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琳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閱讀的理解能力是決定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收獲的重要能力。如何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是在今天的教學當中需要重點研究的一個課題。組塊教學的思想,可以幫助教師整合學生的知識點,梳理學生的知識脈絡,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就自身的教學經驗來談一談如何通過組塊教學的思維方法幫助學生提升小學語文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組塊教學;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方法與技巧
所謂組塊教學是薛法根老師基于一種心理建模的理論提出的一種小學語文教學認知的方法。組塊就是將很多零散的知識內容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對于我們的教學來說,這種組塊并不是雜亂無章,任意拼湊的,而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掌握,這是內容拼湊成一個整體。這種對于知識的組合形式并不固定,每一個學生在組塊的過程中都可能會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組成不同的形態,然而組塊的思維方法仍然是需要練習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向學生介紹這種思維方法,幫助學生形成這種能力和習慣。
一、組塊教學對學生閱讀的意義
(一)將碎片化知識整合起來
組塊教學,這種教學思想的提出不僅十分具有實際價值,同時還很具有前瞻性。所謂組塊教學,就是幫助學生將各種零散的知識拼裝起來,形成一個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知識構架。筆者之所以說這種教學思維十分具有前瞻性,是因為在當今的時代,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已經使得人們日常能夠接觸到的信息變得碎片化,這其中也自然包括學生。這種碎片化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是利弊皆有的,然而通過組塊教學這種思維的實施,我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利用當前這種信息傳播的模式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同時將學生的知識儲備變得更加豐富。
(二)理清學生的知識框架
閱讀,從不同的意義上來說,都是一個不斷獲取碎片里內容的過程。首先就閱讀這個行為本身來說,學生每一次所閱讀到的文章內容并不可能完全是同一個領域的內容,甚至可能是毫不相關的兩種內容,而這兩種內容如何整合在學生的思維當中,本身就是一個碎片化重組的過程。另外,學生對于閱讀的技巧和知識,也是一個不斷搭建碎片化知識的過程。學生今天在閱讀一篇散文時,獲取了一些技巧,明天在閱讀詩歌時,又獲取了一些新的技巧,那么這些技巧之間應該如何配合,又如何運用到自己日后的閱讀過程當中,這也考驗學生組合碎片知識的能力。而組塊教學中,就能夠讓學生理清自己在學習當中不斷擴充的知識內容,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在這種知識框架當中,學生所掌握的新的內容,會有機地嫁接到自己的整體知識結構當中,從而使得學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利用組塊教學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
(一)幫助學生形成對文章的合理期待
在文本閱讀的過程當中,讀者往往會對文本形成一種閱讀期待,而這種閱讀期待往往是由讀者過往的閱讀經驗而形成的。閱讀期待代表了讀者自身的心理變化的過程,是讀者自身邏輯的一種投射,這種期待會因人而異,每個人自身的邏輯不同,對于文章的期待內容也就不同。我們讓學生形成對文章的合理期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從而響應文本的召喚,向著文本更深處進行挖掘。
舉例來說,這種閱讀期待在故事類文本的閱讀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比如,在《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先將課文拆分,在每一個拆分的節點讓學生預測下一步的故事會怎么發展,并且讓學生說明理由。在故事的結尾,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再續寫整個故事,以此來考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通過這樣的方法,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將充滿懸念,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度也會更高。另外,我們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課文的每一個細節,更加細致地調動學生的碎片化知識,從而鍛煉學生對文章的合理期待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組塊教學
上文中提到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當前的信息傳播呈現著碎片化的特征,這其實與我們的組塊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不謀而合。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技術,使得我們今天的教學變得更具有現實意義。
舉例來說,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當中,我們在看到好的文章和好的語句段落時,可以發布到班級的微信群或者學校的信息平臺上,讓學生實時看到這些良好的內容,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印象。通過這種逐漸累積的過程,我們在課堂當中進行教學時,也會擁有更多的素材,幫助學生構建一個更加豐富的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組塊教學,在今天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通過零散知識的整合,我們可以讓學生擁有一個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讓學生在面對新的閱讀內容時,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涵,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蔡建新.解讀“組塊教學”:試談薛法根的“組塊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1(12).
[2]陳錦蓮.少教多學,觸摸語文課改的核心[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6(1).
編輯 謝尾合