑葉、菊花、連翹、金銀花、枳實、厚樸、大黃)100 ml灌腸,灌后解出少量干燥糞便,腹痛較前明顯緩解。夜間再次予以中藥灌腸1次,又解干燥糞便,量較前1次增多,后患兒未訴腹痛,體溫漸降,安靜休息。次日繼續予中藥直腸滴入、調節腸道微生態及口服奧司他韋等治療,病情緩解,24 h后體溫正常,亦無腹痛,復查腹部立位片未見明顯異常,5 d后病情痊愈出院。
按:該患兒平素消化不良,脾胃虛弱,后天不能濡養先天,肺衛外不固,因此易感風熱外邪,且傳變迅速入陽明氣分,除呼吸道癥狀外,消化道癥狀嚴重,楊震治病時抓住“陽明郁熱”的病機關鍵,以“清熱解毒、通腹瀉濁,肺腸同治”為法,予以銀翹承氣湯直腸給藥,給邪以去路,患兒熱退,癥狀減輕,后繼以上法治療,病情痊愈。
《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老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雖五臟六腑形氣皆屬不足,但其中尤以肺、脾、腎三臟更為突出。“肺常不足”,指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腠理,肺臟嬌嫩,則衛外不固,而易為外邪所侵;“腎常虛”指腎為先天之本,腎中元陰元陽為生命之根,關系到人的稟賦體質與成長,各臟之陰取之于腎陰的滋潤,各臟之陽依賴于腎陽之溫養。小兒生長發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腦髓、發、耳、齒等的正常發育與功能,均與腎有關。小兒正處生長發育之時,腎氣未盛,氣血未充使小兒免疫功能低下;而肺之氣賴脾散發之精微充養,脾健肺衛則能自固,反之脾虛則肺氣亦弱;“先天生后天,后天養先天”;脾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尤為重要,而小兒“脾常不足”,指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生長發育迅速,生長旺盛,對氣血精微需求較成人相對為多,但小兒脾胃薄弱,運化未健[7-8]。因此,流感季節,兒童發病率高。因“肝常有余”、“心常有余”,小兒易出現高熱、動風、神昏等重癥表現,重癥風險高。脾胃虛弱患兒更易感染且病情較重;流感病位主要在肺,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的傳導功能與胃的通降、脾的運化、肺的肅降關系密切。因此“陽明郁熱”為小兒流感關鍵病機;針對小兒流感“流感病毒為啟動因素,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為加重因素”的西醫發病機制,以及“外感風熱,陽明郁熱”的中醫病機,宏觀辨證,分別采取西藥奧司他韋,腸道微生態調節劑聯合“銀翹承氣湯”,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針對病因及加重因素,精準治療,能阻斷病情,療效較為顯著,其作用機理值得探索[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