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
《Hora Marcada》(1986)之后,時隔32年,阿方索·卡隆再次親自掌鏡,新片《羅馬》拍出了扣人心弦的人情、人性,捧得威尼斯金獅等諸多大獎,好評如潮,接下來倘若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不感到驚訝。
影片聚焦1970年代墨西哥城一個名為“羅馬”的社區,導演阿方索·卡隆解釋說,片名意在表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我看來,墨西哥城的羅馬還有更深刻的寓意,類似文德斯的經典《德克薩斯州的巴黎》(1984),飽含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影片圍繞一個給中產家庭打工的女孩展開,片頭沖洗地板的水,呈現出飛機的倒影。一個女傭的日常操作,與象征墨西哥繁榮和進步的飛機有何關系?鏡頭平白樸實,不動聲色,卻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導演對故鄉、母親的愛有多深,對男權社會的批判就有多狠。
女孩買單后,男孩偷喝女孩剩下的飲料;聽說女孩懷孕,男孩果斷逃離,還虛情假意地問你吃不吃冰激凌?這時,影院正在上映《虎口脫險》(1966)勝利大逃亡的高潮段落,非常諷刺。
普通人很難注意到,盲目會影響人的平衡能力。傳奇教練蒙上雙眼,聲稱他要做一個只有高手才能做的金雞獨立;弟子們一片嘩然,忽悠,您接著忽悠。結果,全場只有默默觀看的女孩能夠完成這一看似簡單的動作。我本善良,無欲則剛。
同樣是不負責任的男人,對于那個拋家棄子的父親,鏡頭給的很少,一方面,這是藝術上的節制;另一方面,導演對其厭惡到了極點,最大的蔑視就是無視,通過母親的角度勾勒父親的嘴臉:回家停車,車輪碾壓狗屎。在導演眼里,無情無義的父親還不如狗屎。女孩清掃狗屎的鏡頭,就是導演對父親這個角色的態度。

父親不給家用,錢都拿去和小三玩潛水,無顏面對孩子,居然讓母親帶孩子們去海邊游玩,這才偷偷回家收拾東西。猥瑣如斯,考慮到仇恨顯然無益于孩子的健全人格,母親不得不在孩子們面前維護他的體面,真是用心良苦。
女主角帶女孩去醫院檢查,在那一刻,她們不是主仆關系,而是最親密的朋友,共同面對生活的挑戰。內憂外患之下,女主角亂發脾氣,女孩很委屈。但生活早已教會她,人無完人,看一個人要看主流。女主角很快振作起來,大不了出去工作,離開誰地球都照轉不誤。
阿方索·卡隆于《人類之子》(2006)展示了運用長鏡頭的高超技藝,《羅馬》的長鏡頭同樣不同凡響:兩個孩子險些葬身大海,不會游泳的女孩臨危不懼冒死搭救。看似隨意、實則精心設計的長鏡頭,取得于無聲處聽驚雷的驚人效果,極富視覺沖擊力。
渣男、地震、動亂、流產、溺水……抱怨有用,還要努力干什么?絕不訴苦的女孩,對人對事,總是盡力做到最好。我無法拯救世界,但至少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一些,這個世界絕不會因為我變得更壞。
女孩的原型是導演阿方索·卡隆的乳母Libo,他把全部的激情和憐憫獻給平凡、堅韌、偉大的女性,獻給墨西哥母親:讓我們相依為命,讓我們共度時艱。
片尾,女孩抱著衣物拾級而上,頭頂掠過一架飛機——這一前后呼應的結尾著實耐人尋味: 海水下面是泥土,一個國家和社會再怎么前衛、高端、進步,都必須依托這些善良、忠厚、腳踏實地的女傭、母親!
大師的鏡頭,如此含蓄,如此深情。
我無法拯救世界,但至少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一些,這個世界絕不會因為我變得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