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王平,黃剛*,王玲,王小博,何萬利,程佳榮
作者單位:1. 甘肅省人民醫院放射科,蘭州 730000 2. 甘肅省人民醫院病理科,蘭州 730000 3. 甘肅中醫藥大學,730000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Lanzhou 730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pathology,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Lanzhou 730000, China 3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患者女,45歲,左肩疼痛腫脹4個月余。??茩z查:左肩腫脹,飽滿,輕度壓痛,按之柔韌,活動輕度受限,遠端肘關節及腕關節未見明顯異常?;颊邿o既往病史。
化驗結果:C反應蛋白33.2 mg,提示升高,余化驗未見異常。MRI檢查:示左肩囊性腫物,可見長T1、長T2信號影,病變長徑約12 cm,累及肩關節前方厚度約2.5 cm,肩關節后方約2.7 cm,囊性病變,邊界清楚,其內彌漫分布結節狀及類圓形等T1、等低T2信號影,T2WI壓脂呈等低信號影,均勻一致,邊界清楚,形態規則,顯示左側鎖骨下淋巴結腫大肩峰下間隙受累,其內亦見多發小結節狀低信號影,余肩關節骨質、肩袖及周圍韌帶未見明顯異常(圖1A~C)。X線平片檢查:左肩關節正位示骨質結構正常,關節間隙及周圍軟組織內未見明顯異常密度影(圖1D)。手術所見:左肩周圍不規則囊性包塊,局部血運豐富,滿視野“醪糟”樣的灰白色半透明米粒大小顆粒,游離于囊腔內,部分與滑膜粘連,可見滑膜明顯增生肥厚,充血水腫(圖2A)。病理檢查:提示慢性滑膜炎,內容物為大量無細胞結構的纖維素組織,部分伴有膠原化,組織表面被覆少許滑膜細胞,未見軟骨細胞,未見明確異型細胞(圖2B)。
討論 米粒體最早于是由Riese[1]在1895年首次報道,是在一例結核性膝關節炎病例中發現的。米粒體滑囊炎內的結節由于與拋光白米的顆粒很相似,故這些物體被稱為米粒體。好發部位為肩關節和膝關節,好發年齡為20~40歲。米粒體滑囊炎的病因較多,最常見于類風濕關節炎,其次有外傷、結核及化膿性關節炎等,病變可出現在這類患者的關節、腱鞘及滑囊組織內[2-3]。既往個案報道中[4],米粒體滑囊炎的超敏血沉及C-反應蛋白有升高,同時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故認為其與類風濕性疾病相關,該例患者C-反應蛋白亦明顯增高。病變內的米粒體直徑通常大小為2~7 mm,關于形成機制目前不統一,有學者認為米粒體是一種新形成的物質,可以導致纖維蛋白、網狀蛋白及膠原在其周圍聚集形成,它的形成早期與滑液無關,是獨立于滑液元素內[5-6],也有研究認為米粒體是滑膜組織發生微梗塞后變性壞死,脫落到關節腔,進而由滑液內的纖維素包裹形成[7]。米粒體在X線片上則不顯示,CT上僅表現為稍低密度囊狀影,最主要的診斷需依靠MRI,米粒體在MRI典型表現為結節狀T2W1等低號影,散布于高信號積液背景下呈黑“芝麻樣”改變,增強掃描增厚的滑膜及分隔可見強化,而米粒體無強化,與以往文獻報道較為符合。

由于米粒體特有成分及結構特點,需與滑膜骨軟骨瘤病、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及慢性滑膜增生相鑒別[8]。首先,滑膜軟骨瘤病的游離體由透明軟骨組成,而米粒體主要由纖維蛋白組成,兩者在MRI上信號不同。無鈣化的滑膜軟骨瘤病由于含軟骨成分,在T1WI上呈等信號或稍高信號,在T2WI呈高信號,有鈣化的滑膜骨軟骨瘤病在X線平片上關節周圍見結節狀高密度,而米粒體滑囊炎的結節則不能顯示在X線平片上。其次,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最典型的MRI特點是在T1、T2以及質子像上均表現為關節內低信號的結節性腫塊,這是由于異常沉積的具有順磁效應的含鐵血黃素造成的,故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號影。再者,慢性滑膜增生于T1WI及T2WI增厚滑膜呈等低信號影,呈線樣、不規則或絮狀改變,而米粒體滑囊炎的結節形態規則,呈圓形、類圓形,易鑒別。
綜上所述,肩關節米粒體性滑囊炎是一種少見的疾病,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內大量米粒樣游離體形成。MRI對粒體滑囊炎的診斷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T2WI上多見與周圍關節積液相比呈彌漫分布的黑“芝麻樣”低信號結節影,通過這個表現對本病可以做出初步診斷,再依靠手術所見以及病理結果可做出最終診斷[9]。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