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勝 朱紅彩 屈 濤 孫玉鐲 劉文靜 楊京華


摘? 要:為了評價新育成審定小麥新品種的適應性、豐產性及穩定性,運用作物品種區試試驗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較及穩定系數的分析方法,研究了10個小麥品種在不同地點的產量差異及穩產性。結果表明,各品種的農藝性狀存在極顯著差異,試驗點間存在顯著差異,品種×試點互作也達顯著差異。其中,商麥167產量最高為8541.0kg/hm2,新科麥169、鄭麥618產量也較高,分別是8439.0kg/hm2、8437.0kg/hm2,這3個品種的適應性較好,值得大力推廣種植。
關鍵詞:小麥;新品種;適應性;穩產性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1-0042-03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河南省是我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素有“河南熟,天下足”之稱,常年小麥種植面積530萬hm2,總產量突破200億kg[1]。當前,小麥育種的目標不應只是高產,而是在適應性廣和具有一定穩產性的基礎上高產。為此,筆者對新育成的9個小麥品種及周麥18(CK)在河南省6個試驗點的適應性、豐產性和穩產性進行了初步分析,有利于了解新品種的豐產性及對各試驗點環境條件的適應性,為河南省小麥新品種推廣應用提供參考[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品種的豐產性來自2016年黃淮南片區試試驗中的9個品種(2018年已通過國審),分別為新麥32、商麥167、鑫農518、鄭育麥16、周麥32、許科168、新科麥169、豫豐11、鄭麥618,以及周麥18(CK)[3]。
1.2 試驗設計和地點 2016年黃淮南片小麥品種區試驗,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3.33m2。在河南省選取6個試驗點匯總,分別是商丘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商丘)、河南科技學院(新鄉)、漯河市農業科學院(漯河)、濮陽市種子管理站(濮陽)、周口市農業科學院(周口)、駐馬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駐馬店)。各試驗點地處河南東、南、中、北4點,可代表河南適宜小麥生產的平原地區生態條件。試點前作多數為玉米、大豆,少數為水稻、掩青,底肥以尿素、磷酸二銨、鉀肥為主。
1.3 測定指標 本研究采用作物品種區試多點試驗統計分析,分析參試品種基本苗、最高莖蘗數、有效穗數、成穗率、穗粒數、千粒重等農藝性狀;適應度與產量的關系在不同試點的產量差異性、豐產性和穩產性。
1.4 分析方法 運用Microsoft Excel和DPS進行數據處理,產量聯合方差分析采用固定模型,品種間差異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2]。
2 結果與分析
2.1 適應度、農藝性狀及產量表現 適應度越高,表明品種的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從表1可知,適應性最好的是商麥167,適應度為78.3%,產量也最高,平均產量為8541.0kg/hm2;新麥32、鄭育麥16適應度也較高,平均產量分別為8353.5kg/hm2、8379.0kg/hm2;鑫農518、周麥32、許科168及周麥18(CK)適應度較低,且產量也較低。從有效穗數、穗粒數及千粒重等產量因素來看,商麥167分別為37.5萬株/hm2、38.3粒、43.1g,新科麥169分別為37.6萬株/hm2、36.8粒、44.4g,鄭麥618分別為36.4萬株/hm2、37粒、46.7g,這3個品種的綜合產量因素表現較好,而許科168與周麥18(CK)產量因素相比差異較小,產量表現最低。各品種之間的基本苗和成穗率差異不明顯,許科168的成穗率較低為39%。綜合分析,商麥167的綜合表現最好,較適合當地種植。
為分析各試驗地點不同小麥品種產量差異及差異來源,對各試點小麥品種1年多點試驗結果進行了聯合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不同小麥品種及不同試點的產量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品種×地點間的產量互作差異也達到極顯著水平。這表明小麥品種之間、地點的產量潛力是有差異的;同時,小麥品種間的產量水平隨地點不同而有異。因此,應對各品種平均數、地點平均數和各品種在各個地點平均數的差異作多重比較[4]。
對10個參試品種的平均產量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商麥167產量最高,平均產量達到8541.0kg/hm2,但與新科麥169、鄭麥618差異不顯著,而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鑫農518、周麥32、許科168產量較低,分別為8262.0kg/hm2、8167.5kg/hm2、8020.5kg/hm2,周麥18(CK)產量最低為7764.0kg/hm2,與其他品種差異極顯著。
對6個試驗地點的平均產量進行多重比較見表4。由表4可知,參試的6個試驗生態區,新鄉、周口產量水平差異顯著,新鄉生產條件最好,產量最高,平均產量達到8883.0kg/hm2;其次,是周口,生產水平也較高;商丘、漯河、濮陽3個生態區之間差異不顯著,而駐馬店生產水平最低,平均產量只有7782.0kg/hm。由此說明,河南的中北部、東部是小麥生產的高產區,土、肥、水以及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小麥生長。
2.2 產量穩定性分析 品種的穩定性是指品種能自我調節其遺傳型表現的狀態,以適應于變動的環境,使生長發育和主要性狀保持相對穩定的能力。用品種與地區的互作方差和變異度2個參數來反映品種的穩定性[5]。互作方差小說明品種具有廣泛適應性,屬穩定類型;產量較高品種的變異度較小,穩定性較強。由表5可知,商麥167效應值18.3為最高,豐產性最好,同時方差最小為66.3,具有廣適性,變異度小為1.4,穩定性好,綜合評價最好;新科麥169、鄭麥618的效應值也較高,豐產性較好,但方差較大,廣適性一般,說明地區性差異較大,這2個品種綜合評價也很好;許科168和周麥18(CK)產量最低,適應地區及綜合評價較差。
3 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各小麥品種之間農藝性狀存在差異極顯著,說明各參試品種基因型不同;試點間存在極顯著差異,表明各試點生產水平和其他環境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品種×試點互作差異極顯著,說明各品種隨參試點的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10個參試品種適應產量性及綜合評價最好的有商麥167、新科麥169、鄭麥618,在各生態區值得大力推廣應用;鄭育麥16、新麥32、豫豐11、鑫農518豐產性和穩產性也較好,但產量因生產水平和氣候條件的變化有所波動,建議在各生態區邊示范、邊推廣;周麥32和許科168綜合表現一般,除受品種基因遺傳因素影響外,還受氣候條件和地區間的生產水平變化波動較大,應因地制宜推廣;對照品種周麥18不僅平均產量低于其他參試品種,還受生產水平和氣候條件等因素變化劇烈,屬于低而不穩的品種,建議及早淘汰。另外,由于僅對1年的試驗結果進行了數據分析,今后對于品種×年份、年份×地點、品種×地點×年份等互作效應還需作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朱統泉,吳大付.河南小麥生產現狀[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1):78-81.
[2]赫丹,王薇,高利,等.丹東地區水稻品種產量穩定性研究[J].北方水稻,2009,39(1):30-32.
[3]趙紅,王西成.2015—2016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試驗黃淮南片水地組生產試驗總結[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7-76.
[4]榮延昭.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8:323-333.
[5]王紹中,田云峰,郭天財.河南小麥栽培學(新編)[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9-22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