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兆海 孫友武
摘? 要:2005年鳳臺縣首次發生水稻細條病,10多年來呈點片零星發生狀態,2018年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在鳳臺縣暴發流行,并且有不斷加重發生的趨勢。為進一步做好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綜合防治工作,該研究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流行因子進行了系統調查,并提出了綜合防控措施。
關鍵詞:鳳臺縣;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規律;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1-0071-02
1 發生概況
鳳臺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水稻年種植面積4.13萬hm2。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又稱水稻細條斑,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屬國家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水稻細條病的發生,不僅會影響水稻產量,還影響到水稻的商品品質和農戶的種植效益。2018年鳳臺縣水稻細條病發生面積4667hm2,占全縣水稻種植總面積的11.3%,是鳳臺縣近20年來發病最重的一年,給水稻生產帶來了嚴重損失。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分布在全縣13個鄉鎮,主要集中在鳳凰鎮、丁集鎮、關店鎮、大興鎮、桂集鎮、劉集鎮,這些鄉鎮都是雜交稻種植區,發生面積4000hm2;其他鄉鎮零星分布,發生面積約667hm2。重發品種有兩優688、皖稻153、皖稻119等兩優系雜交稻,常規粳糯稻偏輕發生。病情調查顯示,水稻細條病病葉率一般為30%~60%,病指11~22;重病田塊病葉率達70%以上,病指51。
2 危害癥狀
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一般從分蘗末期至抽穗期最易感病。發病時造成癟粒增多,千粒重下降,產量損失嚴重。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初呈暗綠色水漬狀小斑點,很快在葉脈間擴散為暗綠至黃褐色的細條斑。病斑表面常溢出大量的串珠狀黃色菌膿,干后呈膠狀小粒。發病嚴重時,病斑融合成不規則的黃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塊,外形與白葉枯病相似,但對光觀察可見許多透明的條斑,病情嚴重時田間呈一片黃白色[1]。
3 發病規律
3.1 種子帶菌 帶菌種子不僅是細條病的初次侵染源,也是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鳳臺縣地處安徽中部沿淮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種植雜交稻。2010年以來,鳳臺縣種子市場銷售的雜交稻品種,如兩優688、皖稻153、皖稻119等都是本地代理公司從外地調入。據統計,2018年由縣外調入鳳臺縣的水稻種子共17批次,共340t,由省外調入鳳臺縣的水稻種子有18批次,共400t。2018年3月植物檢疫市場檢查發現,代理公司僅有少數批次能提供調運檢疫證書,其他大多數都無法提供調運檢疫證書。種子市場監管難度大,無證調運現象比較普遍,加快了水稻細條病在鳳臺縣的傳播和蔓延速度。
3.2 發病時期 從鳳臺縣近10年水稻細條病的發生情況來看,一般發病時期為8月上旬。但由于近些年氣候變化較大,發病時期也在提前。2018年發病時間為7月15日,比常年提早15d。分析原因,2018年7月份,臺風來的早,降雨量多,對細條病發生極為有利。8月上旬溫度持續高,降雨量不斷增加,為細條病的發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發病面積不斷增加,發病范圍不斷擴大。8月16—19日“溫比亞”臺風登陸鳳臺,伴隨強降雨,水稻細條病在8月25日前后迅速擴展,進入暴發階段。
3.3 感病品種 一般情況秈稻品種大多感病,以兩系組合發病最重,粳稻及秈糯稻通常較抗病,但粳稻及秈糯稻上也有零星發病[2].。當一個地區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在菌源大量存在,寄主處于感病生育期,就會造成細條病流行。鳳臺縣兩優688、皖稻153、皖稻119等兩系雜交稻品種感至中感細條病。同時,由于雜交稻相對常規稻生長茂密,植株高大,葉片寬,葉片嫩綠,田間郁閉,通透性差,體內游離氨基酸多,故雜交稻細條病發病重于常規稻。2018年8月下旬調查,雜交稻細條病病葉率為43%,常規稻病葉率零星發生。
3.4 臺風暴雨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流行與氣候條件有密切關系,其中臺風、暴雨是造成細條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3]。安徽沿淮地區歷年是臺風暴雨登錄或必經之地,2018年第3季度(7—9月)8號臺風“瑪利亞”、10號臺風“安比”、12號臺風“云雀”、14號臺風“摩羯”和18號臺風“溫比亞”共5個臺風,分別于7月11—12日、21—23日、8月3—4日、12—13日及16—19日相繼影響安徽省,影響臺風個數與2012年并列為1961年以來最多。上述臺風均登錄鳳臺境內,并伴有雷陣雨過程,臺風風力強,速度快,易刮傷葉片,造成傷口,有利于水稻細條病菌的侵入,是造成水稻細條病暴發流行的主要原因。
3.5 偏施氮肥 田間調查表明,在水稻生產中氮肥施用過多,有機肥施用不足是普遍現象。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增強稻株抗病力,可減輕病害的發生程度。而重施、偏施、遲施氮肥,造成貪青晚熟的田塊,發病明顯加重。
4 存在問題
4.1 人為傳播 當疫情發生時,農戶當作一般性病害防治,以至于沒有控制住發病中心,造成發生地蔓延。農戶在病田進行施藥或傍晚在田埂邊來回走動,病菌附著在衣服上,隨操作人員行走進行傳播,使細條病擴散到全田及其他田塊。
4.2 深水串灌 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差,稻田上水都是田塊之間串灌,造成疫情在田塊之間傳播。特別是在疫情出現發病中心后,不能夠掌握正確的防治方法,加速了疫情在田間、田塊間擴散蔓延。
4.3 秸稈還田 近年來,中央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農村全面推行秸稈禁燒,大力推廣稻秸稈全量還田技術,大量秸稈粉碎還田為病菌的積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4.4 農藥儲備 2018年水稻細條病疫情來的快,植保部門在發病初期第一時間發布病蟲情報,通過微信、短信宣傳防治,但市場儲備防治細條病的農藥量遠遠滿足不了需要,在防治的關鍵季節,農民買不到高效對路的農藥,等藥治病,耽誤了最佳防治時間。
5 防控措施
根據鳳臺縣實際,結合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生規律,筆者認為防治水稻細條病應以狠抓產地檢疫和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為關鍵的策略,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5.1 加強檢疫 防止調運帶菌種子遠距離傳播。實施產地檢疫,對制種田在孕穗期做1次認真的田間檢查,確定種子是否帶菌,嚴格禁止從疫情發生區調種、換種。
5.2 監測預警 為確保早發現,早防控,認真開展田間監測預警尤為重要。重點在水稻分蘗末期和始穗期,尤其是水稻分蘗末期遇長時間連陰雨天氣時進行詳查,發現疫情,迅速開展防治。
5.3 肥水管理 避免重施、遲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忌灌串水和深水,適時、適度烤田。
5.4 化學防治 一是在播前處理,稻種先用清水浸泡12h,用85%強氯精300倍液浸種24h,用清水清洗后催芽,播種。二是大田發病初期,當稻葉上看到有條斑出現時,立即噴藥防治,以后根據天氣及病情,每隔5~7d施藥1次,連施2~3次。常用藥劑有噻唑鋅、噻森銅、葉青雙、氯溴異氰尿酸等。
5.5 制定應急預案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國內重要的植物檢疫對象,具有暴發性、流行性的特點,危害損失嚴重。農業主管部門應當把其納入應急防控內容,農藥儲備和統一防治列入水稻病蟲防治預案,一旦疫情發生,由政府統一防控。
參考文獻
[1]浙江大學.農業植物病理學[M].上海:上海科技技術出版社,1977:64-65.
[2]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圖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265-267.
[3]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植保手冊.水稻病蟲防治分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4]陳觀浩,吳冠清,陳瑞,等.化州市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流行規律及測報防治[J].廣東農業科學,2008(11):67-69.
[5]張榮勝,陳志誼,劉永峰.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學報,2014,0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