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春龍,馬金鳳,齊先龍,鄭寧
作者單位:
1. 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濟寧 272000 2. 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內科,濟寧 272000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Jining No.1 People’s Hospital, Jining 27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Jining No.1 People’s Hospital, Jining 272000, China
患者女,51歲。因“發現脾臟占位1個月余”入院。查體: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肺未見陽性體征,腹平軟,無異常發現。實驗室檢查未見明顯異常。CT平掃示脾臟內見一類圓形稍低密度灶,CT值約47 HU,邊界欠清(圖1);MRI示脾臟內見一類圓形占位,其大小約6.3 cm×5.6 cm×6.3 cm,T1WI呈稍低信號影,與T1WI同相位相比,反相位顯示病變內局部呈相對稍高信號;FS-T2WI主體呈高信號,其內信號不均勻,見斑片狀、條狀低信號影;冠狀位T2WI呈稍高信號影,其內見條狀低信號影;DWI呈高或低混雜信號影;增強掃描動脈期顯示病灶邊緣環狀強化和向心性輻條狀強化,呈“輻輪征”改變;靜脈期及延遲期顯示病灶漸進性強化,中央瘢痕延遲強化(圖2~5);手術及病理:腹腔鏡術中探查脾下極見一大小約6.0 cm×5.0 cm×4.0 cm質韌腫物,行脾臟切除術送病理。病理診斷: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圖6)。
討論 SANT是一種少見的脾臟良性脈管源性病變,由Martel等[1]于2004年首次提出該命名并被廣泛接受沿用至今,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Krishnan等[2]認為SANT是錯構瘤的一種特殊形式,Diebold等[3]則認為SANT是以血管瘤存在為特征的脾良性病變。目前認為其主要組織特征為纖維硬化間質中形成多個血管瘤樣結節[4]。本病多見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約1∶2,好發年齡30~60歲。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多為體檢時發現,部分患者可出現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全血細胞減少、血沉加快、白細胞增多和發熱等癥狀和體征[5]。本例為中年女性,因查體發現脾占位。
SANT以單發多見,偶見多發,CT常表現為脾臟單發的類圓形稍低密度結節或腫塊,邊界清晰,內部可見點狀鈣化,壞死、囊變少見,增強掃描呈漸進性、向心性強化[6],可見“星芒征”或“輻輪征”;MRI檢查中,相對正常脾實質,T1WI常表現為等或稍低信號,T2WI主體呈稍低信號,其內信號不均,DWI以低信號為主。有文獻報道,脾臟SANT的典型MRI征象包括在T2WI及動脈期的“輪輻征”,以及延遲期的中心星芒狀纖維組織延遲強化[7]。本例為單發類圓形腫塊,CT平掃呈稍低密度灶,其內無鈣化;T2WI及增強掃描動脈期可見“輪輻征”,與文獻報道一致。
SANT需與脾臟血管瘤、竇岸細胞血管瘤、錯構瘤、血管肉瘤、淋巴瘤及轉移瘤等鑒別:(1)脾臟血管瘤:是脾臟最常見的原發性良性腫瘤,增強掃描呈向心性強化,但無“輪輻征”且強化程度高于SANT,T2WI及DWI呈高信號,易于SANT鑒別;(2)竇岸細胞血管瘤:常為多發大小不等的結節,動脈期顯示病變較清晰,延遲期病變相對于脾實質信號或密度相仿,而SANT多發罕見,邊界清晰;(3)錯構瘤:含脂肪和鈣化是其特征性表現,而SANT無脂肪成分;(4)血管肉瘤: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脾血管源性腫瘤,常見出血、壞死、囊變,而SANT壞死、囊變罕見;(5)淋巴瘤:多為非霍奇金淋巴瘤,多伴脾大、腹腔和腹膜后多發腫大淋巴結,DWI擴散受限,強化程度低于周圍正常脾實質;(6)轉移瘤:患者有原發惡性腫瘤病史,T2WI信號混雜,以環形強化為主,典型者可見“牛眼征”。SANT最終確診仍需依靠病理學檢查。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