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廣安
摘 要:當前古詩教學的導入環節比較單一,多以教師講解詩人生平或以生動多樣的形式介紹古詩時代背景等。然而,教師應在歷史長河中,通過“橫向”梳理,找出同一時期不同詩人及詩作之間的聯系,較為立體地呈現給學生,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達成課標要求。
關鍵詞:古詩;歷史事件的“橫向”講述;詩人王維的“朋友圈”
許多人愛讀歷史書籍,教師更甚。相信許多愛讀書的教師都是歷史學中的“高材生”,除了閱讀,在語文教學的課堂里,教師還把自己的閱讀所得融入課堂,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更好地品讀課文、理解課文、感悟課文。可以說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適當的課外知識材料的引入和補充,對語文課堂學習的質量和學習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尤其在學到與歷史相關的課文和古詩時,這種引入更為必要。
說到古詩教學,我以小學高年級(第三學段)為例,這個年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程度的語文知識積累,尤其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課內外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同時能較好地落實“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等學習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古詩教學優秀的教學案例和設計有很多,但我發現,古詩授課的導入環節比較單一,多是教師講解詩人生平或以生動多樣的形式介紹古詩時代背景等。新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古詩文教學的要求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但由于古詩創作的時代離現在較遠,學生的認知和知識積累有限,不能把自己所積累的知識溶于了解詩人背景和古詩創作的歷史時代,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產生“隔閡”感,對古詩的學習僅限于背誦和理解,無法融入古詩情懷,難以實施新課標的要求。這時,授課一開始的古詩導入顯得尤為重要。
從一般的課堂授課來說,古詩教學導入中的“介紹詩人生平”和“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都與中國歷史有關。歷年來,與中國歷史相關的書籍,大部分以“編年體”和“人物傳記”的編寫方式為主,以“大事件”為主,歷史細小故事和歷史細節較少,如《中國通史》《上下五千年》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按時間先后順序“縱向”陳述較多,且大部分學生都閱讀過或聽說過歷史各個重要時期發生的重大故事內容和發生的先后次序。學生未能代入學習之余,授課教學過程的第一步——“激發興趣”便無從談起。我們不妨先“跳出”古詩教學導入的環節,放眼到當今市面上的中國歷史書籍中。近年來,挖掘歷史細節故事的歷史書籍悄然增多,如《顯微鏡下的大明》,以六個生動的歷史故事來說明明朝的戶籍制度;如《長安十二時辰》,故事雖然虛構,但真實地還原了當時長安人民的生活和官民之間的矛盾,許多歷史細節為日后的“安史之亂”埋下伏筆……其中,有一種歷史書籍是“橫向”歷史故事的講述,也就是同一年或同一個時間段發生的歷史故事或人物,更令人開拓眼界,趣味盎然。如《大明王朝1566》《萬歷十五年》等,它們都在一個特定的年份里講述同時發生的一件較大或幾件看似“不起眼”的歷史事件,看似毫無關聯,實測為王朝日后的興衰和國運的走向埋下伏筆。這樣“橫向”的講述,聚焦點高,更能深刻地剖析事件,同時能清楚地分析在一件歷史大事件中,其他歷史細節或“小事”對這件事情最后走向的影響。歷史事件還原度高,并且把同一時期的不同歷史人物串聯在一起,人物立體豐滿,從不同角度講述,讓我們能全面地了解歷史故事,如果把這種方法運用在古詩教學中,會讓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詩人的時代背景以及發生在詩人身上的故事。
我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古詩——王維的《山居秋暝》教學為例說說自己的想法。備課時,我先查閱詩人王維生平,但同時也翻閱與詩人王維所處時期相關的歷史書籍,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王維的一生(公元701年~公元761年)中,與他直接認識或間接認識的詩人朋友并不少:李白、王昌齡、張九齡、高適、孟浩然……這些詩人學生非常熟悉,且對他們的詩作朗朗上口。我突發奇想,假如以詩人王維為中心,為他劃分一個朋友圈,給學生介紹與王維有關系的詩人以及重溫這些詩人的佳作的話,學生必定非常感興趣,既能重新復習舊知,又能加深對詩人王維的了解,一舉兩得。于是我定下以“公元719年”作為一個“橫向”講述歷史的時間節點,這個時間節點發生了三件事情:(1)廣西一個官宦人家的小女兒出生了,名字叫楊玉環,后人稱“楊貴妃”;(2)湖南省岳陽樓竣工;(3)河南省,一個七歲的孩子開始學寫詩,他的名字叫杜甫。這幾件事的人物分開講述的話,學生都知道,但沒想到都在這一年有趣地聚在了一起,學習古詩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我繼續講述:這一年,唐朝的都城——長安舉行了一年一度的“詩詞大會”,會上的評委就是當時的宰相張九齡。接著出示張九齡寫的古詩讓孩子誦讀,再引出王維,他在這一屆詩詞大會上大放異彩,過了兩年,果然中了進士,進京當了官……然后介紹王維的好友李白,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孟浩然的發小王昌齡,最后用“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和王維作小結,正式引出本詩作者王維。這個通過時間節點“橫向”比較的導入故事,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深深沉浸在盛唐詩人匯聚的饕餮盛宴中,同時把看似毫無關系的詩人用“朋友”這條線聯系起來,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的細節,深化了主題,巧妙地對學生滲透了詩人生平的了解和心中情懷的感悟,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達成了課標要求,也復習了舊知,為下面《山居秋暝》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豐富的語文歷史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把自己心中的這“一桶水”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汲取更為重要。我們應當在備課時多思考語文教學的多種方法,從學生的認知理解程度出發,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讓語文課堂更高效。
注:本文是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2016年度課題《小學語用型課堂詩歌教學的實踐性研究》(1201544823)研究成果。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