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蓮,劉 霞,劉巧梅
河南省商丘市中醫院(商丘 476000)
反流性食管炎屬于常見消化道疾病的一種,常見表現為燒心、咽喉異物感、吞咽疼痛等,需及時展開治療,病情若延誤可能會導致食管處出現瘢痕、引發上消化道出血等,嚴重者甚至會引發食管癌[1]。以往臨床上對反流性食管炎展開治療時,多予以抑酸、促動力等藥物,例如枸櫞酸莫沙必利,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癥狀,但病情易反復[2]。反流性食管炎在中醫學屬于吐酸以及吞酸等范疇,多由肝胃氣郁所致,中醫多從清胃順氣方面對反流性食管炎進行治療,通過緩解氣郁,促進患者疾病轉歸[3]。清胃順氣湯具有清熱和胃、疏肝行氣之效,但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反流癥狀評分、GerdQ評分、SSD-PRO評分、PGE2及MOT的影響資料卻鮮有報道。對此,本院近年來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時,以清胃順氣湯展開專業施治。本次隨機抽取入院治療的反流性食管炎患兒展開分組治療研究,旨在促進反流癥狀評分、GerdQ評分、SSD-PRO評分、PGE2及MOT水平改善,現作如下介紹。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100例于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入院治療的反流性食管炎患兒,均為氣郁型,依據治療措施差異分作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15歲,平均(9.38±1.37)歲;病程0.2~3年,平均(0.98±0.03)年。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16歲,平均(9.17±1.26)歲;病程0.3~3年,平均(0.99±0.05)年。所有患兒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此次研究獲醫學倫理會批準,且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
納入標準:滿足中西醫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以《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4]為依據。內鏡食管黏膜組織破損程度分級標準:黏膜組織縱向破損直徑不足5 mm,為A級;黏膜組織縱向破損直徑超過5 mm,且破損黏膜組織的病灶間未出現融合現象,為B級;縱向黏膜組織的破損點存在彼此融合現象,且超過2條,同時已累及機體食管周徑,但不足75%,為C級;食管黏膜組織中破損病灶已經相互融合,且超過食管周徑,幅度大于75%,為D級。存在哮喘、咽喉疼痛以及咳嗽等不典型癥狀;或有反酸以及燒心等典型癥狀。中醫診斷標準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為依據。排除標準:感染性、腐蝕性、反射性等其他類型食管炎者;既往接受過消化道手術者;合并其他機體器官、免疫、血液系統等嚴重疾病者;過敏體質者;合并先心病者;依從性差、中途脫落或無法配合隨訪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給予患兒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國藥準字號H20103629),5 mg/次,3次/d,患者持續用藥4周。
2.2 研究組:施予清胃順氣湯治療。基礎方劑:炙甘草5 g,法半夏、海螵鞘、枳殼及厚樸各15 g,砂仁、黃芩、青皮、黃連、香附、柴胡、木香及陳皮各10 g。水煎后口服,2次/d,早晚分服,1劑/d,持續用藥4周。隨癥加減:若患兒大便溏,加用茯苓、蒼術各15 g;若患兒胃痛劇烈,加用白芍、延胡索各15 g;若患兒口干舌苦,加用蒲公英、梔子各10 g;若患兒呃逆且噯氣嚴重,加用旋復花、沉香各10 g,其中旋復花予以包煎;若患兒反酸嚴重,加用煅瓦楞子、煅牡蠣各30 g。
3 療效評價標準 以《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為參考,于治療前后分別對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兒反流癥狀進行計分,包括噯氣、反酸、胸骨后疼痛異常以及燒心等,無癥狀出現,計0分;癥狀較輕,計2分;癥狀中度,計4分;癥狀較重,計6分。GerdQ與SSD-PRO評分[6-7]。于治療前后,分別以GerdQ對反流性食管炎患兒疾病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涌動造成不適感、胸骨后疼痛、反酸、胸口部位疼痛等項目,若從未出現,計0分;癥狀非常輕微,可忽略,計1分;癥狀輕微,計2分;癥狀中度,計3分;癥狀較重,計4分,并計算總分。并以SSD-PRO對反流性食管炎患兒中醫脾胃系疾病癥狀評分進行評定,包括胃痛、噯氣、胃脘嘈雜、脈象等中醫癥狀,采取四分制,計0~3分不等,計算總分,疾病程度與評分結果呈正比。治療前后階段,分別于空腹狀態抽取患兒靜脈血3 ml,予以離心,并提取上層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技術對PGE2展開測定,MOT則以放射免疫法進行測定,均參考設備或試劑說明操作。

1 反流癥狀評分 治療前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兒噯氣、反酸、胸骨后疼痛異常以及燒心等反流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反流癥狀評分均降低,且組間比較,研究組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反流癥狀評分比較(分)
2 GerdQ與SSD-PRO評分 治療前兩組反流性食管炎患兒GerdQ與SSD-PRO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GerdQ與SSD-PRO評分均降低,且組間比較,研究組患兒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erdQ與SSD-PRO評分比較 (分)
3 PGE2及MOT比較 治療前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GE2及MOT測定結果均升高,且組間比較,研究組患兒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PGE2及MOT水平比較 (ng/L)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常見的食管黏膜損傷性疾病,當酸性胃液或膽汁反流至食管,會引起食管發生糜爛、黏膜炎癥以及纖維化[8]。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現為食管黏膜潰瘍、糜爛,并伴有胃部燒灼感、反流等多種癥狀,近年來其發病率不斷升高,且逐漸低齡化,發病機制主要為食管括約肌受損,導致十二指腸中的刺激性成分反流至食管中,而受損的食管黏膜難以充分發揮屏障保護作用,從而引起該疾病[9]。臨床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時,多以抑酸劑作首選,枸櫞酸莫沙必利即為其中一種,通過對患兒胃酸分泌進行有效抑制,對胃黏膜產生保護作用,以改善其病情[10]。但是,長時間接受西醫抑酸治療可能會影響患兒胃腸系統排空能力,而中醫學強調辨證論治,優勢更加明顯。
中醫學將反流性食管炎定義作吐酸、泛酸及吞酸等范疇,即胃中酸水上泛,《素問·至真要大論》[11]首次定義“吐酸”,即“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強調該疾病多由“熱”引起。而《證治匯補·吞酸》[12]中論述:“作酸者,酸之熱也;若客寒犯胃,頃刻成酸,本無郁熱,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由此論證寒、熱均與吐酸有關,且與肝膽、脾胃存在密切聯系。情志不暢、外邪侵襲、脾胃素虛及飲食攝傷均可能引起反流性食管炎,治療原則是:改善食管功能,提升黏膜組織清除能力及抗反流屏障能力,對反流物刺激性產生緩解作用。治療重點為改善病情狀況,促使黏膜受損癥狀緩解,防止病情反復。清胃順氣湯能促進氣郁型反流性食管炎患兒反流癥狀評分降低;促進患兒GerdQ與SSD-PRO評分降低;改善PGE2及MOT。
清胃順氣湯中,君藥為法半夏,法半夏歸屬肺經、脾經與胃經,性溫,味辛,有“降逆胃氣”及“散結消痞”之效;臣藥選用黃連及黃芩,其中黃連歸屬膽經、心經、肝經、脾經及胃經,性寒,味苦,有“瀉火解毒”及“清熱燥濕”之效;黃芩歸屬大及小腸經、脾經、肺經與膽經,性寒,味苦,與黃連聯用,共奏“解郁調胃”之效;柴胡歸屬膽經與肝經,性微寒,味辛、苦,有“疏肝解郁”之效,并能升散,同時黃芩能降泄,配伍用藥,可“和解少陽”。人體中,肝主疏泄,脾胃處于中焦部位,在人體陰陽升降中起著樞紐作用,一旦肝臟疏泄功能發生異常,會出現氣機不暢現象,并引起“胸脅脹痛”癥狀;一旦木不疏土,脾胃功能受損,引起氣機升降失衡,阻礙脾胃發揮轉樞作用,因此在清胃順氣湯中,應用青皮、香附、枳殼、陳皮及木香等藥材,可促使“疏肝行氣”作用增強,緩解氣郁程度。與此同時,湯劑中佐藥選擇砂仁與厚樸,其中砂仁歸屬胃經與脾經,性溫,味辛、澀,有“和胃醒脾”及“行氣調中”之效;厚樸歸屬大腸經、脾經及胃經,性溫,味辛、苦,有“降逆平喘”、“行氣消積”及“燥濕除滿”之效,砂仁與厚樸均能“化濕行氣”;炙甘草歸屬胃經、心經、脾經及肺經,性平,味甘,有“通陽復脈”及“益氣滋陰”之效,對諸藥產生調和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和胃”以及“疏肝行氣”的效果,不僅可改善患兒反流癥狀,還能促使其疾病緩解,改善脾胃系統功能,進而降低反流癥狀評分、GerdQ及SSD-PRO評分。
清胃順氣湯中,法半夏可促使氣郁型反流性食管炎患兒胃排空;黃芩在“保肝利膽”的同時,可抑制多種菌種,例如傷寒桿菌及痢疾桿菌等;黃連中包含大量小檗堿成分,不僅可防止胃液大量分泌,還能利膽;柴胡中含有豐富的柴胡皂苷,具有利膽抑酸以及抗脂肪肝等作用,其抗炎能力較強;木香對于反流性食管炎患兒胃腸道既能產生抑制作用,同時又具有興奮作用,是加快消化液迅速分泌、促使胃腸蠕動的重要藥材;枳殼能改善胃腸收縮功能,促使其節律加快;香附抗氧化功能較強,對反流性食管炎患兒肝臟功能起著保護作用;青皮中含有揮發油,能溫和刺激反流性食管炎患兒胃腸道,加快腸管內積氣排除速度,確保消化液順利分泌,使胃腸道的平道肌組織維持舒張狀態;厚樸不僅抗菌能力強,而且抗病毒作用突出,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抑制作用,促使患兒肌肉組織維持松弛狀態;砂仁能增強患兒腸道運動功能,促使消化道中的積氣成分加速排除,以消除脹氣;海螵鞘通過促使患兒身體中谷胱甘肽物質含量、一氧化氮含量增加,實現對患兒胃黏膜組織的保護作用;炙甘草抗炎作用較強。上述藥材合用,不僅抗炎能力突出,而且抗病毒能力強,通過對患兒病變組織炎性程度有效改善,在刺激平滑肌細胞組織中胃動素受體的基礎上,促使氣郁型反流性食管炎患兒胃腸蠕動頻率加快,從而改善其消化道及胃腸道功能,有助于PGE2及MOT水平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